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戰略腹地。
作者 | 大南 主編 | 畢亞軍
責編 | 周怡 美編 | 殷姍姍
來源 | 華商韜略
(ID:hstl8888)
今年前三月四川GDP總量突破1.5萬億元,高新產業增幅達14.3%,尤其是工業機器人、智慧手機、電子通訊、汽車製造等產業增速均超過20%。
成都的外商投資更是暴漲74.04%。
一向被視為“經濟風向標”的外商們嗅到了什麼?
答案是四川拿到了一個含金量極高的“金字招牌”:戰略腹地。
四川憑什麼?
過去幾年裡,多省的人大代表、專家學者們都在不斷向中央建言獻策,為的是幫自己的省份爭取到“戰略腹地”這個定位。
最終,四川從激烈角逐中殺出重圍,拔得頭籌。
為什麼各省對定位如此看重?因為它決定著一個省的發展傾向乃至發展上限,也決定著國家的投入和支援。
“戰略腹地”定位,為什麼會引來各省的垂涎呢?
一言以蔽之,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際,為了應對波詭雲譎的外部環境,國家需要留後手、存底牌。關乎國計民生的關鍵產業、重大專案,都要努力“備份”,以防萬一,這個備份聚集在哪裡——哪裡就是“戰略腹地”。
對國家來講這是“後手”,對“腹地”來說就是“改命”,因為這意味著最高級別的資源傾斜,相關的政策支援和資金投入必然不會少。2024年9月,國家明確提出:“將引導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從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轉移。”
這對四川,無疑是巨大利好。
四川官方也在被明確為戰略腹地後宣佈:未來兩三年內將擇優篩選330個重大專案,估算總投資2.15萬億元。
這些專案的上馬,將極大推動四川經濟的發展。
四川,憑什麼成為戰略腹地?
開啟中國地形圖看一看,你就會發現四川得天獨厚的優勢。
它地處華夏內陸腹地,北有秦嶺高地和黃土高原作為屏障,西接青藏高原和橫斷山脈構成天險,東連道路險峻的湘鄂山地,南有群山聳立的雲貴高原,天然就是一個易守難攻的“聚寶盆”。
歷史上每當沿海或者中原出現戰亂,四川(含現重慶)都是休養生息、蓄力反擊的大後方。
劉邦退守漢中以四川為糧倉,才有了後來的楚漢爭雄;劉備入主蜀地積蓄實力,才有了後來的三國鼎立;安史之亂李隆基逃往四川,才能獲得一線生機;乃至抗日戰爭時期,四川也是作為與日寇鬥爭的後援地,為中國取得勝利提供強力支撐。
四川的幸運並不是天賜的。在古代,高山環繞致使四川盆地與其他地區存在交通阻隔。李白曾在詩裡感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但勤勞勇敢的四川人,並沒有“以手撫膺坐長嘆”,而是一直在“逆天改命”。就像誕生於四川的動漫《哪吒》所展現的核心,四川人的信仰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早在戰國時期,李冰父子治理岷江,千年工程都江堰硬生生把閉塞的古蜀地變成了“天府之國”。《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描述的就是四川成為“魚米之鄉”後的情景。
而在當代,川藏鐵路、西成高鐵以及四通八達的國道,愣是把一道道天塹變為通途。西部陸海新通道和中歐班列更是擴寬了四川對外開放的大門。
四川山高水長,四川人則可以比水更柔,可以比鐵更鋼。
在成都玉林路的街頭走一走,在人民公園喝一杯蓋碗茶,你或許會感嘆四川老百姓的生活真是安逸,煙火中繚繞著柔情蜜意。
但四川人骨子裡的精神血脈是“我命硬學不來彎腰”,抗日時期,350萬人參軍、64萬人傷亡,四川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壯烈居全國之首,並且大聲喊出口號:“四川不滅,中華不亡!”
