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四大美女之一週煉霞:品貌雙全,詩文書畫俱佳的“金閨國士”

文 | 有書陳聘婷 · 主播 | 一凡

談及民國時期的才女,周煉霞或許鮮為人知。
她的名氣可能比不上陸小曼、張愛玲,但她的樣貌不輸陸小曼,文采比肩張愛玲,還被譽為“金閨國士”。
她和知名畫家吳湖帆共同繪製的《荷花鴛鴦圖》,更是在2014年拍出1053萬元的高價。
可就是這樣一位才貌超群的女子,卻在最好的年紀被迫與丈夫分離半生,一隻眼睛還因被打傷致殘……
然而,即便被命運反覆捶打,她依然憑藉堅韌的意志,最終活出了無比豐盈的一生。
那麼,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到歲月的浮光裡,來一睹周煉霞的昔日風采。
名門閨秀,才華漸顯
1908年,周煉霞出生於湖南湘潭的一個詩禮簪纓之家。
父親周鶴年作為晚清舉人,擅長詩詞丹青,且特別重視教育。
自女兒幼年時,他就親自悉心教授其古文、聲律、書畫等知識。
慢慢地,小女孩對作詩繪畫產生了濃厚的熱愛。
才思敏捷的她,還常常與父親對詩。
不過比起良好的教育,更令人豔羨的是,父親也很開明,在民主的家庭氛圍中,賦予了周煉霞樂觀、灑脫的性情。
隨著時光流逝,昔日無憂無慮的小女孩逐漸長大。
到了12歲這年,她隨全家遷居上海,卻不想在這裡,竟然成就了自己未來的一世芳名。
父親的書房裡收藏了許多名人字畫,出於對女兒的疼愛,周煉霞可以隨時出入書房。
或許天性愛美,少女特別喜歡花鳥和仕女圖,經常一個人泡在畫堆裡。
看畫最入迷時,她甚至將鼻子直接湊到畫前,閉上眼睛深深吸上一口氣,彷彿可以嗅到畫中花朵清甜的氣息。
後來她不滿足於欣賞字畫,轉而開始臨摹。
父親看到作品後,不惜重金為其聘請名師。
於是,周煉霞先後拜畫梅高手尹和白和吳興著名畫家鄭凝德為師,倆人擅長山水、花鳥和仕女畫。
經名師點撥和幾年的潛心練習,天資聰慧的她畫技日漸精進,對顏色和線條的把握已爐火純青。
都說詩畫不分家,畫藝漸成後,17歲的周煉霞又拜“晚清四大詞人”之一的朱古微學詩,後又從詩詞名家蔣梅笙學詞。
得益於自幼的學習,詩詞典籍少女都熟稔於心。
品讀老師的作品,她總能說出典故出處和恰當的領悟,深受老師喜愛。
一年後,學有所成的周煉霞,憑藉深厚的詩詞積累和繪畫造詣,在幾家著名的箋扇莊,謀得固定畫師的工作,繪畫題材多是花鳥、仕女圖。
她的花鳥圖設色明麗,花鳥靈動,而所畫的仕女神情明快,兼具古典仕女的端莊嫻靜。
由於所畫扇面、卷軸,既迎合當時市民趣味,又不失傳統文人的筆墨意趣,扇子開合間,周煉霞聲名鵲起。
短短兩年間,她就成了國內藝術界備受矚目的名媛,而此時她才20歲。
與繪畫才華同時震驚上海灘的,還有周煉霞的絕代容貌。
不凡的才情和出眾的姿色,使得她與陸小曼、吳青霞、汪德祖四人並稱為“上海四大美女”。
這樣的女子,自然讓許多男子傾慕,其中便有徐晚蘋。
在一次文化沙龍上,正在攝影的徐晚蘋邂逅了身穿素淨旗袍的周煉霞。
那時的徐晚蘋不僅是思想開明的青年才俊,還酷愛攝影,同時在郵局謀得一份閒差
望著眼前柳眉鳳目的女子,青年的心一下子就被擊中了。
從此,他對傾慕的少女展開了熱烈追求。
照片為媒,詩詞酬唱,很快兩個志趣相投的年輕人就相愛了。
1927年,他們在上海結婚。
婚後的他們琴瑟和鳴,周煉霞繪畫,徐晚蘋則為她拍照。
次年,夫婦聯袂將攝影作品出版,它便是《影畫集》。
這部見證愛情的作品,曾在上海灘紅極一時。
驚世才華,風靡上海灘
事實上,在當時,女性很少拋頭露面,但懷著對藝術的熱愛,22歲的周煉霞同丈夫商量後,走出了家門。
憑藉出色的繪畫才能,周煉霞被錫珍女校聘為教師,在那裡,她培養了眾多繪畫人才。
可以說,丈夫不僅尊重周煉霞,還把她的事業推向了巔峰。
後來,加拿大舉辦第一屆國際藝術展,在丈夫的鼓勵下,周煉霞的畫遠渡重洋得了金獎。
在英國和義大利出版的《世界名人大辭典》中,周煉霞的名字赫然在列,此時她年僅28歲。
事業有成的同時,她的婚姻也羨煞旁人。
婚後恩愛甜蜜的倆人在幾年間相繼生育了四個兒女,本以為幸福的日子會一直流淌下去,但1937年抗戰爆發,打破了他們平靜的生活。
