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來自彭博終端,終端使用者可執行NSN SV3ANBDWLU68 <GO>閱讀原文。非終端使用者可點選文末“閱讀原文”預約演示。
彭博行業研究(BI)調查
根據BI的一項調查,在中美貿易關係緊張的情況下,中國生物技術創新料將繼續推動歐美製藥公司獲取中國藥物研發資源。相關交易可能面臨更嚴格的審查,但交易量和首付款或仍將增加2%-5%。阿斯利康、艾伯維、BioNTech、禮來和默克一直是中國市場最活躍的外資藥企。
掃描下方二維碼,申請閱讀完整調查報告。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
閱讀完整報告

精彩內容節選
我們對中國生物技術和製藥公司高管的調查顯示,中資企業與全球藥品/生物技術公司之間的授權交易呈積極趨勢。BI的分析顯示,與2024年相比,預計交易量增長中位數為5%,首付款增長中位數為2.5%,2024年共達成43項交易,平均首付款為9,250萬美元,平均總價值達14億美元。
授權交易是指大型製藥或生物技術公司從處於研發階段的較小生物技術公司獲得智慧財產權授權,這是生物技術公司的生命線,也有助於製藥公司補充研發管線。一家制藥公司可能有多達50%的藥品源於此類交易。
交易數量和交易額的百分比變化

資料來源:彭博行業研究
BI的調查結果顯示,抗體藥物偶聯物(ADC)仍然是全球製藥和生物技術引進方最青睞的藥物開發技術平臺,36%的受訪者將其作為首選。基因治療領域的吸引力位居第二(16%),其次是雙特異性抗體和T細胞銜接器(15%)。
細胞療法(包括CAR-T和CAR-NK)的吸引力水平最低(1%);這一結果和整體調查結果可能受到中國企業在各治療領域的數量分佈不均的影響。
中國生物技術調查:技術

資料來源:彭博行業研究
您可在完整報告中繼續瞭解:
-
哪些領域是全球製藥引進方持續關注的主要目標?
-
中國哪些藥物持續引發熱議?
-
中國生物技術企業在國際合作方面的傾向性?


掃碼下載完整報告
《BI調查:關稅背景下的中國生物技術授權交易活動》
彭博Bloomberg享有對本文的獨家版權,未經許可,請勿直接轉載或用於其他商業用途,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