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醫學教授:不要讓身體太舒服,飢餓才能觸發長壽因子!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 留學全知道(ID:EduKnow),作者:暖暖
適逢春節假期,“吃”是大家繞不開的主題。我們也會常跟小朋友說,多吃長身體。
但今天我們要告訴大家一個“反常識”的觀點:在很多人的認知當中,健康的飲食習慣應該是一日三餐,但是眾多研究告訴我們,一日三餐是不對的。想要健康與長壽,人一定要飢餓。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最近,有一段影片在網路上瘋傳。
這段影片是我國中科院院士林聖彩的一段採訪片段。
林院士說,飢餓能觸發長壽因子

林聖彩是誰?他是廈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我國著名細胞代謝生物學家。不久前,林老先生剛受聘加入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可以說,老先生是生命科學領域、抗衰老領域的權威專家。

2024年12月林聖彩和張宸崧研究團隊,在頂級期刊《自然》(Nature)上刊發了2篇重磅研究,發現了“適度飢餓的抗衰老”機制。
在採訪裡,林老先生講到,“一天吃超過兩頓是絕對不對的,因為大自然有它的密碼,人一定要餓。餓的過程中產生的生物反應,會促使長壽因子提升。從分子機制來說,我們的研究是最前沿的。我們一次次地發現飢餓會讓人長壽,會促進健康。”
不過,林老先指出,如果有些人不吃早餐會頭暈,這種人就不適合(只吃兩頓)。
飢餓竟然可以延緩衰老?
很多人第一次聽到這個觀點可能會覺得不可思議,但我們搜尋了一下發現,在國外其實相關研究已經橫跨多年,且有著非常成熟的方法論。
在另一段採訪裡,哈佛醫學教授David Sinclair的解讀更生動。
David教授說,“長壽的秘訣是適度給身體施加一些壓力。跑步、飢餓、寒冷、高溫會讓你的身體處於逆境。你不需要刻意傷害自己,而是讓身體處於害怕的狀態,從而啟動一些保護機制。
透過適度的飢餓感,可以幫助身體自我防禦。如果你整天坐著,不斷進食,你身體裡的保護機制就不活躍,結果就是衰老會迅速加快。”

看到這裡,有人就會問了,究竟做到什麼程度才算適度飢餓?以及飢一頓,飽一頓,真的不會傷害身體嗎?

