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頭條Vancouverheadline 編輯]

RIP……
本文授權轉載自:中國新聞網
微訊號:cns2012
3月1日,微博@賦音樂FUMUSIC釋出訊息稱,以積極的態度面對頑疾5年,方大同於2025年2月21日早晨,平靜而安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前往生命旅程的另外一個領域,繼續他的使命與夢想。他所留下的音樂與圖畫小說是永恆的精神財富。

而就在2月13日,方大同還曾在微博發歌。

對此,網友紛紛悼念,表示太突然。


方大同,1983年7月14日出生,華語流行樂男歌手、詞曲作者、音樂製作人、電影製片人、影視演員。
方大同代表作有《Love Song》《三人遊》《特別的人》《愛愛愛》《春風吹》《紅豆》等。
方大同親友:請保留一點空間給家屬
據臺媒報道,對於方大同去世,親友表示方大同生前一向低調,因此後事不多說明,請大家保留一點空間給家屬。員工在受訪時則哭著表示,方大同生前和大家相處亦師亦友,更是親近的工作夥伴。

多位明星悼念
據悉,方大同去世次日(2月22日),薛凱琪在海口音樂節演唱《半路》時失控落淚並重唱,提到“只要我們還在,人生的路永遠是一半”。
此外,黃麗玲、袁婭維、甦醒、陳昊宇等多位明星發文悼念。

袁婭維連發23遍“不是真的”。





方大同曾因爆肺(氣胸)數度住院
2024年10月18日,方大同新專輯《夢想家 The Dreamer》正式上線。在2016年的《JTW 西遊記》之後,這是方大同時隔8年再次推出新專輯。
方大同發文表示這是一張 “病中專項”,稱專輯是生病的不同階段錄製的。“對於我在當時的狀況來說,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種從單調境況中解脫的方式。雖然現在身體狀況已經有了長足的改善,但要完全康復還需要一段時間。”

在這張專輯中,不少聽眾都表示,方大同的聲音聽起來有變化,感覺更加沙啞了。
此前,在與博主hopico的談話節目中,方大同表示,之前一段時間消失,生病是一個主要原因。而關於聲音變化,一方面原因是因為自己年齡增長,“可能是老了”,另一方面因為生病會影響呼吸方面的機能,導致聲音出現變化。據港媒報道,2010年方大同因操勞過度,出現爆肺(氣胸)而數度住院。

新聞多一點
醫生:瘦高體型男性青壯年易患氣胸
“氣胸”也稱“爆肺”,湖北省第三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高寶安介紹,氣胸是一種氣體進入胸膜腔導致肺組織受壓塌陷的疾病,也常被稱為肺萎陷。氣胸的形成一般由肺組織與胸腔之間產生破口或胸壁受傷造成,且可由多種病因引發,主要有體質因素,比如瘦高、營養較差等,其次是生活因素,最常見的是吸菸或者接觸有害粉塵,再者就是疾病因素,常見如肺結核、肺大皰、慢阻肺、支氣管哮喘等。
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治醫師黃曉寒介紹,原發性自發性氣胸,多發生於無基礎疾病的健康人,其中多見於瘦高體型的男性青壯年。航空、潛水作業時無適當防護措施或從高壓環境突然進入低壓環境也可發生氣胸。抬舉重物、用力過猛、劇咳、屏氣甚至大笑等導致肺大皰破裂成為氣胸發生的誘因。
勞累過度為何會誘發氣胸?
高寶安解釋,當進行劇烈體力活動(如搬運重物、高強度運動)時,人體可能因屏氣、用力咳嗽或深呼吸導致胸膜腔內壓急劇升高。若存在肺部基礎病變(如肺大皰),高壓易導致其破裂,氣體漏入胸膜腔,就可能會形成氣胸。
“方大同作為專業歌手,平常工作強度很大,長期過度勞累可能削弱免疫力及組織修復能力,使肺部彈性下降,肺泡或肺大皰更易受損破裂。”高寶安說,方大同氣胸估計還與他瘦高的體型有關係。
如何預防氣胸?
湖南省胸科醫院內三科副主任醫師唐穎婧介紹,除了遠離菸草外,還要儘量避免熬夜,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情緒激動、劇烈咳嗽、抬舉重物、便秘、憋氣等。多食高熱量高蛋白低脂肪的飲食,多食粗纖維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在氣胸痊癒的3-6個月內,勿劇烈活動,如打球、跑步等,可根據自身情況,先採用慢走等溫和的鍛鍊方式加強身體鍛鍊,等3-6個月後再進行活動度大的運動;對於肺結核、慢阻肺、塵肺病等患者,應積極治療,改善肺功能;同時避免呼吸道感染,每次呼吸道感染後肺功能都受影響,應積極按醫囑抗感染治療;對於已知有肺大皰的患者,應定期進行胸部X光或CT檢查,以監測肺大皰的狀況;如出現突發胸痛、呼吸困難等症狀,應立即就醫,以便及時診斷和治療。
唐穎婧強調,氣胸容易復發,尤其慢阻肺患者繼發氣胸,一旦出現氣胸復發,應及時就診,必要時可以選擇手術治療,以防病情加重而造成嚴重後果。
歡迎關注加國報告影片號
(進入影片,點選賬號頭像,加關注)
注:為了及時收到我們的推送,請至本號首頁點選右上角,將公眾號加星標,感謝諸位讀者。
本文所有內容未經版權方許可,請勿轉載。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林伯儒
平臺:溫哥華頭條
微信ID:
Vancouverheadline


請點“贊”和“在看”,賞小編一朵小黃花~

有話隨便說,長短隨意:[email protected]
↓ 點選“閱讀原文” 更多精彩盡在加拿大樂活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