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強大的內心,無往而不勝

擊上方加入

中國商界老闆學習社群

人生的走向,命運的好壞,很難預料。但選擇什麼態度,怎麼對待,由我們自己決定。
任何處境下,致良知、知行合一、堅守內心,人生必無所憂、無所失!

……………………………………………………………………….

 01 
立什麼樣的志,成什麼樣的人
王陽明11歲在私塾讀書時,曾提問老師:“何謂人生第一等事?”這相當於終極的哲學拷問:人生的價值究竟是什麼?
私塾老師想都沒想,脫口而說:“讀書當然是科舉考功名啊!”
王陽明堅定地看著老師說:“我認為不是,人生的第一等事應該是讀書做聖賢!”

……………………………………………………………………….

此番言論可謂一鳴驚人,當場就震住了老師。中國有句老話叫三歲看到老。幼年時的王陽明從志向上就已經昭示出不同於常人的聖賢之姿。
中國古人向來強調人生立志的重要性,王陽明十幾歲立志做聖賢,而後終成聖賢,這即是人生立大志的最好詮釋與證明。

……………………………………………………………………….

立志為什麼重要?
因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時間精力和複雜的現實之下,才可能意志堅定、少走彎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標的可能性。
 02 
越是艱難處,越是修心時
王陽明25歲時,參加科舉再度名落孫山。發榜時,很多人見榜上無名,當場悲痛大哭,唯有王陽明神情淡然。
大家以為王陽明太過傷心乃至無動於衷,於是都來安慰他。王陽明卻安慰世人到:“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即是說世人以考不取功名落榜為恥,而我卻以為落榜懊惱這件事為恥。

……………………………………………………………………….

既然落第是無法改變的既定事實,又何必起心動念,讓內心陷於煩惱和不安呢?王陽明的這份寵辱不驚,正是他修煉的不動心智慧。
人生中會遇到很多的艱難困苦,越是在這種時候越能體現人的心性修養。尋常人往往慌亂悲慼,唯有修養深厚者能做到泰然處之。
如何才能擁有這種自覺和修養呢?

……………………………………………………………………….

王陽明有句話說道:“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越是艱難困苦,越是對心性最好的磨礪。歷事練心,才會擁有強大的力量。
 03 
強大的內心,無往而不勝
有弟子問王陽明,用兵如神是不是有特別的技巧?
王陽明回答:“哪裡有什麼技巧,只是努力做學問,養得此心不動。”如果非要說有技巧,那此心不動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無幾,勝負之決只在此心動與不動。
為什麼此心不動是唯一的技巧呢?
因為心不動才能冷靜,冷靜才能沉著,沉著才能在危機面前正常甚至超常發揮,所謂急中生智。
事事講技巧,似乎看著聰明,其實都是投機者的小聰明。真正的智者,會從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實實做功夫。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大巧若拙。
如何做功夫呢?
王陽明指出——努力做學問。對於才能和修養,讀書學習雖不算是唯一的路,但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條路。
 04 
順應本性,保持良知
王陽明曾在寺廟中遇到一個枯坐的和尚,據說已不視不言靜坐三年。王陽明問他:“家裡還有何人?”和尚答:“還有老母。”
王陽明再問:“想念她嗎?”和尚沒有直接回答,而是陷入沉思之中,良久,才答道:“怎能不想念啊!”王陽明向和尚輕輕地擺手說:“去吧,回家去照顧你的母親吧。”
第二天,和尚離開寺廟,還俗回家照顧老母親去了。這個打坐的和尚明明不言不視已經三年,王陽明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說、不看,心裡卻終日在說、在看。
說和看的,正是絕思絕欲與人的天然良知之間的衝突。順應自己的本性,順從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絕不是要別處再求一個凌駕於人心萬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好好生活,好好做人,遵循自己內心良善的聲音,聽從自己內心良知的召喚,如此,知行合一,不負此生。

END

注:本文轉載自網路,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絡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點贊”是喜歡,“在看”是真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