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雙圈釋放強大磁場 2025-05-13 21:14 國民經略 作者:逍遙 李金陽 來源:國民經略 文章已獲授權 針對明年的重點任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發揮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的疊加效應,積極培育新的增長極”,同時強調“提升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 2025年1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即將迎來五週年。近年來,中國“第四極”正用亮眼的成績單,展示內陸腹地如何成為發展高地—— 成渝生物醫藥產業叢集總規模超6500億元,最新入選工信部2024年先進製造業叢集名單; 在擁有國家先進製造業叢集數量最多的前十城市中,成都是唯一的中西部城市; 2023年以來,成都和重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3752家,增幅達到22%; 2024年上半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GDP增速比全國、西部地區均高0.8個百分點。 與其他城市群不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發展是“雙子星”式的。成都向東、重慶向西,雙核引領是“雙城記”奏響和絃的關鍵。此前還召開了重慶成都雙核聯動聯建會議第三次會議(以下簡稱雙核會議),兩地進一步加強協同發展。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總體格局圖 站在新的起點上,這片區域將繼續向著“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定位不斷奮進,並以創新實力夯實“雙核”的輻射帶動能力,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持續釋放積澱已久的磁場。 01 “產業圈”:又一個先進製造業叢集 草坪、湖水、綠蔭,這並非普通公園,而是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也是王靜逐夢的起點。 三年前留學歸來,三十而立的王靜決定創業,一頭扎進了創新藥的研發中。 創新藥一直被視為“九死一生”的行業:投入10億美元,花費10年時間,而成功率只有1%。幸運的是,成都的生物醫藥產業基金和金融機構幫助她解決了初期的資金難題。 然而創業路上,攔路虎不止一個。原料藥供應環節,王靜一開始的選擇是從沿海的產地調貨,但這不僅增加了物流成本和時間,還面臨供應鏈不確定性。 隨著“雙圈”合作深入,她找到了更優解——地處川渝腹地的嶽池縣正在崛起為原料藥生產基地。近三年,嶽池縣原料藥產業產值年均增速15.08%。從原料藥企業個數、產品數量和產業集聚度來看,都在四川省內排名前列。 如今,嶽池打造的川渝合作生物醫藥城,已發展成為川渝具有影響力的原料藥生產基地。其中還規劃建設了“成都園”和“重慶園”,分別承接“兩核”地區的創新成果轉移轉化和生物醫藥產業的轉移。 “嶽池和成都採取了‘雙飛地’的模式,給企業的發展留足了空間。”在王靜的展望中,數百公里外的嶽池或被納入未來專案產業化時的備選地址。 當然,不只是嶽池生物醫藥產業有了起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醫藥產業都開始顯山露水。 11月18日,工業和資訊化部公示了2024年先進製造業叢集競賽勝出名單,成渝地區生物醫藥叢集成功入選。這是繼電子資訊產業之後,川渝聯手獲批又一個跨省域的國家先進製造業叢集。 這個產業叢集的特色是,發揮成都、重慶的極核帶動作用和區域內的協同效應,探索“核心承載地+協同發展地”“研發+轉化”“雙向飛地”等合作模式,形成“一帶兩核多點”叢集發展格局。 當“研發創新在成都、轉化生產在市州”成為現實,產業叢集的發展路徑正逐漸清晰。資料顯示,成渝地區聚集生物醫藥相關企業6700戶,上市企業達44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近60家,產業總規模已突破萬億元。 其中,生物醫藥規上工業營收2700億元,約佔全國的9.1%。整體形成了涵蓋生物藥、化學藥、中藥、醫療器械,貫通研發、生產、應用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 雙核聯動將進一步推動產業協作、最佳化提質,在共建世界級先進製造業叢集上聚力突破。這不僅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也是國家戰略實施的重要支撐。 02 “科創圈”:釋放科技成果轉化的能量 從成都市區驅車向南,在西部(成都)科學城核心區,一座四面環水的“科創生態島”承載著科技創新的未來。 10月28日,這裡誕生了成都首臺人形機器人“貢嘎一號”,實現了成都造機器人零的突破。