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員工犯罪:刑事報案材料的四大要點

專家策略
郭潔
中諮律師事務所
高階合夥人
刑事報案與民商事案件的處理往往採用不同的法律思維
事報案材料是報案人為了透過刑事立案保護其權益而提供給公安機關的書面材料,是公安機關了解案件事實情況、決定是否立案的重要依據。企業若發現員工涉嫌犯罪侵犯企業權益,必須確保報案材料質量,以免專業性不足導致立案受阻,繼而錯失維權良機。
以筆者團隊經辦的一起案件為例。某上市公司近億元資金遭挪用,其最初委託的律師因刑事立案經驗不足,提交的報案材料偏重民商事糾紛表述,存在邏輯欠清晰、羅列事實過於冗長、證據梳理不當等問題,立案工作停滯長達五個月,致使企業蒙受巨大損失。後經筆者團隊重新梳理涉案事實並完善證據材料,企業向公安部門提交針對刑事立案的補充材料,20天后即成功立案。
可見,刑事報案材料將直接影響案件能否成功立案。下文將解析高質量報案材料的實務要點,協助企業透過刑事立案保護自身權益。
事實梳理。企業通常具備處理民商事糾紛的經驗積累,但刑事報案的事實梳理需要採用完全不同的法律思維。實務中常見的問題是,企業沿用民商事案件的證據組織方式準備報案材料,這種思維差異可能導致案件性質被誤判。如上述案件,原代理律師在報案材料中混雜了仲裁、股轉、運營爭議等民商事糾紛內容,直接導致公安機關將案件初步定性為經濟糾紛,從而延誤了立案程序。
因此,報案材料應有針對性地呈現刑事犯罪指向事實,建議遵循兩大原則:一是要全面地看問題,透過參閱材料、網路查詢、調取資訊等方式,儘可能還原案件的全部事實,瞭解案件發展的全過程;二是要抓主要問題,在充分了解企業訴求、保護企業權益的情況下,基於刑事法律關於犯罪構成要件的規定,結合公安機關辦案特點,重點梳理符合刑事報案要求的關鍵事實。若存在多個符合報案標準的事實,應對證據更充分的事實進行優先整合。
證據選擇。如前所述,刑事報案不同於民商事訴訟,辦理邏輯不同,證明標準不同,證據材料的選擇與整理也有所區別。刑事案件的偵辦往往會穿透表面民事法律關係,直指行為人根本的行為邏輯是否構成犯罪。根據刑事訴訟法規定,刑事定罪需達到“排除合理懷疑”的證明標準。雖然立案階段的證據要求低於定罪標準,但仍明顯高於民商事訴訟標準。
因此,企業在準備報案材料時必須用刑事思維篩選證據,從被控告人涉案行為的本質出發,著重收集可體現其犯罪行為、犯罪故意等犯罪構成要件的主客觀證據。同時,應對照刑事證明標準完善證據鏈條。
書寫技巧。公安機關在受理刑事報案時需處理大量事實證據材料。若報案材料重點不明,將增加辦案人員的工作負擔,延誤立案程序。實務表明,要製作高質量的刑事報案材料應注重書寫技巧。一是邏輯結構上,應透過分級標題突出案件要點,確保陳述主次得當、邏輯連貫;二是語言表達上,應做到客觀準確、言簡意賅,呈現核心事實與關鍵證據,並闡明兩者之間的內在關聯。合理運用這些技巧可有效提高刑事立案成功機率。
法律風險防範。首先,事實陳述必須真實、準確,避免誇大或虛構事實,否則可能構成誣告或陷害。其次,提交的證據必須合法、有效,避免使用透過非法手段獲取的證據。此外,企業在報案時應避免公開披露案件細節,防止因資訊洩露而影響案件偵辦或引發其他不必要的法律糾紛。企業必須謹慎處理報案材料潛藏的法律風險,避免在維權的過程中陷入新的法律困境。
綜上所述,高質量的報案材料不僅能夠幫助公安機關快速掌握案件事實,還能有效提高立案的成功率,維護企業權益。透過專業的報案材料準備和有效的溝通跟進,企業可有效避免因資訊不對稱、溝通不暢或材料不完整而延誤立案,從而推動案件立案程序,最大限度保護自身權益。
作者 中諮律師事務所高階合夥人郭潔
本文刊載於《商法》2025年3月刊,原標題為企業員工犯罪刑事報案材料要點 。如欲閱讀電子版,歡迎瀏覽《商法》官網。
長按掃碼關注我們
為了讓您第一時間獲取專業法律資源
請常點“在看”
並將CBLJ 商法設為星標
閱讀原文檢視更多專家策略的相關內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