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活法:停止內耗,適度外耗

《遮蔽力》暢銷2.7萬冊,加印6次,賣出3個版權:繁體版+韓國版+越南版
不壓抑自己,擁有“被討厭”的勇氣,更能活出自己最好的模樣。向內治癒,拒絕內耗,解放自我,適度外耗,方為最好的精神美德。
富書作者:子曰

來源: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原創

之前,網友們的“發瘋外耗”在刷屏:
“與其精神內耗自己,不如發瘋外耗他人,做人沒必要太正常”;
“少責備自己,多辱罵別人。自從沒了素質,整個人都開心起來了”;
“懟上幾句神清氣爽,當面懟是無邊的爽”。
“外耗”繼“佛系”和“鬆弛”之後,快成了當代人最想擁有的“精神美德”。
時代碾壓下,我們很容易被垃圾情緒所裹挾,如再任憑外界肆意地入侵,而你只會自怨自艾,這樣的人生不堪想象。
有位網友說的好:“人要懂得拒絕精神內耗,去外耗讓你內耗的人。”
理性的人,懂當的反擊保衛自己的邊界
他們守得住自己的節奏,不受環境噪音影響,面對冒犯勇於亮劍,所以不會消耗自己對生活的熱情。
這樣的人生,才會越走越帶勁。

一個人痛苦的來源:過於追求“完美”
《成年人崩潰守則》裡,有句話直戳淚點:
“你不能讓情緒隨便發洩,也不能拿自己的事給人添堵。最好是面面俱到,活成無所不能的超人。”
不知從何時起,被“完美”裹挾的我們,心力交瘁。
一位優秀的藝術策展人蘇瑤常忙至深夜。
她來自南方一座小城,從小學習美術,高度自律,在上海打拼了十年,並且在業內有不錯的成績。
蘇瑤非常熱愛藝術,她理想中的策展活動是“叫好又叫座”,有趣又有內涵。
為此,她精心策劃,親力親為盯緊每一個環節。
可即便如此,每次展覽總會出現一些突發的小狀況。僅是疫情期間的被迫改期就發生了數次。
即便客戶都表示滿意,蘇瑤還是總會反省自責。她反覆演練,常常忙到沒有半分喘息的時間。
最近的一次活動,在連續三個月緊張的籌備後,各個環節都按預期順利進行。
當一位參展畫家當面致謝時,蘇瑤感到挺欣慰。沒成想,畫家助理轉身後飄出了一句話:“比起法國那個展還是差些意思……”
蘇瑤的心急劇下墜,當晚獨自一人時崩潰難抑。
現代社會,追求完美似乎成了一種固有邏輯,有時甚至是生存邏輯。
在工作中,但凡一個小環節出現不如意,就自我批判;
朋友提了需求,即便力有不心也不想讓對方失望,為此而艱難承擔;
面對孩子,你更是敲打自己,是否已經提供了最好的條件,同時又要求他們也做到“完美”。
但正如作家哈麗雅特·布萊克所言:勵志卓越可以成為你努力的動力,追求完美卻只會讓你身心俱疲。
人可以激勵自我,但不應逼迫自己。
想起柳宗元筆下的那種小蟲,拖起所有遇到的東西往上爬,最終滾落毀滅。
如果對自己揹負過多的期許,再優秀的人也感受不到自身的優秀,只會不斷給自己加碼,直至不堪重負。
那些被奉為圭臬的完美標準,正成為扼殺一個人熱情生活的兇器。
痛苦的來源,莫過於此。
要知道,不允許自己出錯,本身就是錯。
我們只能去努力,做自己覺得對的事情,平靜接受它的事與願違。

