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飛&劉擎:昨日的世界更美好?

本文節選自嚴飛&劉擎新書《世界作為參考答案》

寫在前面:
3 月 19 日中午12點,一諾將嚴飛和劉擎兩位教授在影片號@李一諾Y.L 直播間為大家分享:跳出思維的罐頭,看清人生的走向。歡迎預約觀看~

嚴飛:我覺得很重要的,就是我們既不應該活在理所當然的慣性思維中,覺得未來 一定都是增速前進的,也不應該過度地去粉飾那個昨日的世界。因為我們常常對歷史會有濾鏡,覺得過去都很美好,但是再繁華的年代,也有人被時代列車拋在後面。
我最近追了電視劇《繁花》,1990年代寶總的上海和黃河路是那樣的繁花似錦、激動人心,似乎人人都可以像寶總一樣去賺錢,像汪小姐一樣在市場經濟裡闖蕩出一番新天地。可是,1990年代的東北那可是“漫長的季節”,重工業凋敝之下,大量的職工下崗找尋不到出路,甚至在上海也有大量的紡織工人下崗。
劉擎:《繁花》熱播,我還沒來得及看,就聽聽大家的議論。有一種說法很流行,就是說“50 後”和“60後”那一代人,趕上了1990年代“繁花”盛開的好時代,那時候在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的大潮中,只要努力都會成功,運氣好的還會暴富。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這一代人也在改革開放之前度過了自己的青少年時期,當時並不知道1978年會開啟一個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對於這一代人來說,不僅有電視劇《繁花》中的那個“昨日的世界”,那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還有“前天的世界”(小說《繁花》中有但未被電視劇納入的時期)。那在“前天的世界”裡他們在做什麼呢?
我突然想“50後”那 一代人,比如說陳嘉映老師,他正好比我大10歲。他們在20歲出頭的時候,形成了一個閱讀和交流的小群體,根本沒有指望能上大學。他們當時的精神力量來自哪裡呢?我自己在上初中的時候,只知道我的命運是中學畢業之後到某個地方去插隊,最大的心願是插隊能到一個氣候相對好些的地方,完全沒有想到有一天能透過高考上大學。
在1970年代“前天的世界”裡,我們根本沒有指望過1990年代“昨日的世界”裡那種運氣,但重要的選擇在於如何做才不是虛度年華。我覺得,就是要去做所有年代都值得做的事情。我在後面可能會展開談談這個想法。
嚴飛: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是以後見之明去回望歷史,把今天所遭遇到的種種痛苦、焦慮、 挫敗、沮喪的心情投射到昨日,覺得在昨日的世界裡面也許這一切的沮喪都可以消失殆盡。這是一種選擇性遺忘,只刻意地去記住那些昨日的美好。
劉擎:那麼,回到開始提出的問題:這次重讀茨威格《昨日的世界》對我最大的啟發是什麼呢?我想說,人道主義、和平主義和世界主義,以及人對自由的嚮往,這些不僅是值得 追求的價值,而且是在每個年代裡都值得爭取的目標。茨威格相信,無論在什麼年代,文化上的探索、人類和平與人道主義都是值得奮鬥的目標。“二戰”爆發前夕他在英國,從倫敦搬到偏遠的小地方去,專注於寫作兩卷本的巴爾扎克傳記(《巴爾扎克傳》)。他認為,這就是我本來應該做的事情,哪怕現在英國宣戰了,我還是應該做這件事情。
當下的境況有這麼多變數,如此不確定,原有的預期可能會落空。前幾年考上大學的年輕人,有些能進“985”或“211”這類學校,本來指望會有一個好的工作,這是合理的期待。但當這個前景不那麼明朗的時候,好像生活突然失去了方向,失去了意義感。但是讓我們想一想,如果本來就沒有這樣一個可期待的前景,你又應該做什麼?當然,順境轉為逆境相較於逆境變成順境會有相當不同的體驗。可是,想想“50後”與“60後” 那一代人,在歷史條件的約束下,在整個群體沒有多少選擇的境遇中,仍然有不少人沒有虛度年華,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後來我發現,即便處在困境甚至絕境之中,即便在前景不明、方向未定的時候,最能賦予你強健生命力的方式,就是選擇去做那些在所有年代、在所有歷史條件下都值得做的事情。比如鍛鍊身體;比如閱讀、寫作和思考,關心公共事務,提高自己的分析判斷能力;比如像匠人一樣耐心磨鍊一種技藝,日臻完善;比如去外地旅行,看大千世界;比如認真與人交往,尋求知己,體會深情厚誼……所有這些活動,不只讓自己能夠更好地應對困境與劇變,而且這些活動和體驗本身就是好的,實現了生命的內在價值。這也正是茨威格終其一生所做的事情。
那麼,現在的年輕人應該如何應對前景不明的未來?我相信,就是去做在所有年代都值 得做的事情。正像你最近策劃的那個節目,在回顧2023年、展望2024年的時候,你問了很多人,好多人的回答實際上暗含著這個觀點,即便沒有明確說出。我剛才提到陳嘉映老師那一代,還有北島創辦《今天》的年代,他們何曾想到他們的閱讀和寫作將來會成為一個正經的事業。
所以,大家就去做自己喜歡與值得做的事情就好。如果你有某種技藝,比如喜歡做傢俱,它本身就是好的;如果喜歡閱讀,它本身就是好的;如果喜歡唱歌、跳舞,你有才藝,願意做短影片,這本身就是好的。說不定哪一天這些活動會給你帶來實際的回報,但是即便沒有實際的回報,這本身就有價值,不僅讓你快樂,而且會讓你獲得對自己的肯認,賦予生命的意義感和價值感。
當然,價值感最好是說我把這個事情做了,同時帶給我一筆收入。錢很重要,但金錢不是一個非常可靠的意義來源。讓你和周圍的小夥伴們一起去做自己認為值得做的事情,哪怕一起打遊戲,也能夠體驗到自身的活力、智性和熱情,這些就是好的事情。
我再概括一下重讀茨威格的感受,就是在任何處境下,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唯一能夠拯救我們意義匱乏的方式就是,做那些在所有境遇中、在所有時代都值得做的事情,你堅持做下去,未必能夠給你實惠的金錢或物質的回報,但它能在精神意義上鼓舞你,成為一個更豐沛的生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