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來自彭博終端,終端使用者可執行NSN SMG6NIDWLU68 <GO>閱讀原文。非終端使用者可點選文末“閱讀原文”預約演示。
全球市場版圖日新月異,彭博行業研究(Bloomberg Intelligence)為您的企業戰略助力。在製藥與生物技術領域,無論是全球行業資訊與熱點,還是製藥管線里程碑及催化劑事件、財務預測…… BI涵蓋廣泛且深度的關鍵資訊,旨在為您的決策提供可靠且具有競爭力的洞見支撐。
本期主題:羅氏自2019年以來位居藥品許可交易榜首 中國藥企佔比升至9%
最活躍的交易方:羅氏、百時美施貴寶
根據彭博行業研究的專有資料庫,自2019年以來,羅氏是藥品許可交易領域最活躍的大型製藥企業。在其重磅藥物Avastin、Herceptin和Rituxan專利到期後,羅氏透過82項許可協議(不含臨床合作)充實了產品管線。百時美施貴寶以71項許可交易緊隨其後,旨在抵消其多發性骨髓瘤治療藥物Revlimid和心血管藥物Eliquis失去獨佔權的影響(這兩種藥物佔2023年銷售的40%)。阿斯利康同樣達成71項交易,強生以67項交易位居第四。
拜耳(31項)的交易活動最少,其次是葛蘭素史克(40項)及諾和諾德(40項)。如果不包括涉及聯合用藥的交易,默沙東也是交易最少的公司之一(36項)。
許可交易量(按公司劃分)

資料來源:彭博行業研究
腫瘤領域交易仍最具吸引力
儘管在癌症新藥研發方面,透過免疫T細胞重定向來殺死腫瘤細胞的自身免疫療法引發了極大關注,但過去五年腫瘤專案的實際許可交易量一直維持在總交易量的25%-30%左右。緊隨其後的是傳染病,該領域受益於2020年和2021年的一波密集交易活動,可能是由對新冠疫苗和相關療法的關注所推動。神經系統相關交易排名第三。免疫學和炎症領域(包括自體免疫疾病)未出現明顯增長。
許可交易是一種由來已久的商業模式。透過這種模式,一家公司可以獲取另一家公司的新平臺或有前景的藥物,作為交換則需要支付預付款、未來的里程碑付款(這些付款總額被稱為交易的“生物美元”價值)以及最終收入的特許權使用費。
按療法領域劃分的許可交易量(不含合作專案)

資料來源:彭博行業研究
涉及中國資產的交易量不斷上升
過去幾年最引人注目的其中一個發展是中國公司作為許可方的交易量穩步上升,從2013年的八項交易增至2023年的44項(不包括臨床合作)。儘管許多交易涉及的是PD-1抗體等跟隨型藥物,但這仍然證明了過去20年中國在科技領域的快速發展。未來可能影響這一趨勢的是美國擬議的《生物安全法案》,或導致與中國公司開展業務變得非常困難,不過其主要針對工具和服務提供商。
癌症領域的許可交易最為普遍(2023年佔67%),涉及傳染病的交易在疫情後曾短暫增加。
涉及中國的許可交易量

資料來源:彭博行業研究
信達生物的交易量領跑中國市場 科倫創最大交易紀錄
信達生物的交易量在中國製藥公司中居首–自2013年以來達成14項,其中12項涉及癌症資產。該公司預付款金額最高的協議是2020年與禮來就PD-1抗體藥物(信迪利單抗注射液)擴大合作,金額達2億美元。百濟神州以12項交易位居第二,2021年與諾華就PD-1抑制劑(替雷利珠單抗)達成交易,獲得6.5億美元的預付款,這是中國自主研發藥物獲得的最高預付款,儘管該藥物在2023年第三季度被放棄。
就總潛在價值而言,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交易是默克與科倫藥業簽署的93億美元協議。該協議涉及七種抗癌的抗體藥物偶聯物,不過預付款相對較低,僅為1.75億美元。禮來是在華最活躍的非亞太區公司,共達成八項交易。
中國生物技術公司許可交易量

資料來源:彭博行業研究
第一三共與默克的交易規模創紀錄 但日本仍落後於中國
中國在全球藥品許可交易中的佔比從2013年的僅1%升至2023年的約9%,而日本的佔比則保持穩定(2023年為4%,2013年為3%)。第一三共簽署的兩項協議(先後與阿斯利康和默克達成)是有史以來最大的交易。2019年與阿斯利康的交易包括13.5億美元的預付款,以及55.5億美元的潛在現金支付。2023年與默克的交易規模輕鬆超越了上述交易和所有其他交易–預付款40億美元,未來潛在付款高達180億美元。這兩項交易均涉及抗體藥物偶聯物。
PeptiDream自2013年以來以37項協議成為最活躍的交易方,主要專注於發現和技術平臺。武田製藥在2019-2024年(年初至今)以17項交易領先,其中包括向諾華出售Xiidra藥物的交易。該交易獲得35億美元預付款,創下這一時期預付款的最高紀錄。
日本生物技術/製藥領域交易量

資料來源:彭博行業研究
彭博行業研究(Bloomberg Intelligence)能夠為企業客戶提供與市場緊密相關的資訊與資料、分析與洞見,為您的企業策略提供可靠支撐,助您的團隊保持領先地位。如需瞭解更多,歡迎點選“閱讀原文”預約演示。
訂閱生物製藥研究週報
想要即時獲取BI關於生物製藥行業的最新研究成果?請掃描文末二維碼>關注彭博專業服務號>根據提示註冊成會員。我們將持續為您傳送精彩內容!

免責宣告:本報告最初以英文釋出,該翻譯版本為彭博本地化團隊和翻譯服務公司的產品。如中、英文版本有任何出入或歧義,概以英文原版為準。
彭博Bloomberg享有對本文的獨家版權,未經許可,請勿直接轉載或用於其他商業用途,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