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場|趙春水:揭秘天津濱海圖書館的前生今世

天津市濱海圖書館以其詩意的流暢曲線和豐富的空間變化,被封為“中國最美圖書館”,吸引了五湖四海的建築愛好者前來“朝聖”。在大家驚歎於其優美的流線型設計的同時,部分網友也對其功能性提出了疑問。
到底“最美圖書館”是經歷了怎樣的設計過程?它又是如何發揮出作為圖書館本身的功能的?透過對這座圖書館的總設計師之一的趙春水院長的採訪,ArchiDogs的小編獲得了許多第一手資料。趙院長不僅同我們講述了濱海圖書館的建成始末和它背後的故事,也分享了他對外界質疑聲的思考和審視。 
作者 | Zengpei Yu
編輯 | Shirley Chen

本期人物
趙春水
天津濱海圖書館中方專案負責人
日本工學博士
Doctor of Engineering in Japan
國務院特貼專家
Expert with the State Council Allowance
天津勘察設計大師
Master of survey and design in Tianjin
天津城市規劃研究院 總建築師
Chief architect of TAUPD
天津城市規劃研究院建築分院 院長
Dean of TAUPD Building Branch
1992年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建築學院, 2005畢業於日本名古屋工業大學工學博士學位,從事景觀建築研究。2006至今就職於天津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任總建築師兼建築分院院長。2012年成為天津勘察設計大師,國務院特貼專家,從事城市設計及建築設計、景觀設計等工作。先後完成天津文化中心圖書館、濱海文化中心圖書館、濱海文化中心探索館、泰安道麗思卡爾頓酒店、海河教育園區青年職業學院、海河教育園區電子資訊學院、海河教育園區廣播電視大學、天津四中新校區、濟寧文化中心群藝館等代表作品。

以下為正文
A = ArchiDogs
Z = 趙春水
“最美圖書館”的誕生故事
A: MVRDV是國外來自荷蘭的設計事務所,近幾年在國際上也獲得了很大的影響力。國際事務所和國內的大院是兩個不同的系統,請問您們是何時透過怎樣的方式合作起來的呢?
Z: 我們(與MVRDV)的合作的還挺早的,從2009年開始的。那時,天津濱海文化中心開始籌建,和之前的天津文化中心一樣,採取了中外事務所聯合體設計的形式,我們邀請了ZAHA HADID, MVRDV, 屈米,GMP,何靜堂等國內外知名事務所來投標。
各家做的方案都很有自己的特點,其中ZAHA事務所提供的方案整體感很強,因此ZAHA事務所和天津規劃院聯合體在第一輪國際方案徵集競賽中取得了勝利。但是後來由於種種原因,規劃的範圍變更。ZAHA的設計也是因為與之前的規劃範圍及場地聯絡太緊密,無法適應新的規劃範圍, 所以這個方案的方案不幸流產了。
天津濱海文化中心的建設於2012年又開始啟動,又邀請了幾家國際著名事務所重新進行方案設計,最後這才定下了MVRDV與天津規劃院聯合體關於濱海圖書館的方案。
A: MVRDV的工作方式有哪些特別之處?
Z:可以說MVRDV都是藝術家,想法天馬行空。而且他們工作方式靈活,圍繞著創新來組織工作小組,多專業分工合作,媒體部門發達。可能是各個國家的規範不同,所以在我們進行想法落地的過程中,有一些他們堅持的東西落實起來比較困難,例如防火規範等。我們的原則是與其方案實現不了,儘可能把它們轉變成可以切實可行的方法和形式,以免做一些純形式上的東西造成資源的浪費。整體來講,他們還是偏向於藝術感的設計。
A: 可以介紹下大致的設計過程嗎,有沒有意見相左的時候?怎麼解決的?
