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技術進步指向的未來不是取代人類,而是幫助人類創造新可能。在編劇的職業未來這件事上,安宕宕看到的是蓬勃生機。
作為編劇,她甚至用"爽"這個字眼,來描述自己工作被AI完成後的感受。在她看來,編劇的核心競爭力是主線架構能力。而傳統創作模式下,編劇執行一個創作,尤其在委託創作環節,更像是在整理別人的想法。AI工具的引入可以極大減少碼字時間成本,釋放人的創作空間。
作為大學講師,AIGC研究者與創作者,她和她團隊的關注點並不在期許暢想未來,或是恐懼擔憂,而是腳踏實地探索通往未來更好創作的路。各種一鍵生成工具的流行讓之前阻礙了很多人的創作熱情的技術不再是壁壘。她一直相信,在這場新的技術浪潮裡,AI絕不是高牆,先掌握技術的人會和AI成為夥伴,並和AI一起開啟未來更多職業可能。

編劇安宕宕
而對於電影,安宕宕坦言,很難預估AI究竟能多大程度上顛覆電影傳統的創作形態,會給影視產業帶來怎樣的未來。可以確定的是,變革正在以超乎我們想象的速度發生。
"1個人+5個AI",用對工具就可以創作一部電影。如何用AI更快更好把創意變成故事?變成劇本?變成一個完整的影像作品?未來編劇的核心競爭力是否正在發生轉移?又指向何處?怎麼應對?3月19日-3月31日,我們策劃了一次《AI生成劇本創作全流程》創作課,邀請安宕宕老師把當下關於AI生成劇本的方方面面問題進行一個系統分享。
課程開始前,我們提前和她聊了聊,關於AI工具如何打破創作門檻,以及它如何提醒我們:在這片全新的技術土壤上,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創作者,藝術家,成為新的超級個體。下面是訪談文字整理。
作為編劇、大學講師,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研究AIGC的?什麼樣的契機或者發現,促成了您在"AI創作"這件事上先人一步?
安宕宕:這個比較早了。ChatGPT釋出,大概是2022年,那時我們其實已經在關注這個領域。當時Web3特別火。一個契機是在一個Web3科創專案上,有開發團隊開發了一個故事模板型別的共創電影,我特別感興趣。後來AI被引入,我們基本上從創作環節就開始實踐用AI來做輔助。
能否詳細說說這個實踐過程?
安宕宕:過去一年我和我的團隊一直用AI協同創作,很好用。它是一個不斷互動的過程。最開始我們只是去搜索一些文獻或背景資料,或者讓AI為人物起幾個名字。但用著用著你會發現,它會不斷地給你新的靈感,在創作的各個環節。比如我們想去生成一個大綱,我會有一個idea,這時我會問AI你能不能給我一些好的創意或故事主線。它給出的初版文字可能是一個高中生寫故事的水平。在這個基礎上,你要不斷去除錯它,問它能不能再細節一點,單獨的情節點能不能再細化一下。不斷給它拋問題,讓它反饋給你。
這個反饋有點像傳統劇本創作流程裡的開劇本會,有N個策劃,N個編劇,大家一起群策群力。AI作輔助其實代替了大部分策劃會功能。比如我會使用多款AI,跟不同AI互動,從不同維度向它們提問,得到更多角度的反饋。當然目前的AI還不成熟,主要原因是大資料的量不夠。我知道有大廠在研發更高智慧的AI,透過拉片把100部或者1000部經典電影故事主線拉出來,再把情節點、人物、主題、人物關係等等要素植入進去,根據型別需求,最終建立一個很好的故事模版。目前還在開發階段,投入應用之後是否能正向反饋創作還不好說。
(備註:在採訪之後,2025年春節前夕的DeepSeek橫空出世,安宕宕特別興奮地跑來告訴我們,最適配編劇的Ai誕生了。此前國產AI軟體在輔助編劇創作中確實存在一些問題,但這款現象級AI的誕生,更加高效便捷地輔助劇本創作。)
我們知道AIGC是基於龐大資料庫的模型,在您看來,AI真的能理解藝術創作者的情感和內心嗎?
