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也翻車

點👆關注我們 獲取第一手北美職場資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AI財經社(ID:aicjnews)
撰文 /   唐煜 文靜  ;    編輯 /   王曉玲
美國政府的反壟斷調查訊息,讓科技巨頭們市值一日蒸發過千億美元。儘管科技股崩盤預警已經喊成“狼來了”,但本國政府的“圍攻”很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矽谷的科技巨頭們有可能面臨一場來自本國政府最猛烈的圍攻。
6月3日,路透社報道,有訊息人士稱,美國政府正在準備對亞馬遜、蘋果、Facebook和谷歌科技巨頭就其是否濫用其巨大的市場進行前所未有的調查。據稱,執行反壟斷法的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以下簡稱FTC)和美國司法部已經對這四家公司進行監管。
受到此次訊息影響,週一美國科技巨頭股價集體重挫,納指收跌1.6%,盤中一度跌2%。FAANG(Facebook、Apple、Amzon、Netflix和Google母公司Alphabet)市值盤中一度蒸發1700億美元。
圖/視覺中國
這個黑色星期一,一位股民對AI財經社說,直到現在,他甚至都還不敢開啟自己的美股賬戶,“美股是白刀子進,紅刀子出,我已經賠到麻木了。”
近兩年,科技股崩盤預警已經喊成了“狼來了”,儘管每次都僥倖逃脫,但過去一年,納斯達克的股價也震盪出了前所未有幅度。
01
博弈才剛剛開始
如此大規模的反壟斷調查,在美國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
據路透社報道,美國的反壟斷法是由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和司法部共同負責,據兩位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亞馬遜和Facebook由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監管,蘋果和谷歌由美國司法部監管。據科技媒體The Verge報道,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也正在對Facebook和谷歌等大型科技公司展開調查,以確定這些科技巨頭是否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並違反反壟斷法。
根據CNN business 6月3日的報道,羅德島民主黨眾議員David Cicilline是反壟斷小組委員會的負責人並且正在領導調查。他表示,與特定企業相比,這項調查更多的是針對擁有“巨大的市場力量”的矽谷大企業。
大規模的調查即將展開。Cicilline稱,委員會官員已通知亞馬遜、蘋果、谷歌和Facebook。Cicilline表示,他希望聽取高階技術主管的意見,並且會毫不猶豫地向那些未能合作的公司發出傳票。亞馬遜和谷歌拒絕置評。蘋果和Facebook沒有立即回覆評論請求。
調查對反壟斷部門也是一項挑戰。Cicilline說,這些機構行動太慢了。“我對這些機構完成工作沒有很大的信心,”Cicilline說。雖然,國會缺乏分解大型科技公司或徵收罰款的權力,但它有能力強迫高管作證、收集檔案並公開討論。
Ciciline說,調查結果會以報告的形式呈現,提出適合的政策建議,並可能在未來幾個月內製定新的立法。根據Ciciline的說法,這是數十年裡,國會第一次發起的重大反壟斷調查。
網際網路巨頭們的壟斷地位早已不是什麼秘密,關鍵在於政府的態度。
實際上,早在2011年,FTC就曾對谷歌搜尋是否涉嫌壟斷髮起過調查。但在2013年,FTC判定裁定谷歌並未違反反壟斷法規,理由是谷歌演算法僅僅對其他網站造成了影響,並導致其他網站在搜尋結果中的排名下降,但不足以證明存在反競爭行為。
而此前攪動科技界的是巨頭們與歐盟之間的“愛恨情仇”。歐盟也喜提“科技警察”名號。
2014年,Vestager當選為歐洲競爭事務專員,她擁有一個900名成員的調查團隊負責管理整個歐盟的商業活動。Vestager一直對有著廣泛控制權和資料訪問權的大型科技公司充滿質疑,擔心他們將擁有不公平的競爭優勢。她力圖建設一個更自由和更公平的全球化市場。
對科技大公司,Vestager態度強硬。
自2017年以來,歐盟已經向谷歌開出3張天價罰單,總額高達82億歐元,約合92億美元,理由均是谷歌利用自己的壟斷地位進行不公平競爭。