Z:與其他濱海文化中心聯合團隊相比,之前產生比較分歧最大的就是我們這組,曾經開電話會議的時候設計師氣憤得撂挑子不幹了(笑)。開始的時候,MVRDV的中標方案是球體放在室外的,目的是統領室外空間,建築的一角是翻開書籍的造型。 
(MVRDV初版設計方案 圖片來自網路)
但是,實際考慮到中國北方的冬天氣候寒冷,不適合組織太多室外活動,同時濱海文化中心整體規劃方案進行了重大調整,我們提出了通廊的想法:將文化中心的五座建築透過一條文化長廊連在一起,這樣冬天可以在文化長廊內組織公共活動。然而在這個大的框架下,各個場館需要做一些整合的工作,整體規劃的長廊定好後,“眼球”放到室外空間的概念搭配整體就不合適了。我們建議圖書館方案將球體移入室內的封閉空間,書山與球體形成相對關係。
(天津濱海文化中心整體鳥瞰圖 ©UED雜誌)
然而MVRDV的總設計師維尼馬斯先生堅決不同意把球移到室內。團隊之間經過多輪爭論、交流、互相妥協,最後形成共識,這些均基於建造開放、共享的圖書館理念。
而且以前整個建築的結構也是球是夾在書裡的意向,在原設計中的“眼球”不僅是一個裝飾和意向,更是像燈籠的撐子一樣可以承重的結構。但是這個結構太難實現,等於說把柱子做成異形的傳力系統。不僅難度大,這樣做整體空間和球的關係非常壓抑。我們就想把球和建築脫離開,球是球,建築是建築,然後就有了現在類似於山谷和球體這樣的關係。空間通透了,球體本身也可以作為報告廳多功能廳使用,內部可以組織活動。
 (濱海圖書館夜景 圖片來自網路)
開始的時候是球表面是採用鏡面反射的概念,單向反射周圍的環境。我們討論覺得“眼睛”不僅僅是“向外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人們透過“眼睛”獲取知識。所以“眼球”從單向反射的材質改變為鋁合金穿孔板,背襯LED點光源,內光外透,可實現全綵變化。這樣從以前的“假眼”變為了現在資訊釋出的資訊源,真正達到了視窗的作用。最終,他(維尼馬斯)也挺滿意的。
(濱海之眼效果圖 圖片來自網路)
(中標方案設計稿) 
(最終方案稿 圖片來自網路)
A: 在您看來,專案施工中又有哪些難點和亮點呢?
Z:最大難點是中庭“書山”這個共享空間是一個大型的無柱結構。由於“書山”空間承載了多種功能要求,相較於傳統中庭空間大很多,因此圖書館在四層、五層採用54m跨度的空間桁架承載“書山”荷載,同時聯絡兩側功能區域。為下部“書山”大廳創造連續無柱空間提供了結構基礎。我們將四、五兩層的結構在地面組裝好之後將其吊起來,就相當於一座橋架在共享空間的上方。
(圖片來自網路)
“眼球”的尺度需要與周圍的協調,球的上部設計了直徑為18m的採光天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剛開始是眼球的概念,後來更多的當做一個空間的構建,球的直徑和整個空間的關係也是經過了很多推敲。現在你看到球狀的報告廳下沉了一塊,就是因為不下沉,球體和整個空間的關係就會非常壓抑。下沉了就覺得整個空間更加通透,同時也考慮到視線從室外向內部觀看,並不會因為下沉了一塊影響了整個眼球的效果。從整體尺度、書山的尺度、和人的行為的角度來講,球體本身的直徑是15m,18m還是21m,也透過做模型進行了很多輪推敲。
(“眼球”的尺度與空間關係 圖片來自網路)
 “書山”的空間尺度也是方案設計的重點。基於多種型別閱覽、交流行為的尺度分析,結合“書山”作為垂直交通空間的高度要求,我們將書山的基本尺度定義為高度為480mm模數,寬度不小於810mm。同時為了塑造室內外連續的整體意向,建築立面金屬格柵也採用480mm的模數,這樣的模數基本符合建築遮陽構件的尺度要求。同時,對公共空間的物理環境進行模擬分析,透過對照度、溫度、聲學的合理設計,為營造綠色、節能的公共圖書館建築也提供了技術基礎。
(書山的造型 圖片來自網路)
 “濱海之眼”的表皮也歷經了多次修改而最終成型。在18個月的表皮研究和設計時間裡,製作了不同材質、不同顏色、不同樣式的樣板,如鏡面金屬板、拉絲金屬板、不同孔徑孔距、不同顏色的穿孔金屬板、在穿孔基礎上背襯LED燈的金屬板等。最終在前面一系列現場除錯、反覆比選論證的基礎上,選擇了白色穿孔鋁板附著勻光板背襯LED燈的形式,使 “濱海之眼” 不但技術可行而且還具有豐富表情。
(“濱海之眼”的表皮表情豐富 圖片來自網路)
A: 網上有一些對這座建築作為“圖書館”本身的功能提出質疑,形式大於功能,請問您對這個問題是怎麼看的?
