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在街頭巷尾的某個角落發現過一扇通向空氣的門?一段爬完沒有出口的樓梯?還是一片屋簷下撐傘都嫌多餘的遮陽篷?如果有,那麼恭喜你,你可能找到了都市傳說中的“托馬森”!
什麼是超藝術托馬森?日本前衛藝術家赤瀨川原平在他的書籍《上街!尋找超藝術托馬森》中解釋到,“附著於土地或建築,且被儲存得很美的無用之物”。超藝術托馬森得名於被日本巨人聘用的棒球運動員加里·托馬森,他作為“第四棒”,擁有完美的肌肉,完美的姿態,但是屢次被三振出局,甚至被戲稱為“扇風機”“托馬損”,在赤瀨川原平等人看來,他的姿態就如同“被儲存得很美的無用之物”。
《上街!尋找超藝術托馬森》 [日]赤瀨川原平 著 唐詩 譯
雖擁有優秀的身體素質,但不具備對這個世界而言有用的功能。即便如此,巨人隊仍然願意花費巨資,用心地“儲存”他。這是多麼了不起的事情啊!這不是諷刺,而是真心實意的感嘆。除了將其解釋為活著的超藝術,還有別的選擇嗎?於是,我們決定將尋得的物件命名為“托馬森”。
那麼這項觀察又是如何興起?又有什麼意義呢?要解答這些問題,就不得不提赫赫有名的“路上觀察學”了。
1986年,日本藝術家赤瀨川原平、建築師藤森照信、插畫師南伸坊一起創辦了“路上觀察學會”,其口號是:“消費是壞事,觀察是好事。在商店裡很糟糕,在街上則非常好。”發起人之一的藤森照信在《高舉“路上觀察”的大旗》一文中則寫道,“現在這個時代,神都隱藏在路上”,走上街頭對“現在”進行考察,是對生活本身的研究。
這些雲山霧罩的宣言聽起來玄之又玄,但其實非常簡單,那就是“走上街頭,觀察街頭”。這種方法並非空穴來風,而脫胎於社會學中的考現學。
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身為建築學家的今和次郎走上街頭,在斷壁殘垣中觀察人們怎麼重新建立生活。街頭的景象時時刻刻吸引著他,在照相成本頗高的時代,速寫本承擔了記錄的任務。赤瀨川原平等人繼承的便是今和次郎的方法,只不過他們的工具從速寫變成了拍攝,以鏡頭代替了畫筆。在1970年,赤瀨川將考現學作為授課主題,帶領學生走上街頭,以“發現任何尋常物件呈現非尋常狀態”。
兩年後的1972年,赤瀨川與南伸坊在東京新宿區四谷本塩町的旅館旁的小路上散步時,發現了一個既有上下形態和功能,上去後也沒有出入口,只能下來的樓梯,稱之為“純粹樓梯”。發現了更多類似案例之後,他們一群人決定在城市中尋找同類已經在城市規劃中被淘汰,但還沒有來得及被完全剷除的物件,自此“路上觀察學”初見端倪。
四谷樓梯,或稱純粹樓梯 圖源《上街!尋找超藝術托馬森》
後來發現的一系列類似,被儲存得很美的無用物件被他們命名為“超藝術托馬森”,這些物品沒有製作者,只有發現者、欣賞者。
藝術是藝術家在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在創作藝術作品時誕生的,超藝術則是超藝術家在不知何為超藝術的前提下無意間創造出來的。因此,對於超藝術來說,即便有人為它的誕生助力,這些人也稱不上是創作者。對於超藝術來說,只有發現者。
赤瀨川認為它們甚至比藝術本身更像藝術。托馬森的種類多種多樣:庇簷型、愛宕型、卡斯提拉型、原爆型等等。
只能抵擋一點點雨露的庇簷型物件 圖源《上街!尋找超藝術托馬森》
在細雨中變得朦朧的愛宕型I號 圖源《上街!尋找超藝術托馬森》
卡斯提拉型I號 幾乎是當代藝術作品 圖源《上街!尋找超藝術托馬森》
四谷樓梯,或稱純粹樓梯 圖源《上街!尋找超藝術托馬森》
這是世界上最早被發現的超藝術,即托馬森I號。這一階梯狀物件被發現於1972年,它附著在東京新宿區四谷本鹽町一家名為“祥平館”的旅館外牆上。
大多數情況下,這種樓梯會通往一個入口,通往一扇門,人們登上樓梯後經由那個入口進入建築物,但是這段樓梯的最高處並沒有門,只有窗戶。可是,會有人為了抵達窗戶,特意建造一段樓梯嗎?這種不經濟的行為是不被資本主義容許的。在資本主義的世界裡,只有發揮用途的東西才會被建造出來。那麼,這段樓梯究竟是什麼?這種只能用來窺視窗戶的無用之物,還能被稱作樓梯嗎?