圖/視覺中國
2018年5月25日,被稱為史上最嚴格的歐盟《通用資料保護條例》(GDPR)正式生效。2019年新年伊始,法國隱私監管機構就依據GDPR向谷歌開出5000萬歐元罰單,理由是谷歌在向用戶定向傳送廣告時缺乏透明度、資訊不足,且未獲得使用者有效許可。這也是GDPR出臺以來,歐盟首次對一家美國科技巨頭處以罰款。
此外,谷歌還受到義大利、印度、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反壟斷調查。
蘋果也不例外。2016年8月,歐盟委員會裁定蘋果在2003年至2014年期間從非法稅收優惠中獲益。最後,蘋果認慫。2018年9月,蘋果公司支付了153億美元的原始罰款以及14億美元的利息。
因為在大資料資訊方面擁有巨大的權力,Facebook一直以來爭議不斷。2017年5月,因為2014年收購WhatsApp的交易中提供誤導性資訊,Facebook被歐盟罰款1.1億歐元(約1.22億美元)。
紐約時報稱,Vestager是一個“讓矽谷恐懼的人”。Vestager曾稱,她的工作可能會影響全球其他監管機構。
2018年初,英國媒體曝光英國商業運營的政治資料分析公司劍橋分析不正當使用 Facebook 的資料,在 2016 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利用這些資料向選民定製宣傳,影響選舉結果,涉及人數可能多達 8700 萬人。
與5年前相比,美國政府對科技公司的態度顯然也在悄悄改變。
Facebook的醜聞給美國監管層面敲響新的警鐘。2018年秋季,聯邦貿易委員會FTC舉辦一系列的聽證會,主題為“關於21世紀競爭與消費者保護”,總共14場,為期一年。最後一場是與州檢察長的圓桌會議,舉辦時間為2019年6月12日。
英國緊隨其後。2019年2月,英國政府釋出了一份報告,指出英國需要徹底改革其反壟斷和兼併執法規則,建議英國建立一個新的數字市場監管機構,負責監管Facebook、谷歌和亞馬遜等大型科技公司的行為。
今年3月,宣稱參加2020年美國總統競選的民主黨參議員伊麗莎白·沃倫曾發文稱,Facebook、谷歌和亞馬遜等科技巨頭已經過於強大,對市場公平競爭造成了損害。她被認為是最有可能與特朗普在2020年總統大選中對決的人選。沃倫表示,如果她當上了總統,將對這些科技公司進行拆分,對科技行業做出重大的、結構性的改變,以促進更多的公平競爭。
事實上,連Facebook聯合創始人Chris Hughes也呼籲動用反壟斷法,利用監管機構的力量強制將Facebook進行拆分。5月,2007年離職的他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指出Facebook目前已經過於龐大,扎克伯格掌管著擁有數十億使用者的三個核心通訊平臺——Facebook、Instagram和WhatsApp,一人掌握著資訊流動的命脈。
圖/視覺中國
“Facebook和扎克伯格已經成為一種‘很不美國’、‘很危險’的存在。”
事實上,拆分大型科技公司促進公平在美國早有先例。公開報道顯示,1984年,美國司法部依據反壟斷法拆分了美國電信公司AT&T,將其拆分為一個專營長途電話的新AT&T公司和7個本地電話公司。這次拆分之後,美國電信市場的競爭得以恢復,通訊價格大幅下降,也直接推動美國在上世紀90年代出現了一波網際網路繁榮。
老虎證券分析師團隊解釋,美國政府的此次調查司標誌著美國政府試圖更好地監管科技巨頭。但也不排除候選人藉此為2020年在做準備。在2020年參選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中,反壟斷已經成為重要議題。
老虎證券分析師團隊強調,這一調查動議也標誌著,在今後一段時間,監管部門對大型科技公司的監管將日趨加強,對這些公司的股價乃至整個科技股板塊都是負面影響。
02
2018年的陣痛
在此次反壟斷調查前,2018年底,科技巨頭們同樣經歷過一波陣痛。
當時,受經濟環境影響,美股遭遇重挫,道指一度跌逾600點,回吐了2018年以來的全部漲幅,科技股再次領跌,被稱為“FAANG”(Facebook、Amazon、Netflix、Google、Apple)的五大科技股市值較各自的歷史高點合計蒸發1萬億美元。
一直處於上升狀態的FAANG也出現大幅跳水。2018年底,整個美股市場對科技股持悲觀態度。
《金融時報》曾報道稱,以科技股為主要龍頭的納斯達克,現在正處於自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之後最糟糕的季度。《紐約時報》指出,從2018年8月開始,FAANG的整體市值蒸發達到8220億美元。金融時報稱,與之前的最高值相比,五大科技股已經跌落超過1萬億美元的市值。