戰爭期間,周煉霞常常無心作畫,為了紓解心中的憤懣,她將自己的所見所感訴諸筆端。
面對滿目瘡痍的山河,她靈思勃發,所寫的詩詞密集刊登於《社會日報》《海報》《永珍》等報刊。
連近代詩壇德高望重的名家冒鶴亭都對其詩詞推崇備至,屢屢向人推薦。
除了詩詞創作,生性通達的周煉霞也經常參加各種文化沙龍。
彼時上海作為藝術潮流之都,聚集了一大批藝術名人。
憑藉深厚的學識和灑脫的個性,她與眾多文人墨客交往時,表現得自信大方,引得多方人士追捧,一時間,人們爭傳“鍊師娘”美名。
詩名在外,1942年《永珍十日談》創刊時,周煉霞又被邀請擔任編委,從此,她開始涉獵白話文小說。
她的小說文風清新,人物形象生動立體,其中《佳人》於1944年與張愛玲的作品,一同被選入《當代女作家小說集》。
同時在1944年,日軍經常對上海實行宵禁,夜幕降臨,到處一片漆黑。
看著國土被侵佔,聽著淒厲的警報聲,周煉霞心中悲憤不已。
她想到了還有很多同胞和她一樣,忍受著敵人的摧殘。
也許是為了鼓勵自己和經受著同樣遭遇的同胞,她鋪開宣紙,提筆寫下了《慶清平·寒夜》一詞。
其中的“但使兩心相照,無燈無月何妨”暗中激勵了無數人,連當時著名的香雪園都特地請她書寫這兩句為聯,貼於園內。
可那時的周煉霞無論如何都想不到,這首詞會在多年後為她帶來巨大的劫難。
遭遇亂世,幸人生終得圓滿
在艱難的時日里,靠著文字的鼓舞和相互的支援,他們終於平安度過。
抗戰勝利後,原以為國土光復,雲開霧散,沒想到等來的卻是分離。
1946年,徐晚蘋因工作出色,被任命為臺灣郵政局長,而此時周煉霞已懷有身孕。
在臺灣郵政系統上任後,接妻兒的念頭,一次次被戰火和忙碌打斷,最終被擱置了起來。
兩人天各一方,一灣淺淺的海峽,變成了難以逾越的鴻溝。
時間如同沙漏般,緩慢而煎熬地流逝著。
新中國成立後,周煉霞漸漸習慣了一個人帶5個孩子的生活,靠著畫扇面、竹簾為生。
只有在深夜裡,她才會翻開那本《影畫集》,慢慢回憶著昔日與丈夫在一起的點點滴滴。
這段時間,她與著名畫家吳湖帆相識,此後,兩人成了“文字交”,“繪畫侶”,一起合作繪畫填詞。
1953年,吳湖帆創作了《荷花鴛鴦圖》,周煉霞以其女性的柔情為此畫精繪了一對五彩鴛鴦,如今畫作還在流傳。
之後,周煉霞被上海畫院聘請為第一批9位女畫家之一,而她也以百倍熱情參與到國家建設。
在此期間,周煉霞還出版了詩詞集《螺川韻語》,同時還與文史大家瞿蛻園合著有《學詩淺說》。
正當周煉霞揮灑汗水為祖國文藝事業全心奉獻時,上世紀60年代,時代的風雨呼嘯而至,即便是她也難逃厄運。
罪證之一,竟然是詩作中的那句“無燈無月何妨”,它被對方認為但求黑暗,不要光明。
黑雲壓城下,周煉霞寧可被批,也不願累及他人。
這樣的態度徹底激怒了對方,他們用皮帶將其一目打傷,漸至失明。
面對逆境,僅餘一目的周煉霞請人刻了兩枚印章,一枚用了成語“一目瞭然”,一枚選用屈原《九歌·湘夫人》中的“目渺渺兮愁予”。
這兩枚印章,既是自勉,也是周煉霞對無奈現實的灑脫。
此後的作畫,她用印大多選用這兩個印章。
而出眾的才情、對朋友的義氣,高曠的氣度,讓周煉霞被譽為“金閨國士”。
時間的腳步緩慢前行,好在風雨最終散去,周煉霞也從中國畫院退休。
她獨自居住在巷弄深處,記憶如指尖流沙,悄然流逝。
可她心裡,分明又在期盼著什麼。
直到1980年,一封信越洋而來。
周煉霞顫抖著拆開信封,熟悉的筆跡映入眼簾:
吾妻煉霞,我是晚蘋。
信中,他熱切邀她赴美。
在機場,隔了34年錐心刺骨的日日夜夜,他們終得相見。
分別時,秀髮如雲,再聚時,已是滿頭銀霜……
看著眼前的妻子,徐晚蘋愧疚感湧上心頭。
為了彌補那些缺失的陪伴,他遍訪名醫,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妻子的眼疾得以治癒,悲歡離合之後,她終於在耄耋之年迎來了安然和喜悅。
2000年,周煉霞在美國家中無疾而終,享年92歲。
回望周煉霞起伏的一生,她享受過萬人追捧的榮耀,也品味過命運無情的碾壓。
但無論歷經怎樣的驚濤駭浪,唯一不變的是她對藝術和生活的熱愛,在與風雨的共舞中,最終譜寫出了獨屬自己的不凡人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