Z:隨著時間的發展,現在的圖書館並不單單因為收藏了很多紙質書和資料才被叫做圖書館,因為網上的電子資料庫很多很全面,人們已經不只透過需要走進圖書館這唯一的途徑才能得到知識了。那圖書館存在的價值更多的是大家交流學習體驗的空間,紙媒如果存在的話更多的是一個情感的寄託。
這就讓我想到了在微信公眾號裡的一篇文章講到,有個建築師的非建築把歷年的春晚剪輯起來,分析朱軍出現時候的畫面和色彩在這23年來都有什麼變化。然後他發現,雖然春晚年年給人的感覺都是差不多的,但是拼在一起比較,從縱向的時間線上看,音樂的節奏啊,舞美啊,燈光啊都有變化,而不變的是春晚的那種喜慶的氛圍。他們還做了一個美院每年得獎的作品從時間的縱向方式上排列起來,包括尺寸的大小,畫畫的內容,畫畫的風格總結出來,一般是什麼樣的尺寸容易得獎,什麼樣的內容容易得獎,發現其即時代的審美趨勢都是有所變化的。
從這些微小地方的細微變化堆積發現,我們得出的結論是,這個時代在不知不覺中真的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以前你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是紙媒教給你的,紙媒對你的影響很深。但現在所處的大資料時代的背景是不一樣的,它給我們帶來的是原來書和紙媒不能帶給我們的。透過認識世界的手段不同,你看世界的角度不同,你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會發生顛覆性的改變,資訊時代會把人類的看待世界的方式顛覆掉。
所以說回來紙質書在這個共享空間中的存在到底真的有沒有很大的用途?真的沒有那麼大用途。未來是大資料的時代,資訊的載體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他會影響你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反應到你是怎麼看待這個世界。就和書教你怎麼認識這個世界是一樣的。
另外一方面也是,我們也想放真的書,但是防火規範不允許。通廊把建築連起來。如果著火的話,通廊中的人會透過建築向外跑,所以每個建築的中庭都定義為是防火通道,防火通道中不能有可燃物,書算可燃物,所以從規範的角度上說是不能放書的。一個東西呈現在你的面前背後是會有好多好多個故事的。反過來想的話,放不放紙質書真的沒必要糾結,可能你現在放書了。從將來發展的角度上來說,紙質書就是一個裝飾品。
(圖片來自網路)
A: 天津市濱海圖書館算是天津的一個新地標。您對於地標性建築的理解是怎樣的?您又是如何調和功能和地標兩者之間的關係的?
Z:城市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建築首先屬於城市,建築在空間角度對城市的貢獻是評價其優劣的主要標準,在功能需求不斷變化的時代,適應新需求是公共建築的發展趨勢標誌性不是目標,面向未來的時代性才是方向。地標就是地標,它當然是越有符號性越好,他不需要調和。地標成為一個地區的代表,也許是從過去生成的東西,也許是從未來生成的東西,但是他歸根到底的功能就是標誌性。也許可能是你賦予它的,也許是你和它之間的關係,他們之間發揮作用了。
中國人的地標往往追求的是過去的形式,往往是一個過去的歷史,過去一脈相承下來的過去的形式。實際上我覺得,中國的現代建築是從零開始起步的,包括對規劃的理解,所以新時代新地標對於一個時代來講意義並不大,你過去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建築要有時代性,如果你一直糾結於過去的話,就像從前故宮的大屋頂當做了地標,全城蓋得都是地標。我覺得地標更多的是面向未來的,一個可以對接未來的裝置和結構,如果過多的糾結於過去的話,就成了一個紀念碑了。   
天津的發展前景
A: 您對天津的發展瞭解如此深刻,在您看來,與北京上海相比,天津未來的發展空間在哪裡?
