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唐納德·特朗普贏得大選、準備重返白宮,美國社會彷彿迎來了“翻篇”時刻:過去十年多來盛行的左翼“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逆流衝擊。
令人意外的是,這股風潮逐漸出現“保守派也會玩取消”的新感覺。
對身在北美的華裔群體而言,這不僅是一場關於“誰能說什麼”的辯論,也關乎自身在多元社會中的身份與話語權。

從狂熱喝彩到“取消文化”喪鐘
大選夜,佛羅里達州棕櫚灘的競選派對現場傳出雷動歡呼,不僅是特朗普支持者對勝利的沸騰,更被許多人解讀為對治正確的一次公開反叛。
多年來,人們被不斷提醒特朗普曾有過針對女性的不當言行,以及對少數族裔的“出格”評論,但最終仍有約半數選民認為這並不足以否定他。
此舉在某種程度上昭示:被逐漸推上風口浪尖的左派的“進步式審查”遭遇了普羅大眾的強烈牴觸。
特朗普的再度入主,讓政治光譜偏右的保守派看到了機會——他們準備對政府機構、高校乃至私營企業所大力推行的“多元、平等與包容”(DEI)專案展開正面攻勢,力圖削弱左翼話語對公共領域的影響。

民主黨內部的“敏感話題”鬆動
近幾個月來,民主黨內提到對DEI、跨性別運動員等議題的質疑已不再“一刀切被抨擊”。
以馬薩諸塞州眾議員塞斯·莫爾頓(Seth Moulton)為例,他在公開批評本黨對跨性別運動員參與女子體育賽事的立場時,本以為會遭遇“被群起而攻之”的下場,結果卻收穫了更多選民的支援。
連深諳美國選舉脈搏的民主黨元老詹姆斯·卡維爾(James Carville)都指出:過於“說教式”的進步話語或許正在反噬民主黨的政治前途。
以色列衝突與大學醜聞:真正的導火索
在最近一次加劇“取消文化”逆流的事件中,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對以色列的襲擊引發各名校學生團體的反應,成為焦點。
部分名校學生居然公開為哈馬斯的暴力叫好,這讓長期制定著“微侵害”(microaggression)零容忍政策的校園管理層相當尷尬:為什麼以前對“冒犯言論”層層設卡,如今對嚴厲仇恨言行卻顧左右而言他?
哈佛、賓大、MIT三位校長在國會聽證會上表現失措,引發巨大爭議,甚至導致其中兩人辭職。

這場輿論風暴不僅質疑了“校園新道德”的雙重標準,也讓外界開始思考:過去對“政治正確”的苛刻執行,是否有悖於真正的學術自由?這種動搖,在保守派和溫和派看來是對“過度審查”最直接的反噬。
右派也會“取消”?政治光譜兩端的拉鋸
有趣的是,“取消文化”並不侷限於某個陣營。保守派同樣會對支援巴勒斯坦、批評以色列的教授或記者進行輿論圍剿,導致他們被解職或凍結學術職位;這顯示了“取消”本質上是人性中的部落衝動,任何群體一旦掌握話語權,都可能對異見者採取鎮壓或排擠。
研究學者雅各布·姆昌加馬(Jacob Mchangama)便指出,“取消文化”根源在於人類喜好懲罰“越界者”的天性,與其說是左或右的問題,不如說是權力主導下的必然。
從大學到社交媒體:舊秩序、新矛盾
大學:從“紅色恐慌”到“道德審判”
美國大學在言論鬥爭上歷來是“風暴中心”:從上世紀30年代“紅色恐慌”到60年代的“言論自由運動”,再到近年來的各種敏感詞與審查規定,可謂風波不斷。
美國大學在言論鬥爭上歷來是“風暴中心”:從上世紀30年代“紅色恐慌”到60年代的“言論自由運動”,再到近年來的各種敏感詞與審查規定,可謂風波不斷。
為了避免觸碰禁區,校園裡誕生了龐大的行政團隊,意圖把關所有“潛在冒犯”言論。
然而,如今面對來自右翼的反撲和自己內部對沖,他們似乎也走到了困惑的十字路口。