稱不上吧。除了將之視作樓梯形狀的藝術品,別無他法。或者,我們甚至可以說,它已經屬於“超藝術”的範疇了。
不過,如此定義它還為時尚早。實際上,這種想法是在很久之後才萌生的,將它與藝術聯絡在一起並不那麼容易做到。思考藝術是一件可怕的事。對此,庶民們向來敬而遠之。老實說,我也是一介庶民,思考時首先會從實用性的角度出發。我堅信,在這個存在資本主義、共產主義等體制的世界,樓梯這樣的建築部件只要存在就必然有其用途。因此,我認為這段樓梯也一樣,曾經確實通往建築物的入口。那裡原本有一扇門,但出於某種原因變得無用,在改建時被封住並改成了我們如今所看到的窗戶。樓梯因此成了無用之物,可若要拆除,則需要支出一定的費用,只好維持原樣。換言之,它就像一件不可燃垃圾,被丟棄在建築物之外。大概就是這樣吧。
這番思考讓身為庶民的我感到安心。然而,當我試圖將它忘記時,我發現自己實則已經對它在意得無法忘懷。我十分努力地想把它當成無法燃燒的大件垃圾清理出腦海,但實際看著它時,我卻無論如何也無法將其視如垃圾。原因在於,這段樓梯以過於澄澈的面容屹立在那裡。這不僅僅是一種文學性的抑或主觀上的印象。我找到了超越主觀和印象批評的科學證據。請大家仔細觀察照片右側的扶手。定睛細看就會發現——破損的地方竟然用新的木材修補過!很明顯,對吧?在這個世界上,修補無用的垃圾這種事真的會發生嗎?!
再看這張。我看到這張照片之後,不知原因為何,總之就是很感動。這種堂堂正正的姿態讓人覺得很厲害。
這是投稿人小池知英在日本松戶市發現的一處樓梯。建在崖邊的樓梯從中途開始呈弧形左右分開。近處暗色調的部分是車道。數量雖少,但也是有車經過的。爬上樓梯後,能看到星星點點的住宅。
可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設計呢?即使有小孩從上面跑下來,也不會直接衝到馬路上,不用擔心會被車撞到吧?還是為了方便向左走、向右走的人?我想不明白……
這張照片很漂亮。影子特別好。
這是投稿人萩原寬在日本浦和市發現的一處牆壁。牆壁位於一家點心店西側壁面。
“透過圓形小孔,被封堵的門在呼吸。”
報告書完美地表達出了門的孤獨感,只有孤零零的一行字,僅此而已。而且這孤零零的一行字很妙。確實如報告所說,庇簷右下方的圓形小孔是這張照片的焦點所在。托馬森潛藏在深處,透過小孔窺視著世界,並與庇簷竊竊私語:“嗯?有人來了……哎呀,他發現托馬森了……哦?要拍照嗎?”庇簷一邊遮擋著那個圓孔,一邊低聲道:“嗯?哦哦,他在思考構圖呢。他很在意光線,在等陽光傾斜。”
它們的竊竊私語應該從未被人聽到吧。只有萩原先生在路過時隱隱聽到了一些,於是舉起相機拍下了這一切。