安宕宕:我想我覺得這個問題非常值得探討。影視作品是大眾產品。大眾產品拼的是社會共情力。從我作為編劇角度來講,編劇在創作時,很容易陷入自以為很懂觀眾的誤區。每一個創作者都會自以為很懂觀眾,但其實人腦涉獵的資料量極其有限。但如果換成調教AI,比如有一千人、一萬人關注同一個問題,每個人輸入的搜尋指令和相關共情點都會被記錄。現在有些AI陪伴產品,使用者向它們詢問感情問題、心理問題。這些AI會知道大部人的困境、情感問題、心理問題等等在哪裡。

安宕宕在電影沙龍做創作分享
但我們人類在創作時其實非常在意人物,人物弧光、人物心理動機等等這一系列東西。"人類的悲喜並不相通"。AI是否能做到這一點我認為是存疑的。但我相信在大資料和模型的支撐下,AI未來可能會發展得特別好,有可能替代人類去共情更多人。
這並不意味著我認為AI會取代人類創作。在我看來AI這不是取代的問題。AI更像是養成式的創作夥伴,作為輔助工具來協助我們完成一些基礎工作。我也會在我接下來的直播課程裡專門探討哪些工作是AI絕對取代不了的,以及我們需要用哪種思維去駕馭AI,與它共生,共同創作。
在劇作創作領域,AI給藝術創作帶來哪些具體的變化?
安宕宕:我想先從電影或電視劇整個開發流程開始講這個問題。因為它不只是對劇作的一個革新,我認為它甚至是對整個電影敘事媒介的革新。
電影敘事的媒介是什麼?過去一百多年的電影發展歷程,型別片的演變,衍生出了多種大型別,以及其中的子型別與型別融合。這些電影產品,基本上都遵循了一些相對科學和經過驗證的敘事模板。比如我們常說的"救貓咪"節拍表,還有好萊塢最經典的三幕式結構,以及超級英雄電影中的角色成長模式。

安宕宕授課
電影作為一種線性時間藝術,往往有固定的主角、主角的成長、明確的主題,以及與之相關的人物關係。而且它最大的困境在於它必須以線性時間線為起點和終點。當然,我們現在也談非線性敘事,但那通常指的是道具和閃回,沒別的了。
但你會發現現在的互動敘事已經展現出很超前的趨勢。比如非常火的博物館沉浸體驗,它會用空間去結構時間和重構時間。在互動敘事中,媒介、材料、裝置藝術、AR/XR技術,以及AI影像都被用來構建故事。觀眾成為了故事架構中的角色,有機會成為主角,選擇劇情,甚至從任何空間進入劇情。
與電影的二維螢幕相比,互動敘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二維螢幕上,我們只能觀看,選擇暫停、發彈幕,或者棄劇。但未來會發生很有意思的變化,觀眾可以走入劇情,改變劇情方向,進入另一個空間。我覺得諾蘭很超前。就像諾蘭的《盜夢空間》所展現的那樣,空間在不斷翻轉,主角可以從一個空間一腳踏入另一個空間,進行另一層敘事。
所以,電影的二維平面時間性敘事是否會被這種空間性敘事所取代?這是非常值得展望的一件事。而且,隨著沉浸體驗中,AR/XR/MR等技術的迭代更新,我們或許能夠跨屏互動。無論是線上下空間進行互動,還是隔著螢幕在線上進行互動,我相信未來你會發現每個人都會是一個獨立的空間,用自己的空間作為原點,延伸出自己的敘事維度。這種變化可能很快就會發生。十年後也可能五年後,就已經有人研發出這樣的技術。科技的迭代速度是非常快的。
您在日常創作中,是如何調教AI,與AI進行對話展開創作的?能否結合"AI生成劇本創作流程"先簡單分享一下?