有評論員認為,這次科技股大跌恐結束美股長達9年的牛市。在此之前曾有分析稱,科技股的誕生可以減緩甚至杜絕金融危機的發生。
除了越來越多的監管,從財報上看,2018年科技巨頭們的日子過得並不舒坦。
2018年,對於深受隱私醜聞和內部動盪困擾的Facebook來說,應該是史上最糟糕的12個月。
圖/視覺中國
2019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Facebook第一季度營收為150.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6%。但是,淨利潤為24.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49.9億美元下滑51%。
谷歌也陷入了下滑趨勢。2019年第一季度,谷歌淨利潤為66.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94億美元下滑29%。
網際網路女皇 MaryMeeker 在 2017 年網際網路趨勢報告中稱,谷歌的市值大漲是因為廣告模式的進步。2018 年 谷歌市值縮水,同樣是因為廣告營收的疲軟。
谷歌“Don’t be evil”的立世信條也在受到挑戰。10 月底,據《紐約時報》報道,Google 在查實了“安卓之父”魯賓性騷擾內部員工之後,還給其高達 9000 萬美元的離職賠償金,引發了全球大罷工,這被認為谷歌走下了昔日的神壇。
受到智慧手機整體市場疲軟影響,蘋果釋出2019 財年第二季度財報。財報顯示,從今年1 月到3月,蘋果營收580億美元,同比下滑5%。淨利潤為115.6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6%。
去年8月,蘋果曾經躋身首個破萬億美元的科技公司,但到了11月底,市值跌到8175億美元。彼時,有金融分析師統計,這是蘋果自經歷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股價表現最糟糕的一個月。
但是,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截至北京時間6月4日16時,蘋果市值已經跌至7973.66億美元。與半年前相比,蒸發3027億美元。這一數值相當於8個百度。截至北京時間6月4日16時,百度市值376.55億美元。
騰訊深網援引《經濟學人》的資料稱,如今科技公司的回報率已經大打折扣,1美元的投資只能拉回5美元,與10年前相比,少了一半。
雖然存在即合理,但近兩年科技股被高估的評論一直在市場上空徘徊。理性的分析師們認為,網際網路公司的自身價值和增長價值都被嚴重高估。也有評論員認為科技股應該理性迴歸,此前科技股的泡沫過多,必將經歷一次擠泡沫。
中國黃金集團的首席經濟學家萬喆告訴AI財經社,經過10年的發展,不管是從技術、市場還是運營,科技巨頭已經處於瓶頸期。市場需求已經沒有那麼迅猛,甚至趨於疲弱。
萬喆認為,2018年底,科技股的確出現大跌,但是,2019年4月份的時候,股價又緩緩迴歸。這意味著,投資者對科技創新依然寄予厚望。此次的監管和波動,能夠引起行業的一次反思。對於這個科技行業來說,是一個正常的事情。
03
最後一根稻草
科技巨頭正在失去自己的光環。而這一代網際網路新貴,包括眾多獨角獸的表現,也讓市場感嘆網際網路科技股含金量大不如前。
據CNBC報道,在2018年頭9個月上市的公司中,有83%的企業在IPO前的12個月內出現虧損,這一比例高於2000年Dotcom泡沫峰值時的百分比。
2019年,美國IPO預計將籌集800億美元的創紀錄資金,其中科技公司位居前列,包括此時已經上市的Uber和Lyft。Marketfield Asset Management執行長邁克爾•紹爾告訴彭博社,“當一切看起來都很好時,週期就會結束,但是供應壓倒需求的時間點就是逢高消亡”。Shaoul是那些質疑市場能否吸收即將到來的大量IPO的觀察者之一。
圖/視覺中國
Uber和Lyft一度被投資人看好。彼時,投資銀行分別給出1200億美元和150億美元的估值。
兩家科技企業依舊難逃科技公司虧損命運。5月底,Uber和Lyft相繼推出上市後首份財報。第一季度,Uber淨虧損10.12億美元,Lyft淨虧損11.385億美元。
“如果你想看看矽谷這幾年讓人無力吐槽的怪現狀,建議你直接在矽谷發問:我覺得當下的科技股和2000年前後科技泡沫時好像啊!”
