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休學的孩子越來越多:這種愛,是壓垮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

作者 | 張昕
來源 | Dr昕理學
ID | PKUPsyXin
前陣子,有幾個朋友聊到青少年抑鬱的話題。
有位朋友分享了他身邊的一個故事:
“現在的孩子,真的是什麼莫名其妙的抑鬱原因都有。
我認識的一對父母,平時對孩子特別寵,孩子自己也承認父母對她照顧得無微不至。
想要什麼都給買,吃飯恨不得喂到嘴裡,穿什麼衣服搭什麼鞋子都為她考慮好,
參加什麼活動爹媽都陪著,花錢參加比賽弄個獎也要哄她開心,
從她的學習到生活到業餘愛好,什麼都給她安排得明明白白。
結果前段時間,這個孩子因為抑鬱症自殺了,萬幸是救回來了,
我們身邊所有人都驚掉下巴,而且自殺的原因你聽著都匪夷所思——
孩子說她活夠了,她覺得人生已經被父母都安排得特別好了,以後也不會再有什麼更好的變化了,
自己的成就也不會比父母更成功、更出色,自己經營的人生也不會比父母安排得更完美,
所以她的人生圓滿了,可以over了。”
聽完這個故事,大家都在感慨:
怎麼現在什麼莫名其妙的、離奇的抑鬱原因都有,這些孩子真是難以捉摸啊!
但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是不太會有莫名其妙的抑鬱的。
在我看來,這個孩子的問題,可能是“自我同一性的早閉”
所謂“自我同一性”這個概念,翻譯得比較拗口,其實說白了,就是對自我的探索:
  • 我是誰?
  • 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 我想要什麼樣的生活方式?
  • 我怎樣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 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
找尋這些答案的過程,就是探索自我同一性的過程。
我理解的“自我同一”,就是“知行合一”——
我所過的人生,就是我想要的人生,
我所展現出來的我,就是真正的我。
所謂“自我同一性”的早閉,就是——
在本該探索的階段,
卻早早關閉了這個探索的想法和行動。
從朋友分享的故事中,雖然無法得知這個家庭的生活細節和全貌,
但從已知的資訊來看,他們親子相處存在的幾個問題,都有可能剝奪了孩子的愉悅感。
1. 人類有完善自我、發展自我、自我健全人格的本能。
無論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還是埃裡克森的的“心理社會發展八階段理論”,
他們都提到人類這種追求自我發展的動機和過程。
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人類最高層次的需求就是自我實現的需求。
人們渴望實現個人潛能和價值,並尋求成長和改變,這是人追求完善自我的動力。
埃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八階段理論,則更具體地指出,個體在不同生命階段所面臨的發展任務,以及可能獲得的心理品質——
例如在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追求。
而如果父母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好,孩子也就沒有動力去經營自己的人生。
因為在他們看來,再怎麼做,也做不到像父母那樣完美。
2. 高峰體驗、心流狀態的獲得,依賴於任務的難度。
任務的難度也應當是適度的。
過於困難的任務可能會帶來挫敗感和不適,但適度難度的任務卻可以給人帶來愉悅體驗。
因為挑戰性的任務,可以激發個人的動力和專注度,讓人將認知和情感完全投入到當前的活動中,並帶來成就感和滿足感。
而完成那些根本不需要努力的簡單任務(或是一看就知道結果的任務),並不能帶來心流或是高峰體驗,
可能體驗到的只是重複性的機械勞動而已。
所以如果父母包辦一切,留給孩子的只是簡單任務,這時候他們不可能體驗到心流或者高峰體驗。
這會導致一個結果——

對他們來說,發展自己的人生,很難會有成就感和滿足感。

3. 預期之外的獲得,能夠促進多巴胺的分泌。
陌生化的體驗,往往會給人們帶來新奇強烈的感官刺激。
因為當個體獲得意外的獎賞或獲得時,大腦獎賞系統會被啟用,多巴胺會被釋放,從而產生愉悅感。
相反,如果所有的一切都是註定的,預期之內的,那獎賞系統並不會被啟用,也就根本體驗不到那種多巴胺帶來的快感了。