安宕宕:以我們團隊為例,在大綱階段,我們現在基本上透過開劇本會已經實現了直接生成大綱和劇本。拿一部中劇來說,我們正在做一個實驗,集體開策劃會去架構一些故事,丟擲一些基礎的人物關係、人設、型別定位,把這些資訊餵給AI。ChatGPT可能大資料量比較多,它會生成一個非常傻瓜和套路的東西。我們會從中找出10%~20%能用的內容,比如一個好的人名,或者一些基礎的人設、人物小傳,從套路內容裡摘出精華,再沿著這些精華去研發我們自己的故事主線。
聊故事主線我們基本上全部透過開會搞定,而且成本非常低。線上開會,即時錄音,錄音完成後,用AI自動整理錄音,從中找出故事主線和主要情節點。AI大概會給出一個相對50%能用的東西。你不能指望他100%,那我們人就沒有價值了。AI的優勢是邏輯性強,總結能力很好。我們會從中提取有用的部分,然後手動新增一些核心的情節點和轉折,這個東西是靠人完成的。編劇最強的核心競爭力就是主線架構能力。
接下來,我們會再除錯,把內容回傳給AI,讓它去細化和潤色成分場。AI會寫得很生動,生動點來自於大量的網文,就是那些風格非常有趣的男頻女頻網文,所以生成的內容基本上氛圍感很足。下一步再把不能用的部分刪掉,填一些橋段、環境和臺詞。臺詞部分我們基本上是自己在上手,因為AI寫的臺詞你會發現很傻,不太像人說的話,可能基礎的能做到30%完成度。手動修改好後再回傳給AI,讓它潤色校對。然後我們再自己糾錯。

安宕宕獲最佳劇集獎
在這不斷互動的過程裡,人類的角色更偏向一個主編劇,1個人+5個AI軟體,實現一個編劇帶幾個助理編劇或策劃的功能。我相信越來越多人使用AI,AI資料庫的量達到很飽滿的程度以後,甚至可以實現直接生成內容。現在已經有一些好的軟體,可以給出很多清晰的指令和回答。而且當你教他的時候,他也可以像一個劇本醫生一樣工作,給出新的方案。但是,現在可能由於用的人比較少,所以AI給出的東西還是比較套路和陳舊。但是,當用戶達到一定量的時候,AI會有很多創新的維度出來。
也就是說,編劇的工作量並沒有太減少,能這樣理解嗎?
安宕宕:我認為它減少了我們碼字的時間成本。在傳統的工作模式中,編劇執行一個劇本專案需要跟導演、製片人、劇本策劃開會,消化吸收各方意見同時做好會議記錄,尤其是在委託創作環節,這個過程其實是在整理別人的思想,把這個過程給到AI之後就節省了時間成本,可以去思考一些更新的東西。
但是如果資方、製片人或導演自己知道意志的話,他們也可以不用編劇,自己去架構。所以,我覺得未來是一個創作者時代,一部好作品也不能單說是因為編劇更好,或是導演更好,製片或者誰更好才成就的。只要有創意的人,都有可能使用AI去駕馭自己的故事,編劇也可以自己拍電影,用AI輔助架構世界觀,做一個完整的短片。然後,線上發行,讓網友點贊並獲取收益。對吧?現在的技術還達不到電影的時長,之後也會有越來越多AI生成電影、個人創作者,或者叫【超級個體】出現。
所以在AI時代,只要有創意和工具能力,個體都可以成為創作者。
安宕宕:在我看來是的。未來個人拍電影或製作自己的影片會越來越便利。就像短影片一樣,我們可以輕鬆生成定製化的個人電影,可能會像拍照發朋友圈一樣簡單。
如果用AI工具創作,是否也會有內容同質化問題?
