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的最後一天,坐在空蕩蕩的香港國際機場的2號登機口,等待登上前往北京的班機。大家都在談論1月8號就能放開,我們可能是最後一批要被隔離的大冤種。

三年前,走過一樣的地方,景色完全不同。
作為海外華人,我們應該慶幸所謂的“五個一”、“熔斷”終於暫時成了過去式,在這三年裡,有多少人有家不能回,親人臨終無法相見,又或者是被使館一張綠碼把骨肉分隔。我們揪心於國內被封控的親人和朋友的遭遇,但在各種阻撓之下又愛莫能助。這些日子可能終於要過去了。
這三年裡,尤其是最後半年,我走過了七個國家和地區(基本上不要求就不戴口罩,到現在也沒有得過新冠,又或者是我不知道),各地都逐漸放開了管制,希望回到2019年到處欣欣向榮的日子裡。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人們對未來又並非充滿希望– 日本的消費者信心掉到了幾年來的最低點,香港GDP負增長3%,大量中產潤走,人才流失嚴重。未來一年裡,整個世介面臨著兩個巨大的旋渦。
第一個旋渦是疫情發展。無論國內媒體如何炒作海外水深活熱,新冠疫情在海外已經是過去式了。我們所在的基郡/西雅圖地區,總人口300萬,過去7天日均新冠相關的死亡病例為1,這還是焦慮怪自媒體們在不停渲染XBB席捲美國、新的一波疫情已經引爆的情況下。很多被“水深火熱”的國家也有類似情況– 這是基於過去三年的慘痛經驗不斷積累構建出來的防疫基礎能力,也就是讓普通老百姓能夠得到三點核心幫助:
·快速有效的疫苗(減少重症)
·易獲得的特效藥(減少重症)
·不擠兌的治療條件(減少死亡)
為了這些能力,這些國家已經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但可以預見的是即使有傳播力更強的新變種出現,當前的防疫體系也能夠吸收,很難會導致前兩年的社會秩序崩潰。這些國家已經爬出了這個旋渦,但是問題在於未來一年中國大陸的疫情發展。
中國大陸在比其他國家感染至少慢兩代的情況下,沒有做好完善的準備就跳進了這個旋渦。與其他國家和地區不同,中國大陸沒有經歷過大規模傳染,易感人群缺乏對病毒的適應性,可能需要經過兩波感染才會達到和外界類似的保護水平。這時候就更需要以更高的執行效率,去構建上述防疫體系。
往好了看,國內終於承認了針對新冠的特效藥的作用,開始大規模批准國內外各類藥品的使用,而不是死抱安慰劑,但是新疫苗和治療條件目前是很大問題。尤其是在有效的新疫苗的問題上,到現在基於奧密克戎尤其是BA5系的疫苗還是隻能去香港澳門打– 某些企業/管理部門一直是人員升遷互通,既做運動員,又做裁判員,把科學、企業利益和國家口號混在一起,不僅可笑,也是對人民生命和財產的漠視。
畢竟病毒不講政治。
衷心希望這些基礎能力中國能夠快速建好,不要再有政治因素的干擾。人民至上,要真去做。
第二個旋渦是美國的加息。在應對疫情的過程中,美聯儲保持了長期低息的做法,同時大量增發,導致整個市場被大水漫灌。科技企業、房地產被抬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上,實際上GDP的質量奇低,社會治安也沒有隨著高就業率變好。如果你對照三年前,普通人在美國的生活質量由於物價飆升和治安轉差實際上是更糟了。目前的CPI上漲在7%左右,而美聯儲的目標是2%。

科技公司的不少員工可能無法感同身受,幾個月前,剛畢業轉碼就拿到20-30萬美元大包的比比皆是。很多人並不明白他們的天價高薪其實是資本溢價,而不是勞動對應的所得,甚至有人提出來用公司營收除以員工人數的薪酬演算法來……連共產主義社會都不是這麼算的。隨著各大公司紛紛裁員或者凍結HC,這些滑稽的言論也少了很多。還拿著高薪的人偷著樂就行了,對於行業來說這真不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加息是歷史上美聯儲為了平息通脹用過很多次的手段,甚至不惜人工引起經濟衰退。有些情況下,市場能夠實現軟著陸,但是更多情況下是大規模崩盤和衰退。即使是最頂級的經濟學家們,也無法預測美聯儲這幾輪加息帶來的後果在微觀層面看到底是什麼樣的,因此許多穿越過週期的公司已經提前裁員縮減開支做準備。在這個時間點上,現金為王。
如果不再出現類似俄烏戰爭這種黑天鵝事件的話,我們在明年尤其是3月左右需要做好觀察。很多跨國公司的凍結開支計劃都是以這個時間點左右為目前的截止日。在這點上來講,產業界有一定的共識:如果3月前通脹能被控制住,美聯儲不再加息,或許市場就能夠逐漸消化累積的風險,也許一切還能表面上如常。反之,經濟很可能出現快速下行,美國民眾和企業購買力會出現嚴重下降。隨之而來的,是中國等國家的外貿訂單的下降,以及製造業對成本和供應鏈安全風險更加敏感,加快從中國向外轉移。在我們服務的客戶中,已經逐漸出現了這個趨勢,這可能在未來幾年是不可逆的。如果你是在中國做企業,我會勸你要麼走國際化路線,要麼專注政府國企生意,中間路線會越來越難,抵禦風險的能力一定要做足。
但是無論如何,也比2022年有希望,對不對?
瘋狂的三年終於要過去了,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找到自己應該走的路,行得正做得直,不被口號和小人所困擾。
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