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星標👆

森林中的“遠古雕塑”©劉國威
柏拉圖在書中寫道“一群被迫生活在洞穴裡的人,無法走出洞穴,於是只能透過外界的事物,留在洞穴中的一面牆壁上的影子來了解外部世界。”
建築師的世界,其實很純粹,沉浸在自我建設的小世界裡,哪怕那裡荒蕪叢生,但那裡就是建築師的避風港。而做民宿,是為了走出這片舒適的港灣,由於無法參與整個建築的使用及運營過程,建築師很容易止步於設計層面去構思作品,這樣一來會讓設計與真正的使用體驗產生偏差。所以,與其在設計階段的圖層裡止步不前,不如去接受更全面的考驗。
於是,城外建築他們選擇自己捲起袖子開幹,開創了民宿品牌“Xanadu 仙那度”,並在重慶這塊充滿了荒蕪感的土地上建起了自己的一片山野烏托邦。
那裡有花園,蜿蜒的溪河在其間閃耀,
園裡樹枝上鮮花盛開,一片芬芳;
這裡有森林,跟山巒同樣古老,
圍住了灑滿陽光的一塊塊青草草場。
—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忽必烈汗》

隱秘在杉中的接待亭 ©劉國威
Xanadu是詩人塞繆爾·柯勒律治筆下忽必烈可汗擁有的東方都市 – 元上都。在西方語境中,Xanadu 意為理想中的烏托邦、夢境中的世外桃源。仙那度正是應此而生,為遠道而來的棲者,創造脫離世俗日常的詩意彼岸。
融合了詩人塞繆爾筆下游牧文明的嚮往,我們定居在田野邊,以追求一種穩定與可持續,也兼具了臨時性與可移動性。
千百年後的今天,對於當下無數在生活在都市人來說,是怎樣的狀態?似乎在賽博都市中定居久了,再次嚮往著遊牧。仙那度的“都市遊牧”,是我們對當代生活方式的一種反思。如何在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下,找到一種自由的,野性的生活方式。

迷失與座標
如《人類簡史》所述,人類文明是透過創造故事與夢境的力量推動合作和發展。現在我們所看見的城市的每一寸土地,自然山川,人類可抵達的每一處風景,都是前人所造的夢。人類的本質就是一群拓荒者,城外建築在造房子,毅然也是。從一片荒蕪的土地,像舊時手藝人一樣的去建造,最終飽滿了整座山崗,這何嘗不是一場夢。
民宿,更是一朵在山野開出的花,每一位下場開民宿的主理人,應該都能感同身受,經歷日夜煎熬,終有一天,夢醒了,那日思夜想的詩意棲居,成為了現實。

森林裡的一輪太陽 ©鄒翰峰
專案在距離重慶市區僅60公里之外的巴南,這裡山脈連綿,森林密佈,都市與自然的距離,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遠,甚至是密切關聯的。

專案航拍 ©劉國威
場地位於一座陡峭的山頭,地勢坡度大,僅在山頂有一條平緩的路徑。行走其間,無時不刻被一棵棵聳高細直的杉樹環繞,讓人失去方向感。

雲海繚繞的重慶森林©潮聲ANSON

雲海過境仙那度©城外建築
“當第一次置身場地的野性從林,一種巨大的虛無感,讓我急切的抬頭仰望,試圖透過森林裡透過的天光,來找尋自己的座標與方向。直到我轉身,看見幾束透過叢林的丁達爾光留下的幾個圓形光斑,讓我緩過神來。於是,我決定為這片黑暗森林,再升起一輪太陽。”——
城外建築 陳潔琦
城外建築 陳潔琦

迷失與荒蕪 ©潮聲ANSON

原初自然與幾何
森林,海洋,山川,大漠,都給人一種無盡的深邃和虛無感,而地平線上升起的太陽,給了原始的人類最初的幾何認知——圓與直線。後來,人們透過挖坑穴、堆臺地和立石木等生產活動,使三角形、四邊形、圓形、多邊形… 一系列逐漸完美的幾何圖形逐漸被呈現,人類意識才開始逐漸構建出新的精神世界。透過遠古洞穴牆上的壁畫,便可見一斑。

自然中的幾何 ©劉國威
在這片無盡的森林裡,我們試著透過建築,創造抽象的幾何群像,營造出一種超現實的氛圍,讓置身於其中的人們有一種超脫日常的體驗,對話遠古和自然。

營造超脫日常的建築氛圍©劉國威

懸崖上的幾何聚落©鄒翰峰

主樓空間分析 ©城外建築
主樓建築是一個內外相通的腔體,人們可以經由幽暗的洞穴,進入通高的內部餐廳空間,置身於樹林的包裹之中,再轉折外部懸梯到達凌於樹梢的屋頂空間,遠眺群山。人們亦可以先經由塔樓,旋轉攀登直上最高點,再透過飛橋進入屋頂空間。這是兩條相互纏繞的路徑,讓人們穿梭於建築內部與樹林之間,在此相互遙望和相遇,形成立體多層次的遊覽體驗。

洞穴空間 ©城外建築

洞穴空間 ©EJAY

二層閱讀區 ©鄒翰峰

三層洞口天光 ©劉國威
主樓正立面是一個的球形凹面,與圓形的前廣場相互呼應,讓建築成為廣場的舞臺背景,構成一組立體的活動場所。四角微微揚起的牆面,與深邃的弧形洞口,輕盈與厚重感,隱喻宇宙星體的引力場。每當夜晚燈光亮起,正立面的圓形燈光裝置如同日冕一般,成為整個園區的“空間重力場”。