其實關於這個話題,英文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fasting”,中文翻譯過來是“禁食”、“斷食”或“辟穀”。
至於“禁食”又分為不同的方式,比如72小時禁食法、5-2斷食法、隔日禁食法等等。
在外網上,很多博主記錄自己的斷食過程和結果
在油管上,有一個亞裔醫生分析了一段“三天禁食法”的科普影片,播放量達860萬,評論區非常精彩。
有人說,禁食修復了他因多年酗酒而造成的大腦損傷。
有人說,她曾嘗試了9年的生育計劃,但禁食後,她成功懷孕了。
還有人說,禁食幫助他治癒了夜尿、打鼾、痛風痤瘡、脂肪肝、睪酮水平低,情緒、記憶問題等問題……不勝列舉。醫生給他開的藥大多掩蓋了糖分過高、飲食不良和暴飲暴食等主要問題。禁食實際上會治癒人的身體,他已經堅持三年了……現在的他感覺比40多歲時還好。
那麼禁食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功效,背後究竟有什麼原理呢?
“1929年到1933年是美國經濟大蕭條最嚴重時期,人們的壽命卻顯著延長了6年。”
這段話來自於BBC紀錄片《Horizon:Eat,Fast and Live Longer》。
雖然這段話會讓很多人難以置信,但那時的研究已經初步發現了原因。當時的康奈爾大學營養學者,透過動物實驗發現,嚴格控制動物的餵食,會使他們的壽命變長。
為了知道這種結論在人類身上是否同樣適用,邁克爾和BBC團隊一起來到了美國。
在去美國之前,邁克爾做了一次全身身體體檢,結果不太好。醫生說他的身體三分之一都是脂肪。
其中,腹部的脂肪佔據了30%,而腹部的脂肪是最有害的,它會增加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心臟病的風險。
當天跟邁克爾一起做體檢的還有另外一位50歲的同齡人——喬。
喬每天的卡路里攝入量比邁克爾少400,(一個2300,一個1900),而且喬吃得也非常健康,他每天幾乎只吃新鮮水果和蔬菜。
蘋果都只吃蘋果皮,喬說,因為蘋果95%的營養都只在皮裡,其餘都是糖分。
檢查結果出來後,醫生說喬現在的身體狀況像一位專業運動員,各方面指標都非常健康。
醫生告訴麥克爾,如果他能夠按照喬的飲食堅持一年,他的症狀在一年內就能得到效地治癒,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降到百分之一。
但是,喬的飲食習慣過於“苦行僧”,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這讓邁克爾望而卻步。
那麼,有沒有其他一些辦法,能夠限制卡路里攝入量的同時,也能夠讓自己不受被剝奪口福之苦呢?
邁克爾與攝影組一起從倫敦飛到了洛杉磯,第一站是去見一位國際知名的抗衰老專家——瓦爾特教授。
瓦爾特教授帶一行人來到了自己的實驗室。他的實驗室有兩隻老鼠,這兩隻小老鼠在年齡、物種、性別上一模一樣。
區別是一隻每天被喂得飽飽的,身體圓滾滾;另外一隻,每天被有節制的“投餵”,身體瘦小很多。
瓦爾特教授說,體型大的那隻,有50%的可能性會死掉,但體型小的那隻大機率還能活一年。(鼠類的一年,相當於人類壽命的30-40年)
這是因為,體型小的老鼠的身體會產出極低水平的生長因子IGF-1,而IGF-1是影響癌等疾病的主要因素,這包括乳腺癌、前列腺癌、結腸癌等。
這意味著IGF-1的攝入量越低,人體會越健康。
而IGF-1又跟什麼有關呢?那就是食物中的蛋白質。當我們一直攝取蛋白質時,細胞便一直處於“go go”全速前進模式。
人的細胞在IGF-1的作用下,會不斷分裂,但當IGF-1水平下降時,人體會減緩新細胞的製造,而且開始修復現有細胞,原來被損傷的細胞也就更有可能被修復。
瓦特爾教授拿瘋狂踩油門作比喻,如果你一直開車,卻從不把它送去檢修一樣,人在這種“go go”模式下,身體也更容易受癌症和糖尿病的影響。
“因為細胞生長得太快了,被損害的細胞便不能有效地被修復。”
那麼,如何減少人體的IGF-1含量呢?
有關研究顯示,少吃能起作用,但效果有限。關鍵在於,在減少卡里路攝取量的同時,減少蛋白質的攝取量。(也不要走極端,完全不吃蛋白質)。
瓦爾特教授提到了一種方法,即上文提到的“fasting”。
瓦特爾講到,“禁食後,你的身體會產生劇烈的反應。24小時內,不僅IGF-1會減少,葡萄糖水平也會下降。”
但是長時間的禁食可能會有危險,所以只有身體健康的人才能禁食。
瓦爾特教授說自己也禁食過幾次,教授說這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
在教授的建議下,邁克爾開始鼓足勇氣,第一次嘗試“三天四夜”的禁食,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呢?
在禁食的這幾天裡,麥克爾每天只喝水、紅茶以及一杯50卡路里的味噌湯。
麥克爾正在攪拌他的速溶味噌湯,一天只能喝兩杯。
到了第四天早上,禁食日結束,邁克爾去醫院抽血檢查。
在做檢查的時候,邁克爾就迫不及待想去吃他連續禁食86個小時之後的第一頓飯。
下午,檢查結果就出來了。
神奇的是,邁克爾的IGF-1含量下降了近一半,同時血糖也降到了健康水平。
在臨走之前,瓦爾特教授叮囑邁克爾必須少吃蛋白質,多吃蔬菜,否則效果不會持久。而且他仍需要隔幾個月禁食一次,這樣才能維持效果。 
但邁克爾畢竟已經年過半百,這種方法對於他來說仍舊太遭罪了。
在影片最後,邁克爾採用了“5-2式禁食法”,即每週七天,五天正常飲食,隨後兩天禁食(這兩天卡路里攝入量不超過600卡)。
在禁食日,邁克爾每天只吃早餐,而且非常簡單——小盤煎蛋。

在這樣堅持五週後,邁克爾再次去醫院檢查。

五週之前邁克爾去檢測的時候,他的驗血結果糟糕透了,不管是血糖、膽固醇還是IGF-1,這些含量都很高。(雖然斷食過三天半,但邁克爾沒有保持,後面各種指標又反彈了。)

堅持禁食五週後,首先在體重上,邁克爾瘦了14磅,之前的脂肪含量是27%,現在是19.1%。
而且醫生告訴邁克爾,他的心臟、新陳代謝等狀況也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不僅膽固醇總量下降了,葡糖糖也降到了90,而上一次邁克爾檢查時,他接近患接近糖尿病的邊緣。
至於IGF-1含量也降低了一半,這足以降低患癌症的風險。
醫生說這難以置信。
在B站上,這部紀錄片播放量高達82萬,很多中國網友在評論區分享了自己的禁食經歷。
有人嘗試一年,體重減了30斤。
有人說禁食雖然痛苦,但皮膚都感覺變好了。還有網友說,禁食後也不長痘了。
還有人說,禁食的幾天,記憶力也有些復甦了。
這並非誇大其辭。在Horizon紀錄片中,麥克爾還拜訪了一位研究腦科學的馬克教授。
馬克教授的實驗室有兩組老鼠,一組老鼠採用隔日禁食法,另外一組每天投餵高糖分和高脂肪的食物。
實驗顯示,每天被“美食”投餵的老鼠,在記憶力和學習方面都出現問題,壽命也更短。
而一旦對老鼠停止餵食,它的大腦會開始生成新的神經。

馬克教授說,從進化角度來講,當人飢餓的時候,人的感知力會增強,

因為這樣你才能獲得生存下去的動力,比方記住食物位置的能力

馬克總結說,禁食有助於延緩老年痴呆、健忘症、失智等疾病
值得指出的是,禁食的方法分為多種,如今相關研究、書籍也有很多。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禁食,比如身體本就虛弱的人。如果大家想要採用禁食法,建議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使用。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在看”我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