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普通的週末,你滿懷期待地走進博物館,幻想著與那些千年文物“面對面”的瞬間。
隊伍緩緩移動,你迫不及待地走向那件心心念唸的青銅器,卻在展牌上看到一行小字:“複製品”。
瞬間,一盆冷水澆在心頭。
你站在原地,目光在展櫃和展牌之間來回遊移。忍不住想問:博物館裡,究竟還有多少個這樣的“替身”?
10%的複製品,
100%的歷史拼圖
其實,博物館中擺放複製品並非個例,而是一種普遍現象。
按照分類,我國主要有自然、藝術、科技、歷史等類別的博物館[1]。這些博物館中都或多或少地擺放著複製品。國家自然博物館中擺放著古生物標本等復原模型[2];中國科學技術館中展出了早期機械裝置和交通工具複製品[3];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則陳列著指南針、人頭骨蓋等等複製品[4]。
我國曆史文物系列的博物館佔據絕大多數,在改革開放前幾乎是一統天下[5]。 像是河南博物院、湖南博物院、陝西曆史博物館等國家一級、省級博物館都是如此。但歷史文物並不是“長生不老”的,能夠完整保留下來的歷史文物只有一部分。為了展覽的歷史完整性,博物館都會陳列一定數量的複製品。


手跡類文物材質特殊、容易老化,複製是保護手跡文物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在博物館複製品中展覽中佔比很大[6] / 圖蟲創意
但博物館中複製品的數量並非沒有限制。北京市文物局和天津市文化和旅遊局均明確規定,文物展覽中原則上覆製品、仿製品的比例不能超過展品的10%,並且複製品和仿製品應當明顯地標註出來[7][8]。國家文物局釋出的通知中也提到,“展品應以原件為主” “複製、拓印應堅持少而精的原則,嚴格控制複製品、拓片數量”[9]。
不難想到,博物館陳列複製品的最直接原因是原件丟失,比如,圓明園中的十二獸首,在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後開始流失海外。2023年9月5日至11月30日,圓明園全套十二生肖獸首複製品在港展出,這種情況下襬放複製品情有可原 [10]。
但是,為什麼有些原件好好地存放著,我們在博物館內看到的卻還是複製品呢?
真品“請假”,
複製品“上班”
歷史文物博物館在我國博物館中佔據相當大的比例,它們主要按照歷史陳列和文物陳列進行展覽[6]。這種情況下,連貫地展示出各個朝代相應的資訊顯得非常重要。
但是,珍貴的文物藏品只有那麼一件或幾件,一般情況下不會離開原館展出[11]。為了陳列的完整性和主題的豐富性,各家博物館就會使用複製的文物[12]。 例如,在即將舉辦的日本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展覽中,就將使用三星堆複製品[13]。
複製品的使用並不僅僅是為了填補展覽的空缺,它們和你一樣,也要“出差或者晉升”:市縣的往省裡調,省裡的往國家調。
出土於河南安陽的後母戊鼎,它的“真身”已經去了中國國家博物館當“鎮館之寶”,但安陽的觀眾們依然能在安陽殷墟宮殿宗廟遺址看到它的“孿生兄弟”——一件原模原樣的複製品[14] 。這可不是“順手牽羊”,而是博物館之間的一種默契合作,甚至還會用實物、技術或者資金來“補償”原館[9]。


“後母戊”青銅方鼎(曾稱“司母戊鼎”),重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圖為位於安陽殷墟宮殿宗廟遺址的後母戊鼎複製品 / 圖蟲創意
複製品的出現還與文物的保養需求密切相關。當重要文物需要保養的時候,原始展館可能會用複製品來“補缺”。
比如甘肅省絲綢之路博物館展廳中的銅奔馬屬於文物孤品和絕品。作為一個身體嬌貴的“獨苗”,展櫃中的灰塵潮溼等環境變化都影響到它。因此只有在每年的5月1日至10月15日,它才會在“甘肅絲綢之路文明”展廳展出,其餘半年多的時間都躲在庫房裡面“休養生息” [15] 。為了彌補參觀者的遺憾,甘肅省博物館在修復維護期間會使用它的“替身”——一件1:1複製的銅奔馬,繼續在展廳裡“奔跑” [16]。


1983年,國家旅遊局將銅奔馬形象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圖為甘肅省博物館銅奔馬真跡 / 圖蟲創意
也有些情況下,出去巡展或用於館際交流、科學研究的文物反而是複製品。真品借調運輸風險大,尤其是那些脆弱的紙質書畫和陶瓷器,稍有不慎就可能“香消玉殞”。
紙本、絹本等紙質類藏品的質地大多是植物纖維,溫度、溼度、陽光等都會對它產生影響,因而十分容易褪色發黃、蟲蛀黴變[11] 。一旦發生損壞,可能無法挽回。所以很多壁畫大展和書畫大展,都會有更高比例的複製品出展。例如,2017年故宮博物院主辦的“千里江山——歷代青旅山水畫特展”展出了的《千里江山圖》,從新中國成立至今,僅公開展出過3次,可見其珍貴程度[17]。