社交媒體:多元碰撞的“放大鏡”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語言學教授妮可·霍利迪(Nicole Holliday)認為,社交媒體令不同文化、群體的語言規範瞬間碰撞。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語言學教授妮可·霍利迪(Nicole Holliday)認為,社交媒體令不同文化、群體的語言規範瞬間碰撞。
“在某個圈子裡被視為禮貌的用語,放到另一個圈子可能就成了攻擊點。”
一旦有人在網路上被指責,成千上萬的陌生人會傾巢而出,群起攻之。霍利迪本人就曾因課堂上詢問學生“preferred pronouns”被進步學生嚴厲指責,說她“根本不懂這是身份的核心”。
這類內部“自相批判”讓她也覺得驚訝。
企業退場與法律調適:寬容?或另一個極端?
企業縮減DEI:市場教訓
百威(Bud Light)因支援跨性別活動受保守群體抵制,銷量受到重創,其在美國的頭把交椅寶座被撼動。
百威(Bud Light)因支援跨性別活動受保守群體抵制,銷量受到重創,其在美國的頭把交椅寶座被撼動。
隨後,沃爾瑪、麥當勞、福特等公司也開始重新評估自己的DEI策略,擔心過度“進步”會引發另一波抵制潮。
從現實商業邏輯看,企業更關心“誰在買單”,政治或道德原則常被擠到次要位置。
高校法律應對:從火急火燎到更成熟
負責處理高校性別歧視和性騷擾案件的律師安德魯·米爾滕伯格(Andrew Miltenberg)注意到,起初各大院校在#MeToo風潮中“一刀切”開除被指控者,以換取校園平靜。
負責處理高校性別歧視和性騷擾案件的律師安德魯·米爾滕伯格(Andrew Miltenberg)注意到,起初各大院校在#MeToo風潮中“一刀切”開除被指控者,以換取校園平靜。
如今,有些校方開始引入更審慎的調查和仲裁流程,力圖在保護被害人和保障被告權利之間尋找平衡。這或許體現了社會對“取消”極端做法已逐漸升溫的反思。
擁抱多元還是走向另一場清洗?
許多呼籲自由言論的人擔心,這股對左翼“取消文化”的反制並不意味著真正的包容,而可能是“另一種面孔的取消”——當權力從左手轉到右手,審查與打壓只不過更換了理由和物件。
人權組織“表達基金會”(FIRE)主席格雷格·盧基安諾夫(Greg Lukianoff)提醒說:大學生態受損、新聞可信度下滑,都與這幾年激烈的群體審查不無關係。哪怕眼下“風向”開始寬鬆,也難保證下一代年輕學者和輿論監督者不會再次陷入極端。

對北美華裔來說,這場“文化鐘擺”更像是一堂現實課:言論自由與尊重多元是一對永遠處於動態平衡的矛盾體。
過度的政治正確會激發社會大眾的逆反情緒,而完全放任自流又容易淪為極化對立與相互攻詰。
當左與右相互“取消”時,一般民眾其實都成為輿論旋渦中的犧牲品。要真正做到相容幷包,需要的是超越派系、部落式思維的智慧。
只有在彼此保有對多元對話的誠意和剋制的前提下,社會的不斷演進才能避免一次次“取消”迴圈。畢竟,誰都不想因一句不合時宜的話,就步入另一個輿論絞殺的深淵。


(進入影片,點選賬號頭像,加關注)

掃碼關注我們,獲取第一手權威資訊,深度解讀熱點話題!
北美華人每天都在看的公眾號,權威新聞資訊,
解讀熱點話題,獨家觀點評論,講述北美華人故事!
– 微信公眾號 :北美觀察家 –
內容編寫 | 北美觀察家責任編輯
出品方 | 聚焦海潤


宣告:【除原創作品外,本平臺所使用的文章、圖片、影片及音樂屬於原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或會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內容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絡,或作者名稱及原始出處標註錯誤等情況,非惡意侵犯原權利人相關權益,敬請相關權利人諒解並與我們聯絡及時處理,共同維護良好的網路創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