刻意委屈自己,不如放手被人討厭
看電視劇《我是餘歡水》時,特別感慨男主的自我壓抑。
青年時代,他全力打拼,卻不幸經歷了車禍,大難不死後性情大變,開啟了“避險”模式。
他儘可能避免一切衝突,取悅妻子,討好她的家人。
朋友向他借錢,他勉為其難,硬努力借了。
無論是在公司,還是在鄰里,能謙讓的他都謙讓了。
可越怕被命運討厭、被人討厭,他越成了被嘲弄、被嫌棄、被無視的靶子。
有如晴天霹靂,他被查出了癌症。
驚覺到之前的活法像個笑話,餘歡水再也不想壓抑自我。
他怒懟了領導,與離心離德的妻子離婚,向朋友討債,對得寸進尺的鄰居反擊。
結果沒有變得糟糕,反而大大出乎意料。
公司本身就有很大問題,他的反抗讓自己無意間成了英雄。
雖然妻子離開了,可他重新獲得了真摯的愛情。
朋友還了錢,而且友情還在。連特別難搞的鄰居也開始主動向他示好。
令人慶幸的是,癌症只是個誤診,他開始對人生的風險有了新的認識。
風險沒那麼可怕,包括“被人討厭”。
不壓抑自己,擁有“被討厭”的勇氣,更能活出自己最好的模樣。
記得NBA巨星科比曾提到:
他年輕時,腦海裡全是“公眾形象”“公眾形象”“公眾形象”,就用各種套路來對待媒體。
隨著閱歷增長,他開始意識到:不管怎樣,總會有人喜歡或討厭你,所以要做真實的自己,不管別人是否喜歡你,評判的依據都應該是你真實的樣子。
後來,他開門見山,毫無保留地對待球迷和記者。
那種帶有幽默和反諷氣質的真誠,沒有影響他的人氣,反而令他得以 封神。
日劇《被討厭的勇氣》有句話:“我不會選擇在意別人的眼光,而讓自己感覺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我不想對別人也不想對自己撒謊。
對我們而言,沒必要去壓榨自己,還找理由騙自己。
不想幫的忙就拒絕,職責之外的事儘可以推掉,不喜歡的人也不必巴結。
真正的朋友,不會因為你的真實想法而敵對你;對於讓你不舒服的人,大可以斷舍離。

與其內耗掉熱情,不如外耗“發瘋”
有人質疑“發瘋”的可取性,摒棄它的攻擊性。
也有人認為“發瘋”反而具有一種吸引力。
很贊同一位知乎答主的觀點:外耗“發瘋”值得擁有,那是滿滿的活力。
他非常欣賞自己的妻子,因為妻子是“很厲害的女性”。
妻子有個性、有脾氣,會當眾發火,氣場很強大,熱情似火。
愛你的人,會欣賞你真實的“鋒芒”。
玫瑰帶刺,更成就芬芳。
記得同學小羅,在人生第一個工作的試用期,就當場反駁了合作部門的經理,這導致她沒能如期轉正。
校友會時,有的同學為她抱打不平,有的勸她學會在屋簷下低頭。
小羅也是越說越氣,自己積極配合的工作,主責方卻順勢一股腦將失誤的責任推給她。
當她竭力為了挽回損失,千辛萬苦找到客戶家地址去蹲守時,那個部門的同事卻嘲笑她心虛。
直到有位師兄的話讓她冷靜了下來:
“職場中有脾氣不是壞事兒,但要學會‘真發火,假生氣’”。
“發火”是在表明態度,捍衛了建立好自己的邊界。而“生氣”是實實在在的負面情緒,要及時清理乾淨。
之後小羅沒有留在那家公司,她主動辭職了。
那位被她“圍追堵截”的客戶,看中了她那股對工作的熱情,將其招致麾下。
新的環境給了她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她熱情有“脾氣”,最愛說一句:情緒要管理,熱情要釋放。
雨果曾說:“人生下來不是為了拖著鎖鏈,而是為了展開雙翼。”
拒絕那些束縛我們的情緒,向外歸因,更充分地發揮出自身的潛力。
或許“鋒芒”會產生一些摩擦,但更會增強你的智慧與力量。
人生路上,能量遠比能力更重要。
遇到一時的打擊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味退縮後的了無生趣。
只要熱情尚在,勝利就一定會向我們招手。

對外謙讓與妥協都值得稱道,但不應成為交往中的全部。寬容也只應用在對的人與事上。
熱情行動最有魅力,切莫以壓抑自我為代價荒廢人生。
向內治癒,拒絕內耗,解放自我,適度外耗,方為最好的精神美德。
如此,生活也好,工作也好,情緒也好,都能自由把控。
點個在看,願你能夠鋒芒恣意,熱情一生。
掃碼進讀者群
作者簡介:子曰富書作者,一個人‬要想成功,你都需要一種能力來支撐你做好‬自己,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遮蔽力,富書第4本新書《遮蔽力》正在熱銷中,你的生活,需要遮蔽力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知乎、微博@富書,本文首發公眾號:富蘭克林讀書俱樂部(ID:FranklinReadingClub),校對:富叔
免責宣告:部分圖文來自網路,僅供學習與交流,非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聯絡即刪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點選 關注富

👇點選閱讀原文進入“創業8年,富叔真面目曝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