
當今社會,大眾對明星的認知是什麼?多金?光鮮?榮耀?所到之處,萬人追捧?聚光燈下,風姿翩翩?
可還有一種明星,恰恰相反。
她曾主演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如今卻被大眾遺忘了。
在某個角落、某座深山,沒有聚光燈,甚至可以說缺錢,但她卻託舉起了群山背後,那些孩子的夢想,讓他們在寂靜的黑夜裡看到人生的光亮。
她是孔維,一個為了7萬多名孩子“自毀前程”的女演員。
點選上方👆即可觀看影片

剛要走紅
卻“自毀前程”
孔維是一個很“沉浸”的人。
她沒有學過表演,面試北京電影學院時,她抽到的片段是一個囚徒回憶十年前父母兄弟被殺的場景,她盯著旁白,念著念著就哽咽了,最後失聲痛哭……
就這樣,近乎一張白紙的孔維,在1996年的夏天考進了北京電影學院,與她同級的還有黃曉明、陳坤、顏丹晨、郭曉冬。

可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面對一群專業出身的同學,從貴州來的、連普通話都說不利索的孔維竟然成了班長。
大學四年,孔維除了苦練普通話之外,還陸續接了很多廣告,包括西南航空的宣傳海報。孔維開玩笑說:“走進機場,地上全是我的臉,大家就踩著我的臉走過去。”
大三那年,孔維主演了吳子牛導演的《國歌》,飾演一位愛國女孩。電影得了百花獎,而孔維也憑藉精湛的演技為人所知。

2007年,孔維迎來了一次人生轉機。
姜文邀請她出演電影《太陽照常升起》,飾演一位風韻猶存、個性十足的少婦。
立體的五官,搖曳的身姿,再加上恰到好處的演技,她將這個人物演繹得勾人心魄。

● 《太陽照常升起》劇照,右一為孔維
同一年,孔維憑藉這部電影亮相威尼斯電影節,一襲白裙、豔壓群芳,外媒一致稱她為“東方的茱莉亞·羅伯茨”。
還有媒體評價她:“雖然是新面孔,但可以肯定的是,她將來一定大有作為!”

本以為等待她的是星途綻放的人生,可一則新聞徹底將她從璀璨星途引入風霜泥土。
2012年,貴州畢節的5個留守兒童在垃圾桶裡點火取暖,因為一氧化碳中毒,被悶死在裡面。
這則新聞深深刺痛孔維,因為剛生下孩子不久,她深知作為一名母親的心痛。
孔維毫不猶豫地回到家鄉貴州,她想:“我一定可以為他們做些什麼。”
可誰知,這一次孔維又“沉浸”了,一做就是十多年,甚至耽誤了自己的演藝生涯。

從捐錢到招募老師
孔維第一次去到貴州山裡,竟被校長趕了出來。
因為在校長看來,捐錢沒有太大作用,有可能就被家長用作了喝酒賭博的籌碼。
慈善機構捐贈的電腦和籃球沉睡在庫房積了灰,因為沒有人會操作電腦,更沒有老師可以給孩子上體育課,教師資源的匱乏,只能保障孩子的語文數學課。
直到這時,孔維才意識到,只提供金錢物質很難幫到這些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們只能跟著年邁的爺爺奶奶生活,有的甚至自己獨自長大。
在寒冷無光的黑夜,只有一盞昏黃的燈陪伴他們整個童年,怎麼還能要求他們長大後,對社會有所作為呢?
他們不成長為問題少年,已是萬幸。

2014年,孔維發起“資教工程”公益專案,意在整合更好的教育資源給到鄉村,專門為山區孩子招募音體美英等副科老師,用具有人文關懷的藝術課堂陪伴孩子快樂成長。
為了留住老師,孔維團隊選擇招募當地人,因為當地老師更瞭解當地孩子,他們知道自己成長中的得與失,更易共情到教育之中。
退伍文藝兵龍濤是土生土長的貴州晴隆人,2014年,他成為“資教工程”的第一位資教教師。