安宕宕:我覺得這是個非常好的問題,以及它是個偽命題。在沒有AI的時候,難道大家就沒有同質化嗎?現在的短劇、長劇,或是電影不同質化嗎?如果回到電影史裡去解讀型別片的發展歷程,你會發現型別片的發展就是一個不斷的同質化以及突破同質化的過程。而同質化的原因其實可能是社會共情力達到一定程度,或者觀眾就喜歡某種故事模板。比如男頻網文裡的逆襲,女頻網文復仇,都是被提取出來的受眾喜歡的故事模板。
回到電影史的發展歷程去看,也是一樣的。比如上世紀50年代,好萊塢盛行偵探片、戰爭片、反戰片等眾多型別,然後到後面的新現實主義,再到當下仍在不斷迭代型別片,這其實是一個同質化與反同質化的過程。

安宕宕在電影沙龍做分享
電影作為一種大眾產品,其變化與大眾媒介的發展緊密相連。過去,我們可能會說報紙即將消失,現在看這一預言已經部分成真,紙媒確實受到了電子化的衝擊。媒介的變化會導致內容上的相應調整,然後共同創造出新的敘事型別和模板。比如以前電影中鮮少出現真假千金、先婚後愛等網路文化元素,但現在這些元素卻大行其道,非常火爆。就是因為電影型別在不斷迭代。AI電影可能會在技術革新與後媒介變化的基礎上,再次推動電影內容的新一輪變革。在我看來是這樣的。
您剛剛提到未來每個都能拍自己的電影,可能像發朋友圈一樣簡單。如果科技發展到那樣的程度,電影還會存在嗎?
安宕宕:其實電影還是會存在的,但可能會換一種形式存在,對嗎?只是換了一種媒介去嫁接。比如之前提到的沉浸體驗或互動敘事,這些都可以嫁接到電影中去。但傳統的電影敘事型別可能不會是主流了。觀眾可能也看膩了。畢竟我們都已經看了100多年主角經歷困境、中間轉折、大結局這樣的模板。傳統敘事是否已經陳舊?為什麼會產生這種陳舊感?是媒介的迭代導致的。
觀眾可能不再滿足於傳統的電影敘事模式,而是想要製作自己的電影。這對商業電影產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衝擊。我甚至覺得,媒介的變化和科技的革新,使得傳統影視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都在發生變化。
比如現在的製片工作,很多通告和預算都可以透過AI直接生成,那統籌的工作是不是就變得輕鬆多了呢?再比如,現在有了人機互動和先進的攝影技術,導演的輔助分鏡、分鏡頭也可以透過AI來製作。可能產業上的每個工種都在發生變化。

安宕宕授課
我個人認為未來會在行業裡留下來的人,首先是具有高度創作能力的頂層架構師。剩下的則是一些擁有創意的人,這些人當中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藝術家,拍自己的影片,打造自己的個人IP。未來,我們很有可能會看到一個很繁榮的共創時代。
在我看來,AI浪潮對於電影的變革絕不是小修小補,它甚至會像油畫與攝影誕生前那種顛覆性轉變。電影這些媒介形式延續了一百多年,而現在,有了這樣的科技,可能會有全新的物種誕生。我不清楚它具體會叫什麼,或許還叫電影,或許有別的名稱,但無論如何,它都預示著一種向好的趨勢。
但這也是我們人類感到恐慌,有危機感的原因。擔心自己的職業未來被AI取代。這種現象在您的學生中也普遍存在嗎?您如何幫助學生應對這種危機感?成為AI時代的創作者,需要具備怎樣的思維能力?