而如果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一味剝奪了任務的難度,
將所有事物的發展都框定在預期之內,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呢?
那就是自我同一性的早閉——
  • 我也沒有目標了,
  • 我也不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了,
  • 我也不知道自己會有什麼樣的未來,
  • 我就什麼都聽別人(主要是父母)的安排好了。
而這,也就是開頭那位孩子抑鬱的原因:
我人生都被父母安排得特別好了,自己不會比父母安排得更完美,我不知道自己留在這個世上,還能做些什麼。
我曾看過一部電影,是那種爆米花青春喜劇片。
女主角是性感成熟情場高手那一類的大姐姐,男主是一個即將上大學的死宅高中畢業生。
由於男主性格過度內向,也從不和異性接觸,
於是他父母僱傭女主去和男主製造浪漫邂逅,扮演他的傾慕者,和他談場甜甜的戀愛來提升他的自信心。
後面的劇情就是,
女主從一心搞錢的打工人到真心愛上男主,
男主從淪陷愛情到發現被騙,然後歡喜冤家,誤會解除……
劇情比較輕鬆但也很老套。
不過讓我覺得比較出乎意料的是,結局並不是有情人終成眷屬的happy ending。
而是男女主掏心窩子探討了各自的童年曆程和心中執念後,在彼此的祝福中去了不同的城市,奔赴未來的無限可能,是個開放式的結局。
這部劇在我這裡一下就拔高了,不光是無腦青春喜劇了,還有點探討青少年成長的立意了。
因為不管是18歲的他還是30歲的她,都還仍然在“找尋自我”的路上摸著石頭過河。
原本我不太理解,為什麼男主在得知真相後會那麼憤怒和崩潰,
後來我想明白了——
他的人生正是缺乏任務難度所帶來的高峰體驗,
以及意料之外所帶來的多巴胺體驗,
也就無法發展完全的自我。
正如他所說:
“我以為的生命中偶然出現的驚喜,
原來都是我爸媽安排好的,
就和我人生中的所有事情一樣。”
他有一段和父母的對峙:
“那場籃球比賽,你是故意讓我贏的嗎?”
“欺負我的那個男生,是你們讓他退學的嗎?”
“你們應該讓我自己嘗試成功或失敗。”
“你們無法繼續追蹤我,我把手機密碼也換了。”
他拒絕媽媽幫他鋪床,拒絕媽媽幫他整理行李箱……
我突然發現,這個男主和我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女孩,所遇到的境況是有點類似的:
經濟富裕的家庭、妥善安排好一切的溺愛的父母、自我封閉的孩子。
甚至,他們自己一開始都沒意識到,自己不快樂的根源在哪裡,他們都覺得自己的生活已經圓滿了。
只不過區別是——
男主採用了“不知好歹”的方式和父母對抗,來獲得自我探索的自由;

而開頭提到的女孩,直接採取了自我了斷的方式,來告別這不由自己掌控的遊戲。

不要覺得是他們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矯情”。
因為在青少年探索自我同一性的過程中,如果父母為他安排好了一切,導致嘗試被阻斷,那他們就是會出現種種情緒障礙甚至行為障礙的。
後果包括但不限於:行為保守、墨守成規、缺乏主見、膽小怯懦;
嚴重的甚至會產生焦慮、抑鬱、躁狂、自虐、自戀等等。
太過嚴實的愛,會將一個人向外擴張的生命力扼溺其中,包裹的愛如同跗骨的毒。
溺愛的父母侵佔了孩子的軀體,抽走了孩子的靈魂,
但父母可能還不自知,甚至連孩子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如果遇上主體性意識較強的孩子,可能這樣大包大攬會令其反感,親子關係會陷入一度緊張的對峙,
孩子甚至會經歷一段時期的離經叛道、擺爛、憤怒衝撞的人生……
但這卻未必是壞事。
先破而後立,這種對抗和反叛,正是被控制的一方重新奪回人生方向盤,重新分配人生控制權,從而重塑自我同一性的必經之路。
但如果遇上服從性較強的孩子(也就是比較乖比較聽話的孩子),
表面上一家人的相處可能是歲月靜好,但孩子的核心可能已經被破壞了。
他們早早關閉了找尋自我、忠於自我的通道,成了行屍走肉,
這樣的孩子往往會悶聲憋大招,要麼向內自毀,要麼向外攻擊——
這也可能是外人眼中的“好好的孩子怎麼莫名其妙就抑鬱/躁狂了”的原因。
那麼文章開頭提到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呢?
經過打聽,她和父母一起去看了心理諮詢師,在諮詢師的建議下,
養了貓狗,在照顧另一條生命一點點成長的時候,感受生命的意外帶來的驚喜時,也復甦了自己的生命力。
現在這孩子已經康復,基本恢復正常生活了。
寫在最後
每次寫這類文,都會有人質疑:
“怎麼父母對你好也不行?”
“現在的孩子就會責怪父母!”
這也讓我理解了為什麼每次遇到一方(比如孩子)感到痛苦想溝通,另一方(比如父母)經常會憤怒和防禦。
因為後者不覺得這是溝通,他們覺得這是“責怪”,是“興師問罪”。
但其實,我並不將之視為“責怪”,我會認為這是一種溝通和思考——
和父母相互磨合出舒適相處之道的同時,
也能更好地覺察和觀照自己的內心。
擁有了這種覺察的清醒,即使溝通過後父母不願改變,那麼自己也更能有改變的向好的力量。
本文轉自公眾號Dr昕理學,作者:張昕,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
在個人成長的過程中,人自有完善自我、發展自我的本能,有內心情緒流動的渴求,追求自我的體驗。
如果人的自我表達受到了限制,無法做回真正的自我,久而久之會產生低落甚至抑鬱的情緒,影響我們的身心。
如果你正在經歷個人成長和情緒上的困擾,推薦你來我們武志紅心理諮詢中心
由我們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陪你一同探索自我,接納你的情緒,療愈成長創傷,引導你慢慢重新找回自我。
點選下方小程式
新增諮詢顧問進行預約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