主樓“日冕”裝置 ©劉國威

幾何群像與森林

嵌在森林中的幾何建築群 ©城外建築
4棟沿著山頂等高線依次排開的白色建築,以及6棟隱秘在松林裡的樹屋,如同遠古留下的矩陣,圍繞中心廣場形成一種迷離的空間關係,營造出一種超現實的氛圍。建築以原始幾何的形體和窗洞,大面積留白的牆體,對映著搖曳的樹影,建築也成了環境的一部分。


客房夜景 ©劉國威


樹影成為立面的一部分 ©劉國威

懸崖泳池 ©鄒翰峰
森林裡唯一開闊的土地,也是天光斜陽最愛眷顧的地方。林間的空地,向西面的山谷展開。遠處山景與天際線一覽無餘。兩米多高的落差,透過弧型片牆和石板路聯接,逐級而上。白色的方型冥想池,斜插進土地深處。一個迷失叢林之間的大地座標,將無邊泳池的視野引至天邊。於懸崖絕壁之間,呈現一抹蔚藍。

筒狀冥想池 ©劉國威

順著石階,拾級而上 ©李琛

時間的縫隙
“我想創造出一種抽離日常,超脫自然的“弱引力場”,讓到訪的旅人有一種失重感,時空被稀釋,情緒得以釋放。深邃的洞門,幾何的縫隙,與建築相互統一,彷彿在凝固的永恆裡,撕開的時間縫隙。“

三角形與圓形洞口 ©鄒翰峰

平行交錯的洞口©鄒翰峰

光影穿過洞口 ©潮聲ANSON

洞見森林
森林,是原始人類所棲居的自然。風、光、泥土、空氣,這世界本是純粹的荒蕪,原始幾何的洞口,提供了一種洞見森林的觀法。三角型,半圓型,圓形,水滴型,流線型,構成了日月星辰,山穴溶洞的想象。多重錯落的流線穿梭其間,平行著,交錯著,提供了一種探索般的森林觀法。這些嚴謹的幾何也正是一種“人造物”的宣誓,源於自然、重塑自然、超脫自然。

外部洞口在室內的投射 ©鄒翰峰

洞口中的洞口 ©劉國威

淋浴空間洞口 ©鄒翰峰

重疊的洞口 ©劉國威
洞中洞,穴中穴。各種幾何的洞口,聯絡起不同的居住空間。透過縫隙,看見散射進叢林的天光。

隱秘與消藏
樹屋與接待亭,坐落於山谷之間,隱秘在山頂的另一側。接待亭隱退在杉樹林之後,如白駒過隙的林中白亭,幾何形態的屋頂,漂浮在林間。從斜插片牆的階梯轉折步入,緊接著視野完全開啟,樹屋在叢林裡若隱若現。天光從斜屋面頂部傾瀉而下,靜謐而空靈的亭子空間。

隱秘在杉中的接待亭 ©劉國威
晶體般的樹屋,如同天外來物,在山谷中破土而出。不鏽鋼和鋁鎂錳金屬外觀,將建築隱入瀰漫的山霧之中。夜幕降臨,森林裡透著微光的洞口,高低錯落,點亮暮色的森林。

鏡面不鏽鋼立面 ©劉國威

鏡面不鏽鋼立面 ©鄒翰峰

樹屋內外空間關係 ©城外建築
樹屋內部空間被形狀各異的洞口串聯,圓形地窗、矩形橫條和異形窗,形成豐富的視線關係。環形樓梯,連線底層私湯和天窗閣樓,檸檬黃玻璃包裹著衛浴空間,一個原始且未來的晶體內部,閃耀著穴居的火光。

清晨樹影 ©鄒翰峰
透過樓板上的圓形玻璃洞,可看見底層的泡池區,上下空間相互滲透。

從閣樓看向臥室區 ©劉國威

樓梯水平橫窗 ©潮聲ANSON

結語
建築,不只是簡單的建造,透過空間形式與秩序的組織,控制情緒的張弛,便超越了物質本身,便創造出詩意。我們從不忽視自然,讓光和空氣,穿過建築。我們直面原始自然的荒蕪,以想象力突破邊界,以歌頌生命自然的野性之美。

藝術的情緒 ©城外建築

夜幕下的仙那度 ©城外建築

重慶森林設計手稿 ©城外建築

總平面圖航拍 ©城外建築

總平面圖 ©城外建築
















滑動檢視其他建築圖紙 ©城外建築
專案資訊
專案名稱:仙那度·重重山民宿,重慶,中國
品牌公司:重慶仙那度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城外全資子公司)
設計公司:廣州城外建築設計有限公司
主持建築師:陳潔琦
主持合夥人:沈瑩穎,黃毅源,陳振輝
建築副合夥人:林旺銘,謝勇斌,謝錦萍,林家善
建築深化團隊:麥方鎮,張運之,賴沛怡,瀋海生,李博
室內設計團隊:林家善,林旺銘,謝錦萍,謝勇斌
軟裝設計團隊:梁岸淇,林家善,李慧敏,雷清月(倚山社),刁家俊(倚山社)
照明設計及顧問
照明設計總監:朱理東
方案設計:邱敏 李亞蘭
深化設計:羅映鍾 向柏錚
景觀設計:城外建築&沅雅景觀
謝錦萍(城外),呂方誠、農波、陳燦雄、曾定煌
施工團隊:廣州城外境造建設有限公司(城外全資子公司)
施工管理建築師:謝勇斌,麥方鎮,瀋海生
攝影版權:城外建築、劉國威、鄒翰峰、潮聲ANSON、EJAY、李琛、知柏
文案編輯:陳潔琦,謝勇斌,林旺銘
專案設計&完成時間:2022.03-2024.07
專案地址:重慶市巴南區
建築面積:3800㎡
用地面積:13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