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姐的“4+4”:中美脫鉤中,這個“國之重器”正被侵蝕

董小姐,4+4”沸沸揚揚說了兩天了。
董醫生的本科是經濟學,博士論文是婦科影像,指導老師是骨科院士,學位是內科博士,專業是泌尿外科,規培沉溺於胸外科。公眾懷疑這背後有很多不正當的學術腐敗。
我覺得,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問題,涉及“國之大器”的問題,被忽略了。
我以前也寫過這個觀點。央視的一位評論員說,那是我寫得最好的一篇文章。幾年過去,外部環境壓力和內部失範,似乎都更嚴重了,所以,現在出了一個董小姐。
或許,這是一個對國運的提醒。不要錯過這個提醒。
董小姐的事,絕非家族徇私、代際資本不正當的傳遞這麼簡單。她和之前的周公子、北極鯰魚不一樣,反而接近之前的“最美師孃”,而且,比“最美師孃”更嚴重,特別是在中美全球競爭這個關鍵時代。
工業黨、喜歡星辰大海的人,都喜歡說“點科技樹”,所謂點科技樹,就是選擇技術路線。核電站選什麼技術路線,治療癌症選什麼技術路線,發展AI選什麼技術路線,選對了,就能領先。選錯了,血本無歸,一個國家在這個領域就再也趕不上來了。
上世紀70年代,日本搞第五代計算機拋棄馮諾依曼架構採用新的並行架構技術路線選擇失敗。你看看現在日本的AI,一點聲音都沒有。再往前,蘇聯的李森科,大學閥,批判基因學說,打擊不同觀念的科學家,可以說憑一己之力,不僅將蘇聯,而且將整個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生物科學,拉後了三十年。
那麼,怎麼最大可能地點對技術樹?一是搞市場。二是靠這些荷國重恩的科學家、學術權威,在審稿、背書、提拔、決定科研資金投向、開評審會的時候,不以門派、利益、血緣、親疏去判斷,而是以國家利益,去進行純粹的技術判斷。
但是,如果為了孫女、親戚的娃、朋友的孩子,可以徇私舞弊。那麼,在審稿、背書、提拔、決定科研資金投向、開評審會的時候,能不能做到純粹以技術論技術?我不說答案,你覺得呢?
如果不純粹,為了門派,為了徒子徒孫的職稱,為了利益、為了親疏,影響自己的技術判斷。那麼,中國就容易點錯技術樹。
比如,《膀胱癌臨床實踐指南》就是一種技術路線的指引,現在是董小姐的寫的。這影響的不是一個病人,而是很多病人,而且,可能會影響到這個領域未來的技術方向。
所以,董小姐涉及的,絕非單純的任人唯親,而是選擇技術樹這個“國之重器”正在被侵蝕。
這不是在一個領域,而是在很多領域都在發生的事。董小姐本身就涉及多個技術領域的幫扶。現在很多人翻出來,董小姐的同學們,很多也是如此。
下午在群裡和人爭論,一些地方對科創企業的補貼。我說,這些補貼怎麼投,不還是董小姐們的叔叔伯伯評的嘛。
現代社會的科研,再也不是牛頓時代,一支筆幾張紙,必然涉及到巨大的利益。知乎上有人問:如何看待很多院士們做科研一坐就是10年的冷板凳一輩子就幹一件事,到底是什麼支撐他們走下去的?
這個提問,符合中國老百姓對大科學家的傳統認知。但很多年輕科研工作者坐不住了,知乎上有500多條回答。有人是這樣說的:你管省部級打底,手握上千萬上億科研經費,出門專車接送,生活專人打理的院士叫冷板凳。那普通初級職稱,中級職稱的青年教師叫什麼?冰水混合凳?冰鹽水凳?液氮凳?
美國和中國這四十年的經貿往來,除了當了一個大客戶,其實還向中國提供了一個很關鍵的東西:判斷技術方向的體系。比如,一箇中國科學家在《natuer》《柳葉刀》上發文,就證明這個技術方向是正確的,大家都認可,他在國內就會得到學術地位、資金。中國在這個領域,就可以朝著正確的方向進行。
但隨著國際政治、經濟的風雲變幻。這個體系遲早會對中國關閉。實際上,已經在關閉了。當然,美國也會有損失。但無論如何,選擇正確的技術方向這件事,中國就得靠自己了,靠“董小姐們”的叔伯爺祖了。
這是個大問題,怎麼系統性地回答、應對,就看接下來的幾天了。你覺得會怎麼發展,可以留言區說說。

已開快捷轉載,歡迎轉載
已開過白名單的公眾號,轉載請遵循轉載規則
歡迎關注更多深度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