圖源《上街!尋找超藝術托馬森》
這是一個有些古怪的橋樑。這個物件由23根混凝土樁構成,位於一條河流的分汊口。23根混凝土樁整齊排列,從水中一直延續至河堤。附近有大大小小四座橋,所以這個物件也被認為是舊橋樑的殘骸。仔細看,這些柱子的頂端長出了草,堪稱“空中坪庭”。
路上觀察學中有一種物件型別叫“坪庭”,我在這裡還沒有介紹過。
“坪庭”原意是建在房屋內的小庭院,我們則用它來指代建在道路中央、直徑十幾釐米的圓形小庭院。為了查驗道路工程的完成情況,專業人士會在道路中央鑽孔取芯。雖說檢測結束 後會回填,但凹陷處容易積土,有時會長出小草。若是開花了,那就是頂級的坪庭了。粗大的輪胎嗖嗖嗖地飛馳而過,下方卻是一個極小的庭院。
據說,坪庭I號是東京大學副教授藤森照信在京都大學校內道路中央發現的。作為其變種,空中坪庭I號被發現於京都市內的道路上,廢棄古井的抽水泵上部積土,形成了坪庭。然而,我們現在看到的竟然是空中坪庭,而且是十幾座成套的豪華絢爛版。
空中坪庭在進行示威表演。我從未見過如此奢華的風景。它們彷彿在說“雖然對面有像樣的橋,但是我們不一樣”。它們團結一致,就像阪神老虎那樣。
這座羊毛工廠到底是怎麼回事?我不斷感嘆“啊,這裡也有,那裡也有”,在一個又一個托馬森物件中間來回踱步。漸漸地,這座工廠終於顯露出它的本質。
①屋頂上有水泥方柱和裸露的鋼筋,還有一架可以爬到鋼筋上的梯子。我所能想到的理由是,這個物件仍處於搭建的過程中。但事實是,我完全找不到可以佐證這一猜想的跡象。而且,即使爬上去了,在寬約30釐米的鋼筋上到底能做什麼呢?
②是用類似馬口鐵的材料做成的,很像已故章魚八郎先生的耳朵,與其說是托馬森,倒不如說是當代藝術。總而言之,完全不知道這是什麼。
③是無用門嗎?作為門來說有點太大了。它被紅磚封得很平整。
④可能有點看不清,總之安裝了類似扶手的東西,就是裝在列車廁所裡的那種。也是個不知道是什麼的物件。
⑤是擁有漂亮庇簷的無用門。
⑥下半部分被紅磚填滿了,只有上半部分還保留著窗戶的樣子。難道里面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嗎?連窗簾都遮不住的那種……這裡的謎團也太多了吧!
一般情況下,托馬森需要耗費幾年時間才能慢慢形成,但在這個實驗中,托馬森是在一瞬間形成的。之所為沒能從中國傳出托馬森的訊息,或許是因為當地人早已對托馬森免疫了吧。位於報告中無用門⑤的對面。依然是被紅磚堵住的門,庇簷已經出現破損。二樓有一座橋,用來和旁邊的建築物往來。在橋的入口,有一名女性探出頭,窺視著我,彷彿在問:“有什麼事嗎?”
究竟要怎麼解釋,才能讓她明白我在做什麼呢?