安宕宕:這種危機感和擔憂在AI初次衝擊到我們時,肯定會普遍存在的。對於我的學生,我都會鼓勵他們積極擁抱AI。我在課堂上,也會告訴跟他們說,你們要使用AI工具。他們現在寫論文或做課堂陳述時都在使用AI,而且用得非常順暢。
我身邊的很多同行也在擔心AI是否會讓我們失業,或者被時代淘汰。但我想說,即使沒有AI,如果我們不持續學習,就一定能跟上時代嗎?問題不在於AI本身,而在於我們個人的思維和認知是否需要重新整理,是否需要跟上這個時代的步伐,以及我們是否願意持續學習。學習技術的過程也會開拓我們的視野,讓我們理解事物的底層邏輯。
科技會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有認知的重新整理,也有對技術和其背後思維、哲學觀念的深入理解。這些東西是永遠不會被取代的。人和動物的區別就在於我們會使用工具。現在新的工具誕生了,我們應該去學習如何使用它。

安宕宕圖書釋出會,和沙丹、程青松
曾經我也和我的老師探討過電影會不會變得越來越小眾或者經典化。他當時回答說電影仍然是人類最高階的神話,因為它在造夢。但我會想這是不是我從18歲開始學電影所產生的幻覺?有沒有可能是因為上一代或上上代的電影敘事和闡釋方式給我們留下了這樣的印象?對電影的闡釋就是這樣的。
但你還是會在感受到新科技、新的沉浸式體驗後,發現原來的認知是有限的。要擁有前瞻思維和創造力。要永遠保持精進的心態去學習。現在很多年輕人或新興人類都具備超前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但年齡大也不能成為自願被淘汰的理由。張藝謀導演70多歲也還在進行沉浸式舞劇的創作(《無界·長安》),用科技元素去實踐他的美學理念。我不相信人的天賦有長短之分,因為每個人每天大腦中都有數以億計的想法閃過。只要你有創意,技術就能幫你實現它。
3月19日您的《AI生成劇本創作全流程》線上分享課就要開始了,您會如何講授這門課程?對於即將參加課程的學員,您希望他們得到哪些提升?
安宕宕:我希望會有很多人來聽這次課。因為我不只會講到如何使用AI工具這類技術課題,更主要分享一些啟發性的思考方式——關於我如何利用工具,以及在與工具互動過程中,如何思考電影和敘事。敘事並非電影所獨有,早在古希臘神話,荷馬史詩那個時代,敘事就已經存在。當下我們需要掌握的敘事方式,不只可以應用於電影,也可以用於短劇等。我會分享我是如何拆解敘事元素,並與當前熱門爆款內容相聯絡,利用這些元素來訓練AI。
現在有很多新興職業,比如AI調教師、AI培訓師等,他們投入大量的人力來訓練AI,相關的資料量也越來越龐大。反而找編劇這個環節變成AI訓練師。也有人可能會考慮轉型,不再只作為純編劇,而是成為劇本醫生或AI劇本醫生,給出指令。現在網路上已經有售賣指令包、故事模板等產品的,這更像是在2.0時代,我們使用遊戲補丁包來增強遊戲功能一樣。這些產品可以讓我們更便捷地實現人人共創,你可以自創一些產品,甚至可以把自己的照片複製下來,利用AI技術生成以自己為主角的影片,甚至還可以更換造型,實現自編自導自演。
這次課程的第一步就是教大家如何產生一個很好的創意,或如何將已有的創意執行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一個完整的劇本。這個劇本將幫助你在後續繼續使用AI創作影片。你可以生成自己的電影。雖然可能有其他課程專門教授AI電影製作,但我們在敘事方面做好基礎後,你會發現AI電影的視覺化效果已經非常真實,有時甚至超越了導演的能力。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更有前瞻性地思考工作,去探索怎樣的敘事可以做成一個好作品,以及我們如何開發自己的創意。這才是未來我們真正的核心競爭力。等AI技術真的發展到與人類競爭了,人類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我們的頂層架構能力。所以我一直說,未來科技達到飽和程度時,只有兩種人將佔據主導地位:一是技術研發人員,二是頂層架構師。所以學習AI生成劇本創作的目的,不僅僅是掌握技術工具,而是成為頂層架構師。

採訪 | 輕舟
排版丨pelyli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