在Lyft、Uber相繼流血上市後,近期矽谷媒體The Information 撰文評價,大多數獨角獸都沒有找到盈利模式,虧損巨大,軟銀等大的投資機構不斷給虧損的科技企業注入資金,讓他們得以繼續燒錢、虧損、續命直至登陸資本市場,但是根本不知道現金流還能撐多久,一旦無錢可燒,這些企業將被迫大幅調整其商業模式,改變成本結構,最終受害的依然是投資者。
“曾經一度,投資者以為這批科技企業想要上市,是因為已經足夠強大,可以面對公眾的審視;但現在大家開始覺得,這些科技企業只是害怕資金枯竭、無錢可燒,所以才匆匆地衝刺IPO來圈錢……如果這都不算‘科技泡沫’的話,這也絕對不是‘科技繁榮’的一個好兆頭。”
19年前,最讓投資者印象深刻的,莫過於當年的網際網路破滅風波。科技公司自2002年泡沫破滅後幾乎一直都快速發展,經歷了2007年金融危機之後,科技企業在移動網際網路的推動下又迎來了一次長達10年的高速發展。
2018年3月底,美銀美林首席策略師Michael Hartnett在3月底就發出警告,他說,貨幣政策從量化寬鬆轉向了量化緊縮、全球貿易戰和美國政府監管趨嚴,這三大利空將催生自上世紀末網際網路泡沫之後的第二輪科技泡沫崩裂。
但美國著名投資研究公司MorningStar並不認可“科技泡沫”的說法,MorningStar發表文章說,與上世紀90年代比,兩者有相似之處,比如都沒實現盈利,同樣面臨資本過剩,但如今的科技公司,在上市之際已經擁有十分可觀的營收。雖說如果不能把營收轉化為盈利,這些公司會有破產的可能,但至少現在還仍然有翻盤的機會。
“今天的領頭科技公司比20年前的公司更成熟,可以保證更低的價格倍數,市盈率也比當年也著實低得多得多。因此,不應該貼上與當年一樣的‘泡沫’標籤。”MorningStar說。
“科技股泡沫的破裂,跟整體的宏觀經濟和資金的流動性有關,現在美國十年期國債率倒掛,到了這個節點上,可能就有一定的危險性了。現在只能說,科技公司經歷了10年的繁榮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瓶頸或者危險期,面臨新的挑戰。”萬喆對AI財經社說。
老虎證券分析師團隊告訴AI財經社,由於科技股大多沒有盈利,所以在為科技股估值的時候通常採用相對估值法。也就是根據同行業內,透過類似已上市的公司的財務指標給出一個相對估值。對於有穩定自由現金流的公司,估值的時候還是採用現金流貼現模型進行估值。
一位在海外從事股票研究的研究者分析,科技股企業從業務上劃分可以分為軟體類和硬體類。近些年來,尤其從事軟體的企業,由於疲乏的廣告銷售增長,廣告收入正在緩慢下降,軟體營收變得越來越糟糕。同時,大多數軟體類科技股的市盈率都非常高。
但是,老虎證券分析師團隊並不認可這一說法。在他們看來,總體來說,國外科技股的泡沫程度並不是很大,舉例來說,目前google的市盈率只有26倍,微軟的市盈率也在26倍左右,Facebook的市盈率為24倍左右,這些成熟的科技公司的市盈率普遍不高,處在相對合理的區間。當然亞馬遜的市盈率為70倍,不過這主要是因為亞馬遜還處在快速擴張期,市場對其有更高的預期。
但當下的情況,對於投資者來說,更嚴格的監管對利潤意味著負面影響,焦慮情緒被瞬間釋放,而這是否會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