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太太|養娃過程中“完全可以省略的部分”

——題圖是我的一位攝影師朋友拍的,
我特別喜歡,彷彿我家五個娃,哈哈哈
我們有個微信群名叫“家多寶群-上海小分隊”,裡面都是生活在上海,家裡有三寶以上的家庭。
有一天我們的話題源起於有媽媽提問:
“為啥我覺得養娃真的很辛苦,是養的方法不一樣嗎?”
然後我們就一起開始聊了一些最佳化育兒的話題。我發現即使已經有三個孩子,很多家庭也仍然在沿用過去“獨生子女”的那一套教育思路。我在生活裡也見過很多家庭雖然只有兩個孩子,但是卻把兩個孩子活活養成了“兩個獨生子女”——那真的就是會很累的。
所以就想寫一篇文章,羅列一下我們家庭認為在育兒中那些“完全可以省略的部分”,希望大家都減少折騰,釋放焦慮,過得更輕鬆一些。

防槓宣告先說一下:
以下羅列的所有的事情,我都沒有任何價值判斷的意思:我不是在說,這種方法就比那種方法更好。
我希望大家可以看到的角度是:有一些事情我們家是選擇不做的,我們過得也都還挺正常的。
1.“小的孩子晚上不用起來把尿什麼的嗎?”
我們所有的孩子都沒有把過尿。
“那孩子要穿尿布到很大了”——可能是,但是孩子到了幼兒園也都會學會的,這件事並沒有很困擾我。
“擔心孩子紅屁股”——我們家孩子紅屁股的次數幾乎是一個手數得過來。偶爾覺得大便有點多的時候,我們會給孩子塗一點紫草油。但是我們不會因為孩子“可能會紅屁股”,就半夜裡也拼命換尿布,我感覺這樣對大人孩子的睡眠都不好。
是的,我們不單單不把尿,如果孩子沒有大便的話,我半夜裡尿布也是不換的。
2. “要半夜餵奶,晚上睡不好”
我家娃一般兩個月左右睡整覺,我晚上是不餵奶的(具體可見《關於母乳餵養的那些事》、《我們關於寶寶睡眠訓練的經驗彙總》等文),原因是因為我們認為地球人晚上是不進食的。
我們的做法是:7點左右把小寶寶放下去睡覺,11點多我們睡前再給寶寶補一頓奶,然後早上7點前我們就讓孩子自己睡了。
關於母乳餵養,我自己一般是喂到6個月以後,最長的一個餵了10個月,我從來沒有喂孩子到兩三歲什麼。原因是我覺得孩子6個月以後開始吃輔食,飲食豐富起來了,我們人類主要營養來源也是食物而非奶製品——我們家實踐下來,覺得差異不大。
再有,如果孩子已經很大了,但是媽媽晚上還是睡不好,那就要考慮是不是有其他健康問題?是不是白天要多運動?是不是要考慮晚上睡前吃點褪黑素等等——總之這件事和孩子可能關係就不大了。
3. “要給孩子單獨做輔食,要給孩子做麵包”
我們家大概從老二開始就不給孩子單獨做輔食了。因為吃輔食是一個很短的過程,也就是幾個月時間,孩子一歲以後就可以和全家人吃完全一樣的東西了——為了這麼幾個月的時間,那時還專門買個輔食機給老大做輔食,現在回頭想想也蠻傻的。
我們家輔食就是簡簡單單超市裡買點小瓶子小罐頭食品,之前還吃過某日本品牌的輔食——各種口味,各種混合,選擇非常多。乾淨簡單,吃完連碗都不用洗。
至於麵包,我從來沒有給孩子做過麵包。工業社會,麵包在超市裡都可以買到。我理解有的媽媽會覺得自己做的麵包更健康,新增劑更少——但是如果真的講究起來,恐怕是得從自己種小麥開始,畢竟有的農藥是從那時候就開始使用並殘留的。
當然如果喜歡做麵包當然無可厚非,但是如果純粹是為了“飲食健康”,我覺得那真沒必要,太辛苦,太折騰了。
4. “小孩子要陪睡”
這件事要分兩塊說。
首先我們是不和孩子睡一間房間的。
  • 我們家13歲老大有自己一間房間。
  • 老二老三老四睡一間房,非常偶爾的時候,老四如果半夜醒來,老二老三如果也醒了會安慰她一下。白天老四起床的時候,老二會幫忙給她穿衣服。
  • 老五因為一歲多,她還單獨睡她自己的小房間。
其次我們家也是不哄睡的。
老五7點洗澡吃奶,放在嬰兒床上我們就閃了。老四偶爾睡前要黏她爸爸一下,她爸爸稍微坐一下也就閃了。老大老二老三完全是自己上床睡覺了。
有媽媽說:“如果不陪孩子,孩子就不睡,會玩到很晚。”
是的,但即便如此,那又如何?小孩子精力是有限的,她能折騰到幾點呢?第二天7點多又要起床上學了,就算前一天真的沒睡好,第二天這麼下來,她晚上也倒頭就睡了。生物鐘規律以後,睡覺就是很自然的事。
我想強調一點:人,不是機器人。今天早點睡,明天晚點睡,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不用把家裡搞得像軍訓集中營一樣——父母不陪睡,大家都輕鬆。
5. “要給孩子洗衣服”
我有五個孩子,最大的13歲了,我從來沒有給孩子手洗過一件衣服。我們家所有的衣服都是洗衣機洗的,是的,也包括內衣內褲,我也沒有因此得過一次婦科疾病——我想是因為現在的洗衣劑一般也都包括殺菌功能。
其實我覺得我還算是比較講究的,因為我們是大人一筐衣服洗完,小孩子再單獨一筐衣服洗的。
洗完衣服以後,我們是用烘乾機烘乾的。單獨的烘乾機的烘乾效果比洗烘一體的機器效果好得多。我們已經很多年沒有曬過衣服,曬過被子啥的了,我們就定期換換床單被套。講真,上海空氣也不太好,這一床被子曬出去得沾多少灰回來,我感覺也未必是很健康的選擇。

我個人的觀點是,我們這一代人有點被以前的“計劃生育”的思維洗腦,很多人潛移默化就覺得孩子是一種“負擔”,一想到孩子就覺得“好麻煩”。但這種想法和百寶書裡的“孩子是賞賜”、“孩子是產業”全然相悖,即便拋開信仰,也不是一種很智慧的觀念——因為如果一個人持有這樣的觀念,也很難全然享受生活。
最後,再次強調,這篇文章不是在鼓勵大家多生娃,雖然多生幾個是真的可以緩解壓力。
很多焦慮症有二胎可以治大半,到三胎通常可以痊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