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3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選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洞見yimo
先上車,再調整姿勢。
♬ 點上方播放按鈕可收聽洞見主播晏嬌朗讀音訊

看過一個段子:
說現代人活得就像是一個待機的手機。
螢幕明明是暗的,後臺卻瘋狂執行著無數程式。
這些程式,可能是白天遲遲未定的決策,可能是挫敗之後的自我懷疑,可能是對還沒發生的事情產生的憂慮。
這些事情藏在後臺,不停損耗著一個人的能量。
不但生活的節奏被打亂,日子也越過越糟心。
內耗,是一個人的兵荒馬亂。沒有人能真正替你揹負,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洞見君在這裡提供七個方法,助你養成反內耗體質,輕鬆走出心理內耗。

看過一個故事:
曾國藩早期在和太平天國作戰的時候,屢戰屢敗,給朝廷寫奏報的時候,他感覺很沒面子。
他的一個幕僚出了個主意:把屢戰屢敗,改成屢敗屢戰。
奏報呈上去,曾國藩不僅沒有被斥責,反而得到了表彰,誇他不屈不撓,奮勇無畏。
不得不說,這個幕僚是懂彙報的。
這當然是個段子,但曾國藩屢敗屢戰的精神卻是真的。
無論什麼敗仗,他都能在失敗中汲取教訓,爬起來繼續打下去。失敗反而成了他的進階之路。
《終身成長》裡講:
固定思維的人,遇到失敗,往往就會一蹶不振,而成長思維的人,把所有失敗當成自己的養料。
對於有些人來說,挫折是人生的打擊,對曾國藩來說,挫折和恥辱,是滋養意志、增長經驗的法寶。
吃一塹,長一智,經一事,長一能。
重塑認知,把固定思維升級為成長思維,把所有失敗當成成事的前奏,那命運所有的打擊都是在給自己充電。

不瞞你說,我其實是個拖稿大王,不到截稿日期寫不出來。
一方面是因為拖延,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內耗。
比起那些大牛,總感覺自己寫得差點火候。
於是反覆思量,遲遲無法動筆。
我想,這也是很多人內耗的原因:過度追求完美。
其實問題也很好解決:先上車,再調整姿勢。
先搞一個爛版本出來,再慢慢調整。
告訴自己:
沒有什麼文章是一出來就完美的,好的文章都是改出來的。
沒有什麼事情就一蹴而就的,做起來就贏了一大半了。
美國畫家克勞斯說:根本沒有靈感這回事,要捲起袖子,才有藝術。
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開始,一旦開啟行動,你就沒空內耗了。

看過一個故事:
小王去理髮店剪了個頭,但是沒剪好,有點醜。
第二天上班的時候,他惴惴不安,生怕同事笑話他。
結果一天下來,誰也沒發現他理髮了。
下班之後,在他的提示下,同事才發現他換髮型了。
心理學上有個聚光燈效應:
意思是說:人們會高估別人對自己的關注程度,以為自己站在聚光燈下,一舉一動都被別人審視。
其實恰恰相反,個人得到的關注度是非常少的,絕大部分人只關注自己。
自己的外表、情緒、糗事,很多時候並沒有誰在意。
反倒是我們自己,不斷糾結,反覆內耗。
學會破除聚光燈效應,回收自己的注意力,不過分在意他人的眼光,很多時候內耗就少了一大半。