研發團隊負責人張睿睿介紹,“貢嘎一號”是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具備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以產業化目標為導向的人形機器人整機產品,整機零部件60%來自成都本地產業鏈企業。 身為“貢嘎一號”的誕生地,科創生態島是成都科技成果轉化“一號工程”的核心承載。如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一樣,還有眾多聚焦科技創新的企業“潛伏”在“島”上,潛心於各類技術突破。 投運一年來,這個“島”很是熱鬧,已聚集近1000家註冊企業,併發布科技成果500餘項。 圖源 | 創業天府 之所以能夠蔚然成勢,與周邊密集的科創資源優勢有關—— “島”的四周,佈局了以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為代表的高能級科研機構資源,以國家實驗室為代表的科研戰略資源,以超算中心為代表的領先科研基礎設施資源。同時,還有26家國家級科研機構,35家國家級66家校院地協同創新平臺可以聯動。 大量的科技創新資源聚集,為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生態形成提供了深厚的生長土壤。這個“島”正在成為成都新質生產力的“首選地”,孕育孵化更多創新力量。 誠然,在成渝地區科技創新協同合作的背景下,科創生態島可以聯動的創新力量遠不止於此。 一直以來,推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發力、科創資源共用共享,是“雙圈”建設走深走實的關鍵一招。成渝科技協同發展為“科創圈”注入活力:從西部科學城建設到成渝綜合性科學中心佈局,再到11個國家大科學裝置和5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透過這幾年雙向發力,成渝“雙圈”已匯聚科技型企業近7萬家,高新技術企業2.1萬家,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2800億元。 雙核會議上進一步要求,更加註重科技賦能、協同轉化,在共建西部科學城上聚力突破。在成渝“雙圈”合作的背景下,科創生態島乃至西部(成都)科學城還將釋放出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的能量。 03 “文旅圈”:共建成渝國際消費目的地 一列高鐵飛馳在成渝之間上,舒適而平穩的車廂,讓樸俊熙難以相信列車正以350公里的時速在風馳電掣。 來自韓國的樸俊熙,第一次來到成渝地區旅遊。 從抵達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開始,這趟旅行便充滿了驚喜與意外。現代化的機場、多語言的歡迎標識、友好的服務人員、四通八達的地鐵網路,都讓他感覺到便捷與親切。 圖源 | 武侯釋出 原本擔心的支付問題根本沒有出現,他在入住的春熙路商圈發現,不僅周邊有40個商業銀行網點和6家提供外幣兌換的酒店,連日常消費取現都十分方便。 這些順暢的體驗,得益於成都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的成效。 2023年,成都首次實現消費總額突破萬億的里程碑,標誌著城市消費能力的顯著提升。進入2024年,成都繼續聚焦消費領域創新。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屆六次全體會議進一步提出,要健全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體制機制,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 成都在提升消費服務國際化、高階化方面,可以說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完善機場、公共交通工具、酒店商場、景區景點等場所的外語標識,最佳化外籍人士線上預訂、跨境支付、離境退稅、消費維權等便利化服務,涉外導遊培訓和“家在成都”工程的推進,更是讓國際遊客感受到賓至如歸的服務。 在成都度過了幾天愉快的旅程後,樸俊熙把剩餘時間留給了重慶。 早在做攻略時,他就注意到成渝之間已經有了多條鐵路和公路,密集的交通網把兩座城市連線得很絲滑。樸俊熙聽說,商業執行時速400公里的高速動車組列車有可能會運用到正在修建的成渝中線上,他很好奇未來這兩座城市會“近”成什麼樣子。 在成渝間穿梭,樸俊熙也感受到協同發展的力量。成渝兩地正加強商圈聯建、服務共享等方面協同開放,爭取144小時過境免籤“此進彼出”政策落地,共建成渝國際消費目的地。 不久前,#外國遊客已經開始二刷中國了#走紅網路平臺,樸俊熙也開始計劃下一次的成渝深度之旅。 當他下次踏上這片土地時,或許會發現成都的另一面: 這裡不僅有古色古香的歷史文化,還有充滿活力的現代化產業園區,孕育著創新的未來。 這裡不僅有美食美景和人間煙火,還有無數人的拼搏與奮鬥,塑造著這座城市的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