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做心理諮詢,結果我被罵哭了…

近期,看到了一些關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報告,結果有點出乎意料。
《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資料顯示:青少年抑鬱檢出率為24.6%,意味著每5個青少年中,就有一個孩子可能遭受抑鬱症的折磨。
而資料背後所反映的,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普遍性和嚴重性。
在東亞家庭中,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的確經常被忽視。
家長也常為一件事情苦惱: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了。
總是對我們愛搭不理;
越來越不喜歡跟我們說話了;
也不跟我們分享學校的事情了;
心裡有什麼事也不跟我們講了;
和我們越來越不親了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跟家長溝通,孩子們也有自己的答案。
一位青少年來訪者是這樣回答的:
如果跟家長傾訴煩惱,煩惱就會加倍。
如果跟家長分享快樂,快樂就會消失。
孩子糟糕的情緒像一座大山一樣,有些人選擇向外發洩,有些人卻將矛頭對準了自己。
刀割自己、咬自己、撞牆…
或者要摔打些什麼東西,才能發洩心中的憋悶。
家長接收不到孩子的求救訊號孩子心中的苦悶也得不到正確的表達。
孩子委屈,家長同樣很委屈。

作為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我們參考大量的諮訪案例,為大家總結了一些,孩子可能出現心理健康危機的跡象。
身為父母,可以把以下這些跡象當成線索,及時給予孩子關注,也許就能在問題還在苗頭的階段,拉孩子一把。
1、退縮行為
心理問題常見的跡象之一,就是一個人明顯地減少自己的正常活動。比如:
● 長時間待在自己的房間;
● 不再和朋友一起玩耍;
● 孩子不再參與他們以前喜歡的活動;
● 拒絕參加家庭聚會或與父母溝通。
2、情緒變化
孩子突然表現出與平時不同的悲傷、無助、低落的情緒。比如:
● 孩子會突然哭泣;
● 無緣無故變得沮喪或焦慮;
● 對以往感興趣的的事物突然失去興致。
3、行為孤僻
孩子突然拒絕與人交往,開始變得孤僻。比如
● 孩子經常一個人待著,活在自己的想象世界裡;
● 孩子不願意參加戶外活動或與外界交流。
4、情緒爆發或異常行為
孩子突然爆發強烈的憤怒情緒,或異常魯莽的行為。比如:
● 孩子會因為小事而大發雷霆;
● 會有衝動行為,如毫無預警地離家出走;
● 在學校中與同學發生衝突。
每天面對無數抑鬱症患者的梁月竹醫生說——
家長看不到孩子心中的痛苦,
他們常對孩子說:
“你現在吃喝不愁,比我小時候強多了,有什麼可難受的,這不是什麼大事。”
幾句話就能讓孩子啞口無言。
而殊不知,那些有潛在抑鬱風險,或者正處於抑鬱困境中的孩子,都是極度渴望被看見的。
家長的漠視,或會讓孩子慢慢靠近懸崖的邊緣… 
找不到能拉住他的手,就容易絕望地掉下深淵。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面臨著類似的困境,請多把目光留在他們身上。亦或者,可以和孩子一同尋求專業的心理諮詢幫助,陪伴你們更快地走出這片陰霾。
為了給更多有潛在心理危機的孩子,提供及時專業的服務,武志紅心理工作室,專門為3-18歲孩子,組建了少兒心理諮詢團隊,推出《少兒心理諮詢》服務。
站在專業的角度,
慢慢挖掘出孩子的潛在問題和原因,
重新啟用孩子的內在成長動力,
給孩子更有力量的愛。
點選小程式,
為孩子挑選適合的心理諮詢師。
👇👇👇
在穩定的諮詢環境中,孩子可以充分認識自我,敢於探索並解決成長中的:情緒困擾、行為困擾、學業壓力重新找回童年的美好和快樂。
為孩子提供少兒心理諮詢的均為資深心理諮詢師,均接受超過5年的專業系統訓練,平均個案累計超1000小時,累計服務上萬使用者。
在諮詢室內,諮詢師會和孩子建立一段新的關係,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和重視,讓孩子感受到安心自由。
面對不同成長階段的孩子,我們有不同的諮詢方案。用孩子能聽懂的方法,更能有效走出當下的困境。
  • 7歲以下:嬰幼兒/兒童
諮詢師透過「沙盤」、「繪畫」等遊戲治療方式,從心理學的專業視角,幫助孩子釋放不良情緒,整合內在,從而改善孩子的情緒,糾正孩子的問題行為。
  • 7-12歲:學齡期少兒
諮詢師將用談話治療等專業方法,幫助孩子面對複雜的學業/人際困擾,發展積極的應對方式,在此過程中喚醒孩子的內在活力。
  • 12-18歲:青春期少年
諮詢師將深入評估孩子的早年成長經歷,幫助孩子在家庭中與父母建立信任,敞開心扉,化對抗為合作,喚醒彼此內心柔軟又有溫度的愛。
不否認、不逃避、不指責,
理解和支援才是面對內心困擾的良藥。
如果你和孩子需要專業的諮詢幫助,
我們就在這裡等你。
點選小程式

為孩子挑選適合的心理諮詢師

👇👇👇
– 廣告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