前段時間,我家裡人和鄰居產生了一點糾紛,鬧得很不愉快。
事情不大,但是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那段時間我上班心浮氣躁,特別焦慮。
手頭上的事情根本做不下去,總在擔心這,擔心那,不停內耗自己。
相信很多人和我有相似的經歷。
如果有一件事懸而未決,就會一直消耗自己的能量和精力。
到頭來,搞得自己身心俱疲。
這時候不妨學著建立自己的阻斷系統。
建立一個焦慮儲物盒,把讓你焦慮的事情寫下來放在盒子裡,蓋上蓋子。
先把眼前的事情做完,然後再統一去處理。
拿破崙當年帶兵的時候,也是千頭萬緒,不勝其煩。
但是他卻發明了一個“抽屜法”。
他在大腦中劃分了很多個的抽屜,凡是不著急處理的事情,一律放在抽屜裡,然後關上。
這樣這件事就不會消耗自己。
人的大腦就像是手機一樣,如果後臺一直有太多工霸佔著記憶體,不僅會變得卡頓,耗電量也會直線上升。
把後臺的任務暫時關閉,收納起來,這樣才能減少消耗,讓自己可以更高效地專注當下。

作家梁爽曾經提出過一個:“粘稠思維”。
意思是說:很多人的內耗,是因為缺乏邊界感,經常把自己的事和別人的事混雜在一起。
彼此之間糾纏不清,最後剪不斷,理還亂。
《小巷人家》裡的莊超英就是如此。
為了給別人補課,反而影響自己孩子的學習。
兩個高中生天不亮就往他家裡跑,大人睡覺也睡不好。
他好面子,心裡糾結,卻總是拒絕不了,是鄰居宋瑩幫忙出頭,他才得以把自己解救出來。
我們身邊其實有很多這樣的老好人。
面對別人的請求總是難以拒絕,自己明明一堆事,還是要替別人收拾爛攤子。
弄到最後,自己累得七葷八素的,別人還不領情。
我們現在常說:課題分離。
管好自己的事,別操心別人的事情。
樹立邊界意識,收束自己的能量,把自己的事情管好,才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

相信很多人都會有堵車的經歷。
我記得有一次,我趕高鐵,但是起晚了,導致時間很緊張。
然後去高鐵站的路上又遇到了堵車。
看著地圖上大段的紅色,我知道這趟車肯定是趕不上了。
然後我直接讓師傅掉頭,去小吃店吃了個早餐,然後改簽坐下一班。
堵車這個事情就屬於不可控的事情,它不會因為我生氣、抱怨就會改變。
起晚了就是起晚了,事情已經發生了,後悔也沒用。
我能做的,就是看看下一班高鐵的時間,然後看看中間時間自己能安排些什麼。
《尼布林的祈禱文》裡有這樣一斷話:
請賜予我寧靜,好讓我能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情;
請賜予我勇氣,好讓我能改變,我能去改變的事情;
請賜予我睿智,好讓我能區別,以上這兩者的不同。
不要讓不可控的事情消耗自己,把精力放在可控的事情上,才是一個人最大的清醒。

這兩年,網上一直在流行一種“發瘋文學”。
宗旨是:拒絕精神內耗,有事直接發瘋。與其委屈自己,不如為難別人。
在過去我們常常說:一個人要情緒穩定。
但是情緒穩定的代價是自我的內耗。
弗洛伊德說: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消失。
它們只會埋在心裡慢慢腐爛,把你的性格慢慢扭曲,慢慢汙染。
以前老話說的是: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如今當代年輕人奉行的是:忍一步乳腺增生,退一步卵巢囊腫。
與其把自己憋出病,不如把情緒釋放出來。
所以聰明人懂得表達出自己的攻擊性,適當宣洩自己的情緒,而不是瘋狂內耗自己。
但是情緒的釋放必須有度。過度發洩傷人傷己。
其實除了發脾氣之外,去減壓室、寫日記、找朋友吐槽,也都是不錯的方式。
▽
《莊子》裡說:“為外刑者,金與木也;為內刑者,動與過也。”
外在的苦難,來自刑具;內在的痛苦,則來源於自己與自己的衝突。
每個人都是自己內耗的製造者,也是它的終結者。
已經發生的,就讓它過去;沒有發生的,也不必憂愁。
不抱怨,不在意,不焦慮。
停止消耗,活在當下,倒掉鞋裡的沙子,人生才能迎來新的轉機。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3秒加星標,再也不擔心找不到洞見君↓↓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