四川是一個隨時準備為中國打“最後一戰”的省份。
這種精神核心,讓它在當年就可以作為中國的“戰略腹地”,70多年後的今天,這個底氣只會更足。
硬核四川
如何能成為“戰略腹地”?四川的底氣更來源於硬核的實力。
民以食為天。根據2024年資料,在“食”方面,四川拿下了三個“第一”:
糧食總產量726.8億斤位居西部第一、全國第九;
生豬出欄量6149.6萬頭,全國第一;
油菜籽總產量74.4億斤,全國第一。
四川農林牧漁產業GDP高達5619.9億元,僅次於山東和廣東這兩個東部大省,是內陸省市第一。
一旦遇到特殊情況,四川能為全國人民填飽肚子提供基本盤支援,而且飯後還能喝上茶,四川茶葉年產量高達45.4萬噸,位居全國第四。
能源也是大國博弈的生死線,而四川在能源供應上也足夠“挑大樑”:
2024年,全省天然氣產量656.6億立方米,全國第一;
油氣產量當量5255.57萬噸,排名全國第三,僅次於新疆和陝西;
發電量5053.5億千瓦時,全國第六。
四川水力發電量更是穩居全國第一,高達3814億千瓦時,每100度水電就有30度來自四川,這個數值超過加拿大和美國,僅次於巴西。
充沛的能源供給,讓四川成為西氣東輸、西電東送、東數西算的主力省份,為全國一盤棋默默做著貢獻。
在工業領域,四川是為數不多的擁有41個完整工業大類的省份,就連經濟第一大省廣東也只擁有40個。
四川有六大優勢產業,分別是電子資訊、裝備製造、食品輕紡、能源化工、先進材料、醫藥健康。其中,單電子資訊產業規模高達近2萬億元,足以讓四川躍升為全球十大電子資訊產業基地之一。
而且,四川不同城市之間還存在著明顯的分工與協同。
成都是綜合創新驅動,核動力研究院研發的“華龍一號”和“玲龍一號”為我國實現了核電技術自主可控;國機重灌解決了大型鍛件“卡脖子”的問題;蜀道裝備打破我國液氦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凌空天行研發的飛行驗證機“竄天石猴”速度達4倍音速,領先全球;可可豆動畫出品的《哪吒2》如今已斬獲157億元票房,成為全球影史第五名。
長期以來,成都的消費和內需驅動,也走在全國前列,可為特殊時期的經濟迴圈提供經驗。
綿陽負責硬核研發與製造。這座低調的城市如同科技界的“掃地僧”,名氣不大但實力過硬,其實力涵蓋核技術、航空航天、雷射、機器人等領域,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四號、從嫦娥探月工程到天宮一號,以及很多不能公開的重大科研突破,都有綿陽的支撐。
早在“一五”時期和“三線建設”時期,綿陽就被委以重任,承接了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西南應用磁學研究所、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等大批國家重點機構的落戶,並且興建了朝陽機械廠、四川礦山機器廠、江油鋼鐵廠等重點企業,綿陽市的現代工業骨架由此得以構建。
2000年,黨中央與國務院批准綿陽建設為中國唯一的“科技城”,綿陽也不負使命,一直以科研創新作為城市的“靈魂”。時至今日,綿陽擁有國家級科研院所20家、國家級創新平臺25家,還有兩院院士30位,佔四川全省近半數。2024年綿陽的研發投入強度高達5.26%,不僅長年霸榜四川省內第一,甚至高於蘇州、青島等東部沿海城市。
如此肥沃的科創土壤,自然能孕育出卓越的領軍企業。
誕生於綿陽的長虹集團,不僅依然是全國最大的家電製造基地之一,而且也早就不止於家電,成為多個新興產業賽道的“幕後高手”和“隱形冠軍”。
長虹的壓縮機產業排名全球第一;其研發的全球首臺-180℃超低溫冰箱,可實現30至60年的生物細胞儲存;首創的X-Flash放療裝置,更是讓治療過程縮短到1秒內;全國60%的高鐵、地鐵、磁懸浮列車裝備的電源系統由長虹提供。
包括在AI科技領域,長虹也擁有以華豐科技為代表的硬核公司,高速線模組、高速背板、CPU Socket等核心產品突破國外卡脖子,實現了反超。
同樣誕生於綿陽的九洲集團,在智慧終端、空管產品、微波射頻等多個行業佔據領導地位,旗下公司還負責研發生產了北斗三號導航通訊晶片,以及C919大飛機的兩大客艙核心系統。
以長虹集團和九洲集團為首的產業叢集,正在幫助綿陽拿下多個“全球第一”。
除了成都和綿陽這兩強以外,德陽是“重大裝備之都”、遂寧是“鋰電之都”、宜賓是“動力電池之都”、攀枝花是“釩鈦之都”、樂山是“中國綠色矽谷”……
低調務實的四川企業組成“工業川軍”,鑄就了有輕有重、門類齊全的產業王國。和平時期它們創造商業價值,一旦到了戰爭時期,它們也可以轉變為安全屏障。
說到安全,四川是名副其實的軍工強省,能夠帶給全國人民足夠的“安全感”。
第一代核潛艇研發實驗基地就位於樂山,全國唯一的核武器研發中心坐落在綿陽,還有研發各種火箭彈的航天七院,締造殲-20的成飛集團。
更不用說位於西昌的衛星發射中心,平時能發射火箭衛星,非常時刻能發射什麼,大家可以自行腦補。
還有,偶爾在成都上空現身就成為全球軍武大新聞的,第六代機。
除了上述這些硬核的部分,經歷過兩次“湖廣填四川”的歷史,四川匯聚了五湖四海的中華兒女,形成了特有的包容感和市井氣,有人說四川就是“縮小版的中國”,這句話不無道理。
總而言之,四川不但地理位置夠“腹地”,而且要論戰略“備份”,舍她其誰?
