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抗病魔五年,41歲華人歌王方大同去世,出現這些症狀一定要警惕,可能是身體在“求救”

 – 北美小螞蟻微傳媒 –

本文授權轉載自:華人生活網

微訊號:HuarenLife168

3月1日,賦音樂有限公司釋出訊息:以積極的態度面對頑疾5年, 方大同於2025年2月21日早晨,平靜而安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前往生命旅程的另外一個領域,繼續他的使命與夢想。他所留下的音樂與圖畫小說是永恆的精神財富。

公開資料顯示,方大同,1983年7月14日出生於美國夏威夷州,華語流行樂男歌手、詞曲作者、音樂製作人、電影製片人、影視演員。
據臺灣聯合報,對於方大同去世,親友表示方大同生前一向低調,因此後事不多說明,請大家保留一點空間給家屬。員工在受訪時則哭著表示,方大同生前和大家相處亦師亦友,更是親近的工作夥伴。
歌手薛凱琪是方大同多年好友,3月1日,薛凱琪微博更換了封面悼念方大同,據瞭解,薛凱琪更換的封面圖出自方大同的繪本。
在微博上,還有網友曬出2月22日薛凱琪在音樂節唱歌的現場片段,稱“怪不得那天唱到一半她哭了”。
2024年10月18日,方大同新專輯《夢想家 The Dreamer》正式上線。在 2016 年的《JTW 西遊記》之後,這是方大同時隔 8 年再次推出新專輯。
方大同發文表示這是一張 “病中專項”,稱專輯是生病的不同階段錄製的。對於我在當時的狀況來說,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種從單調境況中解脫的方式。雖然現在身體狀況已經有了長足的改善,但要完全康復還需要一段時間。
在這張專輯中,不少聽眾都表示,方大同的聲音聽起來有變化,感覺更加沙啞了。
在與博主hopico的談話節目中,方大同表示,之前一段時間消失,生病是一個主要原因。而關於聲音變化,一方面原因是因為自己年齡增長,“可能是老了”,另一方面因為生病會影響呼吸方面的機能,導致聲音出現變化。
據港媒報道,2010年方大同因操勞過度,出現氣胸而數度住院。2024年方大同迴歸時表示,自己正在康復的路上,身體狀況已有了長足的改善,但還未完全康復。
氣胸到底是一種什麼疾病?它是如何引起的?哪些人群需特別注意?氣胸發作前有哪些訊號?
造成氣胸的原因有哪些?
氣胸,即胸腔內積氣的狀態,是由空氣進入胸膜腔引起的。造成氣胸的原因有多種,主要分為自發性、外傷性和醫源性。
1
自發性氣胸最為常見
簡單來說,就是肺表面破了個小洞,空氣從肺裡漏到了胸膜腔(肺和胸壁之間的空隙)。這些漏出來的空氣會壓迫肺部,讓人感覺胸痛、呼吸困難,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自發性氣胸有原發性、繼發性兩種:
原發性氣胸:由於各種原因導致肺泡內壓力升高,肺泡壁破裂,吸入的氣體進入胸膜腔造成積氣狀態,形成氣胸。
繼發性氣胸:通常是因為肺部本身就有問題,比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結核等患者,其肺組織比較脆弱,稍一用力就可能導致肺部“漏氣”。
2
外傷性氣胸
是指因車禍、高處墜落等胸部外傷導致胸膜破裂而引起的氣胸。
3
醫源性氣胸
則是指在醫療操作過程中不慎刺破胸膜或肺組織,使氣體進入引起的氣胸。
相簿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自發性氣胸是運動直接引發?
哪些行為會讓肺“漏氣”?
據瞭解,運動只是自發性氣胸的誘因之一。自發性氣胸的病人往往合併有肺大皰,在一定的壓力之下,如在做俯臥撐、快速奔跑、游泳等大肺活量運動時,大皰就有可能破裂,造成自發性氣胸。
自發性氣胸的發生通常需要一些“導火索”:
· 劇烈運動:

劇烈運動,胸腔壓力容易驟增,導致肺部受不了就“炸”了。

· 咳嗽或打噴嚏:咳得太猛或打噴嚏太用力,可能會導致肺“漏氣”。
· 氣壓變化:潛水或乘坐飛機時,由於氣壓突然變化,肺可能會“抗議”。
· 情緒激動:大笑、大叫、吵架……情緒一上頭,胸腔壓力會隨之飆升,也有可能引發自發性氣胸。
哪些人群需要特別注意“氣胸”?
1
瘦高個年輕男生
在青春發育期,高瘦體型的人肺組織往往“跟不上”快速的生長發育,易出現先天性彈力纖維發育不良。
2
肺部疾病患者
如患有哮喘、慢性阻塞性疾病、肺結核、間質性肺病等疾病的患者。
3
長期吸菸人群
長期吸菸易導致肺氣腫、肺大皰等。
相簿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提醒:出現這些症狀,
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胸痛、呼吸困難、乾咳……這些症狀可能表明身體在喊“救命”。一旦出現這些症狀,不要硬扛,需立即前往醫院就診:
1
胸痛
胸痛是氣胸最典型的症狀,一般單側發作,針刺樣痛或撕扯痛,有時還會放射到肩背或手臂。胸痛可能突然發生,咳嗽及深吸氣時疼痛加劇。疼痛一般不會自行緩解,需治療後才可減輕。
2
呼吸困難
常與胸痛同時發生,表現為爬幾步樓梯就喘,拎點重物就胸悶,感覺有東西堵在胸口,肺裡的氣不夠用。
3
咳嗽
一般以乾咳為主。日常生活中,預防比治療更重要。戒菸、保持健康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勞累和劇烈運動,都是預防自發性氣胸的關鍵。
如果在劇烈咳嗽或用力過猛之後出現胸痛和呼吸困難,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治療。
文綜:新京報,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科普中國,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峰)綜合澎湃新聞、南都娛樂
圖片來源於網路,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後臺聯絡我們刪除。
– end –
 – 北美小螞蟻微傳媒 –
螞蟻君每天分享各類資訊
打造北美最大、最貼心、最專業的
微端資訊平臺
在我們這個大家庭裡
螞蟻君以幫助每一位華人為己任
給予在異鄉的您家的溫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