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30日,《明報》發表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創始院長劉寧榮教授觀點文章,以下為文章全文。

與2018年特朗普在第一個美國總統任期內發動的對華貿易戰截然不同,2025年他的全球關稅戰呈現出對中國全面包圍的態勢。但在這場角力中,中國比美國更有韌性,主要原因就是中國為今日的對決做了長足準備。
儘管特朗普戰略明確,惟在戰術上匆忙上陣、不計後果。白宮內部矛盾也公開化,富商馬斯克與「貿易沙皇」納瓦羅公開叫板;即便財長貝森特與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與納瓦羅的死硬立場,也有區別。
4月22日,貝森特和特朗普先後提及對華高關稅已形同貿易禁運,這表明特朗普已按捺不住,伸出橄欖枝。反觀中國一方,似乎並不急於談判。顯然中國希望透過這次關稅戰危機,與美國達成確保中美在長期競爭下的共存方式。
目前,中國出口美國商品已經面對高至245%的離譜關稅。中國周邊一些國家如柬埔寨,對美出口關稅也高達49%;寮國對美出口規模本微乎其微,其貿易順差對美國的影響更是可以忽略不計。即便如此,美國依然對東南亞國家施加高額關稅,這顯然是為堵住中國商品出口美國的「後門」。
中國有能力抗擊高關稅壓力
美國這種全面封鎖,對中國未來經濟是否會產生衝擊呢?答案是肯定的,衝擊是客觀存在,甚至影響中國實現全年5%經濟增長的既定目標也不出奇。此次關稅戰,美國對華是三劍齊發:實施離譜的高關稅、控制海上運輸線和遏制中國造船業。
那麼中國是否能夠抗擊高關稅壓力呢?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從中國出口資料看,去年中國對美貿易順差約5246億美元,而全年總出口額則逾3.5萬億美元。假設不計中國對美的5000億美元出口,去年中國出口總額將降至約3萬億美元。這個數字雖較2021年(中國對美出口峰值)總出口量略有下降,但仍高於2020年出口額(該年中國總出口額約2.6萬億美元)。換句話說,美國的高關稅即便導致中國對美出口歸零,雙方貿易關係倒退到相互禁運地步,對華的短期衝擊也在可控範圍內。
於2018年第一波中美貿易戰爆發後,中國就開始積極部署,調整外貿結構,分散出口市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額,現今已佔中國總貿易額的一半以上。而中美貿易對華整體經濟產值貢獻率約3.5%,這還包括那些透過「後門」進入美國市場的部分商品。
疫情之後,在華跨國企業也紛紛採取「中國+N」戰略,分散地緣政治的負面影響。中國的企業和廠商亦調整策略,跟隨跨國企業,將部分生產環節和出口業務轉移,展現極高智慧和韌性。不少企業到東南亞的越南、泰國、柬埔寨,甚至墨西哥等地開廠設立生產線,其中高達60%的關鍵零部件由中國出口到當地組裝。但美國並非沒有察覺到這一動向,此次美方的全面包圍策略,就是要採取更嚴厲的貿易限制措施,逼中國就範。
自2018年以來,中國一直準備中美可能出現的脫鉤,在科技領域加大自主創新,應用範圍最廣的28奈米晶片實際上已供過於求。對可能影響中國人生存的糧食等物資,早就開始囤積以確保中國安全,如大豆進口就轉向巴西,佔比逾七成。在特朗普今年上任前,中國於1月16日後就無再進口美國大豆。
小企業主仍會承受相當大影響
中國製造業整體上受到的衝擊也相對較小。原因何在?2000年中國製造業在全球的佔比僅6%,如今這比例已超過三分之一,這充分說明中國製造業的強大實力和韌性。特朗普被迫朝令夕改,改變對中國製造的手機和手提計算機的高關稅,原因很簡單,在美國市場,70%手機和80%手提計算機都來自中國。若對電子產品加徵高關稅,價格大漲,美國消費者無法承受,通脹難以控制,特朗普必然要改弦更張。即便是廚房用品,在美國的生產成本也比中國高出10倍;加徵關稅後,這些產品在美國依然有市場需求和競爭力。