Z:京津冀一體化為天津發展指明方向,但天津城市特色有別於北京(政治)、上海(經濟),更注重“津味”生活。九河下梢、九國租界、華洋雜糅等地域、時代、文化特色屬性決定了天津城市空間性格和發展方向。天津還是一個比較開放的城市,如果以後將來那些國外的東西能夠落地,同時呢,天津本身的特點能夠強化。
A:從開始工作到現在,您覺得天津的建築規劃行業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Z:從2006年開始,天津逐漸實現了中心城區城市設計全覆蓋,這與規劃建設業同仁努力奉獻務實工作分不開。從那時起,外阜、外國的設計師在天津實踐專案越來越多,天津規劃設計是一個開放的領域,將來會有更優秀團隊在津留下作品。
建築產業的“扁平化”
A: 對於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建築師的同學,您覺得要在那些方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Z: 綜合能力更需提高,即對環境、城市、空間、建造、材料的平衡能力,還有對新的空間需求及社會需求的預判能力、表達能力。
A: 那麼在您看來,建築行業目前的機遇和挑戰分別是什麼呢?
Z:建築專業面臨挑戰空前嚴峻,前有狙擊後有追兵,生存空間日趨狹窄,作為建築師必須面對現實擴充套件專業領域跨界整合資源,向上與策劃、規劃、城市設計對接,向下朝工程總包延伸才能有用武之地。
A:ArchiDogs有很多讀者是建築學生或是青年建築師。請問您對現在的建築學習者和從業者都有怎樣的建議呢?
趙總:還是大家應該把心態放得開放一些,從將來的世界發展上來講,一定要有一個非建築的思想,跨界的思想。現在的資訊時代,把世界壓扁了,使整個世界扁平化和均質化了。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講,使各個專業之間的銜接更緊密了。
前幾天有人問我的習慣是什麼,在學生時期你的習慣應該是你的專業。那畢業後從事建築專業的時候,你的習慣就要是拓展各個知識領域的知識和視野,把扁平化的趨勢在自己專業上能夠體現出來。在之前我給天大的實驗班評圖的時候,他們不僅僅在做建築,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做從規劃,環境,城市的角度上思考自己做的設計。所以大家要廣泛涉獵不同的知識,就擁有了不同的角度和視野。
A:對於希望在天津規劃院工作的同學,您有什麼樣的要求和建議? 
Z:腳踏實地、仰望星空。建築設計不會消失,但傳統意義的設計行業會被淘汰

天規院建築分院:
天規院建築分院現有員工80餘人,其中博士1名、碩士18人,國家註冊一二級建築師、註冊工程師25名。近幾年來建築分院依託總院優勢,實現“整體化設計”的過程控制,提供前期開發策劃、規劃、建築、環境景觀、內裝等全方位工程解決方案,將先進設計理念貫穿設計始終,保證設計思想的最終實現。充分抓住天津市快速發展的機遇,全力服務政府同時積極適應市場,整合資源發揮專業齊全的優勢,多項工程獲得國家及天津市優秀設計獎項。
推行“無國界設計”的創新合作模式,透過與境外多家知名公司合作,發揮各自優勢打造精品工程。相繼與山本理顯設計工場、德國萊茵建築、美國屈米建築師事務所、荷蘭MVRDV建築師事務所合作,打造文化建築精品。
建築分院公眾號丨當間(dangjianer)
Wechat丨Jian-studio
作者 | Zengpei Yu
編輯 | Shirley Chen
版權宣告
版權歸作者所有,
如需轉載請聯絡ArchiDogs或作者獲得授權
 THE END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