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H ID:北風狂野

手裡一共存了近五百張照片,整理剃除都是一件麻煩事。我也想大刀闊斧的刪,刪到七八十張就夠了,誰會有耐心一張張看完呢?但真正決定走出去看看之前,我也曾無數次在站裡看別人的貼子,想盡量看看那些我無法親臨觀察的細節。如果有人也像之前的我一樣還沒有去過浙博也想多看看,那麼這貼就有它的意義。最終我決定把我的這些圖片分為兩部份,將以我主觀的視角向你們展示那些我感興趣的文物其及細節……這一貼主要是之江館一層的“浙江一萬年”展廳展出的藏品。
—————————



出發之前我得吐槽下之江館的地鐵站,我覺得但凡坐地鐵來過之江館的都能懂。這走得特太特喵的長了,拐過一個彎前面一長道,拐過一個彎又是一長道。我覺得裡面放幾個共享單車好了。

來時匆忙,正趕上那幾天全國妖風作亂,沒正經地給之江館打個卡就進去了。

之江館很大,裡面也有餐飲休息的地方,建議這一天就不要安排其它景點了,在這裡好好逛。




好像哪個博物館都會有一些“小淘氣”。

原始社會的骨器



別說,這野豬畫得還挺像的。

水鳥形器。不過我提一個動畫片人物,上點歲數的都能知道,有點像南妮的鼻子


雙鳥紋象牙蝶形器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

蠶紋象牙瑞飾這個像不像德國兵的頭盔?



走過原始階段就開始出現各種各樣的玉琮,有長的短的、方的扁的。


這個號稱玉琮王,應該算浙博的鎮館之寶

開始上長焦,細看紋理。



這個圖案就是玉琮王上刻著的圖騰,咱甭管它真實的文化內涵,就聽哥們給你白話,你看象不象——這是酋長(就暫定為酋長)對酋長夫人的描述:一個女人,她有著長長的頭髮和猙獰的面孔,一雙健碩臂膀胸前還長著一對大……椰子。下身“生命源泉”處被生動地刻畫成一個虎口,正所謂“三十如狼四十如虎”。看來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了“母老虎”,酋長一看到她就腎顫。








玉紡垂

這把手打磨的可以了。

玉璧,“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多經典的一句話,你有的卻無法駕馭便都是原罪。璧如此佳人亦如此。兜裡沒兩糟子又沒一副身板,那麼身邊的佳人早晚不等——大郎:“你罵誰?”



看到這玩意我就想到啤酒,這個杯口的造型已經非常好了,傾倒液體不會……文明的詞我不會說,用老家的俗話說就是不會“尿腚!”有懂的嗎?

這裡展示玉琮王怎麼從一塊頑石變成了大國禮器。


青銅鳩杖杖鐓不看介紹我還以為是個燭臺,不過從此能看出來王權的厲害,就算刻畫個小人也是跪姿。

這是個什麼玩意?忘拍介紹了。只能像啥當啥吧,大爺好口徑。




又是一柄越王劍,不過最有名的那把應該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館。下次旅行我就要去武漢,單為曾侯乙尊盤而行,但願那時候那把越王劍不要出差啊。

又


看細節。據說上面纏著的“繩子”都是當年儲存下來的,看來前面的墊木是爛沒了。一體成型鑄造的劍身劍柄,上面會纏繞著綿、皮、木等讓手感更舒服的物品。但這些生物製品也是最不耐儲存的,如果都爛沒了就需要去猜。





在紹興博物館看到的春秋時期的“伎樂銅屋”正品收藏在浙博之江館上次在紹博的貼裡很多朋友說沒啥真東西,那麼這個總應該是真的了吧。長焦上細節,品鑑——





這個櫥窗裡所展示的都是“狠貨”。之於歷史價值我並不瞭解,但對我而言個個好看,一個賽一個的“狠”


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座啥用沒介紹,但上面有個煙囪一樣的東東,與內部是相連的,從設計上是有內部流體向外流通的,八成是個薰香用的。


連四角俯姿的小人的身上都滿是細節。器物本身紋絡貌似有鑲嵌用圖,若是嵌玉應該能儲存下來,但從圖片上看一點也沒有。對這樣青銅器很感興趣,但沒查到相關資料,如果有知識的請指點一下。




青銅提樑盉這批文物多是出土於紹興坡塘獅子山的春秋戰國時期器物可惜好東西沒能留在紹博。這件青銅器上大量採用了三角型的紋絡設計,想來在當時也是一種創新。文明不是從一開始就四眼齊的,是透過一次次大大小小的創新才豐富了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文明。尊重傳統、尊重文明的同時也要遵從自已的內心:老子想怎麼搞就怎麼搞,搞完了再說。或許你這點浪花就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誰知道當年設計這個青銅器的小火雞捱過師父多少火勺?


潑一襖樂一昂

青銅尊

好像一坨鋼筋

青銅甗盉這特喵不是藥壺就是火鍋




風雲紋

龜紋青銅孟

這些綠色的是氧化了的銅鏽,那當年是個什麼色?




五彩斑斕

青銅編鐘




厚厚的銅鏽



莊重大氣的紋絡





玉龍

這個時期的玉石與後來種啊水的好像都沒啥關係。






青銅鳩杖杖首與前面的青銅鳩杖杖鐓應該是一對拿著它的不是權貴也是個大法師武的。



金餅,居然也起綠鏽

場館現建起的窯爐模型


波浪紋











唐開元八年銘銅鐘




這個導引做得還是很貼心的,讓時間緊湊的朋友能最快速度挑著鎮館之寶來看。敬請期待《長焦看文物——浙博之江館(下)》內含“富春山居圖”、“萬工橋”、“綵鳳鳴岐”“阿育王寶塔”等浙博鎮館之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