儘管如此,許多小企業還是會受到較大沖擊,例如在華南不少生產玩具和服裝的企業、於浙江一帶主打美國聖誕禮物的小商品企業,數量眾多,都要承受關稅戰的負面影響,對近年中國本已惡化的就業市場帶來更大壓力。從宏觀角度看,中國能承受這場貿易戰衝擊,但歸結到每一個個體、每一個小企業主,帶來的影響還是相當大。
美方另從兩方面對華施壓
美國此次策略除了全面進攻、封堵中國「前門」和「後門」之外,還試圖透過控制全球海上運輸線對中國進一步施壓。其具體手段包括以下兩方面。
首先,重新控制巴拿馬運河。巴拿馬運河是全球最重要航運通道之一,對美國貿易至關重要,美國有四成貿易是透過巴拿馬運河。巴拿馬面對特朗普政府壓力,立刻宣佈退出中國「一帶一路」計劃。巴拿馬政府甚至公佈審計報告,指長和公司2021年續簽特許經營合約時涉及違規,未獲審計機關批准,違反審批程式。其實也是無中生有。
其次,美國在紅海地區與胡塞武裝的衝突不斷升級。儘管美國副總統萬斯表示,紅海和蘇伊士運河主要是歐洲人使用,四成的歐洲貿易需透過紅海和蘇伊士運河,美國的貿易只有3%需透過該運河,美國人不該浪費這些資源為歐洲開戰,但美國仍在該地區頻繁顯耀軍力。其背後戰略意圖是透過控制紅海和蘇伊士運河航道,進而影響全球航運格局,劍指中國。
大家最近都注意到,長和在全球控制的43個港口,可能被美國投資公司貝萊德收購,在中國引發廣泛關注;背後的原因,恐怕遠超過商業行為本身。從戰略角度看,美國透過控制這些港口,實際上是在加強對全球航運網路的掌控。一旦這些港口被美國控制,中國海上運輸線會受到衝擊。這也是特朗普鍾情格陵蘭島的原因之一,美國的目標是成為真正的北極國家,進而控制有巨大潛力的北極航道,遏制中俄在北極航道上的合作。
美國甚至對準中國造船業。特朗普政府已經威脅,不論哪家航運公司擁有的船舶,只要是中國製造的船進入美國港口,美國就會徵收最高150萬美元的「苛捐雜稅」。
中國造船業現在是什麼規模?從2015年開始,中國用了10年時間,把LNG(液化天然氣)運輸船的全球市場份額從不足5%,提升至2024年35%。2024年全球造船業的56%新船由中國製造,平均每5天就有一艘新船從中國造船廠下水。中國造船企業手握全球六成以上的造船新訂單,目前還未完工的原有訂單則佔七成。美國從造船業入手開始對中國採取針對措施,其終極目的就是要遏止中國在全球造船業上的巨大優勢。
美國對中國製造業的圍堵,當然早就開始,尤其針對新能源車、鋰電池和光伏板,早就實施了高關稅。此次全球關稅戰,美國計劃對從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4國進口的光伏板,開徵最高可達3521%的關稅。這瘋狂做法也是劍指中國在東南亞設廠、「曲線出口」美國的「洗產地」做法。
但美國在高科技領域對中國的封殺,也衝擊美國高科技公司。這些企業花費巨大研發資金生產的新產品,正準備大批次生產獲利,卻遭到美國政府封殺,無法出口到全球最大市場。晶片企業Nvidia就是其中的一個受害者:早在2022年,拜登政府就限制其對華出口最先進的人工智慧晶片,Nvidia為此設計出口到中國的H20晶片;惟特朗普政府一紙令下,不可向中國出售,衝擊Nvidia 100億美元的營收。
中國正處戰略轉型關鍵節點
當前形勢下,中國面臨兩個關鍵問題:一是中國能否扛得住外部壓力?二是中國該如何有效應對關稅戰的衝擊?即便特朗普已伸出橄欖枝,未來對華商品關稅可能降到65%以內;即便中美可能再次達成階段性的協議,但關稅戰不可能短期結束,其最大後遺症就是完全打破原有各國的最基本信任。
中美間的衝突大有劍拔弩張之勢,不可能短期內休兵。這場曠日持久的衝突,不僅考驗中國經濟韌性,惟也為中國提供了引領自由貿易體系變革、內部進一步改革和開放的歷史性機遇。在中美貿易摩擦愈演愈烈之際,中國正站在戰略轉型關鍵節點——從被動防禦轉向主動出擊,已成當務之急。
(全球關稅戰與中美對決系列之二,下週三續;上篇刊2025年4月23日《明報》觀點版)

掃碼或點選“閱讀原文”獲取課程資料
如果感覺內容不錯歡迎在文章下方“一鍵三連” 也可以點選左下角⬇頭像關注並且🌟星標這樣新文章就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的列表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