專案初期,他還義務擔任蘭蛇教學點的音樂教學,學校位於海拔1760米的地方,山高路險,稍不留神就會連人帶車翻下山。
第一次去時,龍濤心想路太爛就放棄。可當他上完課時,孩子們竟全部聚在門口送他,還滿懷期待地說:“老師下次再來。”
龍濤不忍心辜負孩子們,於是他每週五都雷打不動地來上課。
龍濤透過定點定校和片區走教的形式先後給規模小學、蘭蛇教學點、徐紅小學、光照小學、晴隆六小、晴隆三小這6所學校的孩子帶去音樂課堂,而且這一教就是10年。
他說:“我的第一個10年獻給了童年,第二個10年獻給了部隊,第三個10年獻給了‘資教工程’。”

而孩子們也在龍濤老師和歌聲的陪伴中體會到了上學的快樂,積極的種子在晦澀的童年裡生根發芽。
他們的生活不再被群山遮擋,也不再是無數個沒有希望的日子的堆砌。孩子們的眼睛裡透露出希望的光,而山那邊的笑聲也與日俱增。
從捐錢到招募老師,孔維註定與這裡產生羈絆,從此再難分開。


做公益就是立人設?
創立“資教工程”以來,孔維聽到最多的話就是:“她一定是演不下去了,所以做慈善、立人設、刷存在感。”
每當聽到這樣的話,孔維都很難過,但更多的是無奈,她不明白為什麼做好事還有這麼多人質疑?有時候氣不過也會回覆幾句,可等來的卻是更洶湧的攻擊。
但演員這個行業就是這樣,機會錯失了,就很容易被公眾遺忘、就是拿不出作品,有什麼可說的呢?沒有人在乎你是否委屈,他們只在乎結果。

● 話劇《北京人》劇照,右一為孔維
既然銀幕機會不多,那就走上話劇舞臺,《雷雨》裡的蘩漪,《北京人》裡的思懿,《如夢之夢》中的十里紅……
孔維主演了多部中國著名劇作家曹禺先生的經典話劇,個個都鮮活生動。
話劇讓孔維再一次得到很多人的認可,有了底氣的她不再害怕流言蜚語,也更堅定地繼續走在公益這條路上。

● 話劇《雷雨》劇照
演員和公益,日益成為她不可分割的兩項事業。
從家鄉貴州到有著遠征軍後代的雲南,從2014到2024,孔維的“資教工程”走過了10年,資助了111所鄉村小學,為7萬多名留守兒童帶去了七彩課堂和愛的陪伴。

走進大山,孩子們對孔維有個統一的稱呼:孔媽媽。
為什麼叫她孔媽媽呢?
因為他們的媽媽常年不在身邊,甚至有的孩子已經沒媽了。
在他們心裡,自己的媽媽就長孔維這樣,一雙總是笑意盈盈的眼睛,說話輕輕柔柔的。
孔維像媽媽一樣愛著每個孩子,而孩子們也像她一樣,愛得洶湧。

有一個小女孩,每次知道孔維要來家訪時,都會拿著手電筒去村口迎接。
有一次孔維問:“你為什麼每次都來接我呀?”
小女孩不好意思地笑了,小聲說:“因為你怕狗呀。”
原來孔維第一次家訪時被狗嚇了一跳,這一幕被小女孩牢牢記在心裡,於是每一次她都默默承擔起保護孔媽媽的責任。
還有一次孔維下鄉,一個小孩張著雙手跑過來,孔維沒注意,一轉身將小孩撞到了。她趕緊去扶,連聲說:“對不起,對不起。”
可小孩卻躺在地上笑著說:“沒關係,我等你很久了!”
這樣的故事太多太多,孔維用愛將他們破碎的童年一點點拼湊完整,而他們用心珍視與孔媽媽的每一次相見。

有一年,孔維和孩子們在一座偏遠的山頂小學相聚,操場是老師們徒手挖出來的。
那一晚,他們點起篝火,在操場上開了一場篝火晚會,孔維拉著孩子們的手一起唱歌;老師們吹著笛子,餘韻悠長,回聲在山谷裡陣陣激盪。
有那麼幾秒,孔維聽著笛聲、看著火光突然就出了神,眼淚不知不覺湧上眼眶,她想:面對質疑,自己沒有必要再去自證了。
如果有一天,真的堅持不下去了,那也是傾盡所能。但如果有能力,她就會做一輩子。
不求所有人都理解,只求回望來路時,肝膽皆冰雪。
點選上方👆即可觀看影片
-END-
● 撰稿 | 肆肆
● 主編 | 宋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