托馬森建築似乎有種力量,可以將人類的行為托馬森化。
照片中是頂著混凝土蓋子、寬75釐米的排水溝。儘管地處斜坡,排水溝的上表面卻幾乎保持水平。因此,相較於路面,排水溝呈現出緩緩上抬的狀態。大約40米後是終點位置,此時排水溝的上表面高出路面49釐米,附帶三級臺階。開始上抬的位置一般都停著車,且一定是其中一側搭在排水溝上的姿勢。
這個物件的形成原因目前尚不明朗。最有趣的是,經常有人在上面走動。終點處乍一看意義不明的臺階其實經常會被用到。去中間一帶的小巷、公園的人,都會先登上這三級臺階,在排水溝上行走,再進入各個入口。這應該是因為排水溝的位置太高,很難直接從路面跨上去。但也有不少人單純想在上面一直走到最後。在這群人裡面,孩子的佔比較高,大人也很常見。關於這個問題,我今後想做一次統計。
投稿人的確拍攝了在上面行走之人的連續照片。在30分鐘左右的時間裡,他觀察到有將近10人走在上面。站在這三級臺階前,大家就像著了魔一樣,不自覺地想要登上去。它似乎有一種力量,可以將人類的行為托馬森化。這些起伏極微的錯位,就像直接劃入日常生活範疇的無限小的錯位,有著不為人知的讓人感動的力量。
這幅照片中,一位阿姨正走在這個物件上。畫面很美,照片很棒,讓我忍不住想說一聲“阿姨加油”,雖然不知道要她加油做什麼。阿姨仍在努力步行。但是有一輛汽車擋在前面。這個姿勢很像抬起一隻腳小便的公狗。真是輛沒有教養的車。
我很喜歡這張照片——在錯位線上行走的阿姨。不知情的人看了,大機率會嫌棄這張照片過曝了,也沒拍到什麼特別的景象,完全不知道想表達什麼。但這些想法只屬於把攝影視為藝術作品的世界。即使與這些世俗的規則背道而馳,這張照片依然會讓人發出讚歎。
這位禿頭大叔,他毫不猶豫、理所當然的走路姿態,動搖了我的常識。因為,在我看來,成年人是不會做出無用舉動的。
加油啊,大叔!不過,這位大叔好像不需要我們為他喊加油。無論是拾級而上的氣勢,還是進入直線路線後的走路姿態,都在向我們表示,就算是錯位的路,也要一步一步堅定地走下去。他應該已經在漫長的人生中越過許多難關了,不會因為一點點偏差就驚慌失措。
無論是哪種型別的“托馬森”,歸根結底,它是一門詼諧而充滿趣味的藝術,也是一門自己發現的藝術,目的是在熟悉的風景中,去探索這些奇妙又無用的物件。當你遇到時,彷彿能聽到它們低語的聲音:”來吧,看看我這超現實的存在。”這種體驗,正是“路上觀察學”的精髓所在——不僅僅是觀察,更是一種與都市的靈魂碰撞。
赤瀨川原平及同伴的一系列實踐集結出的成果就是1987年出版的《上街!尋找超藝術托馬森》一書,這本書一經上市就掀起熱潮,日後還被經典化,推出了“文庫版”,直到今天依然屢屢進入日本社會學暢銷榜前十名。
正如日本著名評論家四方田犬彥的形容:“藝術家赤瀨川原平的視線裡沒有任何傷感與懷舊,他冷靜平實,心懷批判精神,關注的是物體形狀呈現出的怪異可笑感。他不為逐漸消失的老東京流淚,也沒有對光怪陸離的新建築表示憤怒,只是將視線集中到那些在新舊交替的時代裡被拋棄到一邊、卑微得像個笑話的小東西上,投以會心的幽默感。”
“尋找超藝術托馬森”的“路上觀察學”精神到底是什麼呢?赤瀨川自己提過,只有在脫離整體秩序時,物體才會展現個別的特色。只有逸出空間一一也就是整體秩序的別名一一物體似乎才能真正成為所謂的“物件”。當然有人問起:“記錄這些到底有什麼用處呢?”赤瀨川覺得,如果非要講個理由,就又變得無趣了。
很多時候,人類行為的出發點都太嚴肅,所以オ會想從中找出趣味。如果一心想著要獲得大家認同,做起來也變得很沒意思。發現托馬森,首先要先有一群閒散的的都市散步者。當整個世界都在為“有用”而奮鬥的時候,就有人在為無用的存在而欣喜。
現在我們何不放下手機、遠離電腦,化身成為現代都市的“藝術偵探”,去尋找那些街角巷尾的“無用之美”?發現者們,集合!
《上街!尋找超藝術托馬森》,經出版方授權刊發。作者:[日] 赤瀨川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