從三線到第四極
事實上,戰略“備份”,四川並不是第一次。
上世紀60年代初,外部形勢驟變,蘇聯在我國北方陳兵百萬,東南沿海的美國航母艦隊也虎視眈眈,一旦發生意外,東北的重工業和沿海的輕工業將面臨敵人的狂轟濫炸。
彼時,我們還沒有原子彈和氫彈這樣的“大傢伙”防身。
在這樣的緊張局勢下,最高領導層將中國各省劃分為三個片區,沿邊沿海的省市為一線,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等腹地省份為三線,其餘的則是二線。
國家決定把關鍵產業從一線地區轉移到三線地區“備份”,中國經濟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工業遷移由此開啟,這就是“三線建設”。
電視劇《人世間》裡,周秉昆的父親周志剛遠離東北奔赴西南,展現的正是那個特定時期的情景。今天在攀枝花市,你還能聽到不少人講著一口東北腔的四川話,他們就是那個時期搬遷過來的建設者及其後代。
在整個三線建設過程中,受益最大的省就是四川,全國工業投資的1/8、國防投資的1/4都給了四川,這讓四川坐擁38個重要工業大類、150多個工業小類,全省公路里程從9000多公里狂飆至8萬多公里,位列當時的全國第一。
四川從一個原本以農業為主的貧困大省,變成生機勃勃的工業大省、國防大省、交通大省,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擔負著“國家壓艙石”的使命。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如今的中國擁有強大的國防能力和穩固的經濟基本盤,是1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我們不再像當年那樣被動。
但作為世界大國,主動佈局關鍵產業備份仍然是必不可少的舉措。
這一次,國家再次選擇四川來擔綱,但與“三線建設”時期不同,四川的使命不再只是國防。
2023年7月27日,最高領導人在四川考察時指出:“你們這裡也要成為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增長極,一個新的動力源。這個後方的意義和過去不可同日而語了。”
著名區域經濟專家張可雲解讀道:“三線建設主要是為了備戰,而國家戰略腹地建設,除了有國家安全考慮,還有平衡區域發展與最佳化經濟佈局的目的。”
這意味著四川不僅要肩負國防重地的責任,還需要在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多個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川渝地區或將成為繼京津冀、粵港澳、長三角之後的“第四極”。
使命之下,四川省委和省政府也鉚足力氣要把四川打造為“全能選手”。
首先是進一步打好基礎。
如交通基建,四川在公路水路建設投資上連續四年超過2000億元,鐵路基建投入更是多年位居全國第一,預計2027年底建成通車的成渝中線高鐵,將成都到重慶的時間壓縮至50分鐘,真正實現了川渝城市圈的無縫連結。
然後是提升營商環境,打造更強軟實力。
四川政府提出“有需必應,無事不擾”的八字方針,把企業作為真正的甲方來服務。有企業負責人表示,原本需要10個工作日的專案審批流程,如今只需兩個小時就全部搞定,效率高得超乎想象。2024年,四川為企業減稅降費及退稅總額超過880億元,成都市還組建了高達3236億元的產業基金叢集,為企業提供從天使到併購的全週期資本支援。
同年,四川納入固投統計的省外招商引資專案總額超8500億元,這一資料充分證明各地企業家對四川的認可。
最後是側重高新技術與新質生產力。
今年前三月,四川GDP總量突破1.5萬億元,其中貢獻最大的增長就是高新產業。
當期,四川高新產業增幅達14.3%,工業機器人、智慧手機、電子通訊、汽車製造等產業的增速更是均超過20%。
顯然,作為戰略腹地的四川,是腹地,也是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