古籍修復中涉及多個步驟,包括 “挑選修復材料—書頁清潔工作—揭和搓—補—壓平—還原—錘平—訂線”等[18]。圖為古籍愛好者正在修復一頁古書 / 圖蟲創意
同樣,陶瓷類文物也面臨著類似的保護難題。溫度不穩定、灰塵過多、紫外線過強,都會導致陶器表面顏色變化或釉層脫落。因此,在布展的時候也常常會選擇用複製品代替原件[11]。
更有趣的是,複製品的存在並不總是為了“替代”,有時它們也能為觀眾提供獨特的體驗,做到真品做不到的事。在2016年首都博物館“王后、母親、女將——紀念殷墟婦好墓考古發掘四十週年特展”中,專門設定了一個“十”字形的展臺,放置了1:1的複製品[19]。觀眾們不僅能看,還能親手觸控商代青銅器的複製品,親手感受那段歷史的溫度。
把不同藏家的展品集中到一起是非常耗時的,借調原件的費用也很高[20],並且現在大多數國有博物館都是財政撥款[21],因此在一些特展中我們也會看到複製品或者高仿品。
既然複製品會出現在這麼多展覽中,那麼,它們與真品之間的還原度究竟如何呢?
“複製+貼上”版的還原
事實上,實現文物複製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它不僅要完美復刻出完全相同的“五官”,還要雕刻出歷經風霜的“氣質”。
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複製技術,但那個時候技術還比較粗糙,多是魚目混珠。宋代以後,文物複製就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像大家熟知的晉代顧愷之的《洛神賦》和唐代張萱的《虢國夫人遊春圖》早已失傳,我們現在看到的都是宋代臨摹的複製品[12] 。在清代時期,銅器複製工藝也達到了很高的水準。雖然是複製品,但是由於時代的久遠、工藝精細,它們本身就已經具備了歷史文物的價值。
現在的文物複製,在規則上可比古代嚴格多了。在2011年頒佈的《文物複製拓印管理辦法》中,國家文物局對文物複製進行了規定: “文物複製是指依照文物的體量、形制、質地、紋飾、文字、圖案等歷史資訊,基本採用原技藝方法和工作流程,製作與原文物相同製品的活動。”[22]
簡單來說,文物複製就是用相同的比例、原料和工藝製作出的複製品,最大程度地完全“複製”原始文物,保持文物的本質形態和工藝特徵。它不僅要外形逼真,還要體現出原物的社會和時代特徵。
例如湖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禪衣重量只有49克。而第一件複製出來的重量超過80克。後來發現,當前的蠶蛹較古代體型更大,吐出來的蠶絲更重、粗。於是,文物複製人員按照古代方法養蠶,吐絲後再次進行復制。花了整整13年,才終於複製出一件“原汁原味”的素紗禪衣[23]。


素紗禪衣是由單經單緯絲交織而成的一種方孔平紋織物,透空率為75%左右,每平方米紗料僅重15.4克。圖為湖南省博物館長沙馬王堆墓直裾素紗禪衣複製品 / 圖蟲創意
由於複製品的逼真程度能夠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所以,它們也需要有一張自己的“身份證”。複製文物後的複製品必須有明確的標識和數量編號,以此來和真品作出區分[22]。
值得一提的是,文物仿製則不同於文物複製。文物少量的複製用於館際交換、教育展覽、學術研究,必須嚴格遵循國家文物局的規定執行。大量的仿製則可以用於商業的經營和紀念品,利用現代工藝批次生產的縮小版文創產品,能夠讓我們把喜歡的藝術品帶回家[12] 。
展櫃的複製文物、生動有趣的文創產品或許無法完全替代真品帶來的震撼和感動,但它們卻以另一種方式,將歷史的碎片拼湊成了一幅完整的畫卷。當你下次站在展櫃的“複製品”前,不妨放棄糾結真與假,試著靜靜地感受一下。

網易文創浪潮工作室招聘

[1]宋向光.(2019).博物館型別研究的意義與啟迪.中國博物館,(02),29-33.
[2]國家自然博物館.(2025). 恐龍公園.
[3]人民網.(2014).仿古展品重現千年前科技.
[4]國家博物館.(2025).水浮法指南針復原模型.
[5]中國國家博物館.(2012).回顧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展覽事業——陳瑞德先生訪談 .
[6]中國國家博物館.(2024).《匠心守真——手跡類文物臨摹複製技藝研究》 .
[7]北京文物局.(2015).北京市博物館展覽備案管理規定.
[8]天津市文化和旅遊局.(2024).關於印發《天津市博物館展覽備案管理規定》的通知.
[9]文化和旅遊局.(2006).博物館辦理辦法.
[10]人民網.(2023).圓明園全套十二生肖獸首複製品在港展出.
[11]柴麗. (2023). 博物館裡的文物複製——以“魯迅的道路——魯迅生平陳列展”為例. 東南文化, (S1), 138-143.
[12]成仲旭,吳海濤.(1993).博物館的文物複製.中國博物館,(02),59-62.
[13]四川線上.(2025).三星堆文物複製品將亮相大阪世博會中國館.
[14]光明網.(2022). 來殷墟,揭秘百年考古傳奇.
[15]甘肅省文化博覽局.(2021).“馬踏飛燕”展出時間固定在每年5月至10月.
[16]中國新聞網.(2022).國寶級文物銅奔馬為何大半年“閉關修養”?
[17]中國新聞網.(2017).北京故宮將開七大展覽 《千里江山圖》僅公展過3次.
[18]宋玥. (2017). 淺談古籍修復原則 (碩士 學位論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19]呼嘯.(2022).可觸控式展陳方式在歷史文物類展覽中的應用探索.文物天地,(S2),14-19.
[20]光明日報.(2019).博物館展出複製品,尺度在哪裡.
[21]楊玥.(2021).試析中國博物館宏觀管理體制發展歷程、特點及趨勢.科技導報,39(12),109-115.
[22]文物局.(2011).《文物複製拓印管理辦法》.
[23]湖南博物院.(2025),直裾素紗襌衣.


推薦閱讀



網易文創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微信編輯 | 小 禾
❖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長期招聘作者,稿費千字300到800
公眾號後臺回覆“招聘”即可檢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