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院士建議:給高校科研人員一個安靜的板凳,再鼓勵他們坐冷板凳
來源/必記本公眾號
問:您一直在科研一線。在新一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下,高校在科技創新方面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如何去定位?
譚建榮:高校是新的科研思想、新的產業技術的發源地和萌芽地,但真正的產業化還是要靠企業。高校的主責是培養學生,並且由老師帶領學生去做研發,研發出新型的技術、系統,新型的解決方案等等,然後由企業進行產業化。高校本身能夠直接介入產業化的人是很少的。
問:要進一步加強產教融合。過去在產教融合方面我們有很多卡點和難點,包括高校的科研成果的轉化率不夠理想等等。您認為在促進產學研用融合方面要如何發力?
譚建榮: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卡點,就像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產教融合也是這樣,各個專案有各個專案的難點,不盡相同。沒有統一的難點。有些專案缺資金,有些專案缺人才,有些專案缺政策,有些專案缺土地,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創新企業是主體,要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實際問題為導向,這樣才能打通整個鏈條。單從高校端來看,需求是不足的,包括科研需求、創新需求,以及有效的社會需求。社會需求是人類前進的革命動力。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需求特點。現階段的創新,企業是主體。
問:要從產業端往上走,才能解決實際問題。國家現在很重視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也出臺了很多政策,強調要在他們學術生涯的起步階段,進行長週期、高強度、穩定的培養,讓青年科技人才甘坐“冷板凳”。您怎麼看?
譚建榮:我認為現在的問題不是坐冷板凳、熱板凳的問題,而是有沒有板凳坐的問題。現在大家都在實行末位淘汰,你冷板凳坐了三年、五年沒有成果,就要被分流,板凳就沒有了。現在大部分科研人員首先要解決的是有無板凳問題,而不是“板凳冷熱”的問題。現在,很多青年教師有焦慮情緒,他們首先考慮的是生存問題,然後才是發展問題。所以,首先要給他們一個安靜的板凳,然後再鼓勵他們坐冷板凳。我認為關鍵在這裡。
問:您對青年科技工作者有什麼建議或期許嗎?
譚建榮:大家應該根據自己的情況實事求是地發展,根據本單位、本地區、本學科的特點來發展。優秀人才的成長沒有統一模式,統一模式就會僵化和教條化。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來選擇研究方向,讓做科研的人真正喜歡做科研,這是本質問題,培養興趣是關鍵。培養學生也是這樣,要培養學生對本專業、本研究方向的興趣,有了興趣,他自己就會去鑽研。所以我們人才培養的目標是要讓他熱愛本專業。
是內驅,而不是外面驅動。

END
推薦閱讀
十點公社
一個時代的記錄
自由評論


只為蒼生說人話
關鍵詞
板凳
產業
建議
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