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面提個醒,想去哈佛、牛津讀碩讀博?關注上面公眾號“國外碩博招生”,每天獲取獎學金多、愛招中國學生的國外名校招錄資訊,千萬別錯過!



為了促進我國生命科學、醫學、藥學及相關領域的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促使生物技術產業的領軍人物不斷湧現,經國家科技部批准設立“談家楨生命科學獎”。2021年度第十四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按照《談家楨生命科學獎章程》和《談家楨生命科學獎評選辦法》開展工作,共收到79份申請材料,經談家楨生命科學獎管理辦公室的資格審查,共有79位申請人推薦材料符合“談家楨生命科學獎”申報條件。其中成就獎申請者共12人;國際合作獎申請者1人;臨床醫學獎申請者共19人;產業化獎申請者共7人;創新獎申請者共40人。透過專家函評,評審專家委員會會議評審,評選出2位“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候選人、1位“談家楨生命科學國際合作獎”候選人、2位“談家楨臨床醫學獎”候選人、1位“談家楨生命科學產業化獎”候選人和10位“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候選人。現對候選名單予以公示,接受社會監督,公示期為十天(2021年8月17日至8月26日)。如對候選人有異議,請於公示期內向談家楨生命科學獎管理辦公室提出書面意見,並寫明真實姓名、工作單位、聯絡方式和聯絡地址。
談家楨生命科學獎管理辦公室
聯絡人:趙婷 陳旭
電話:021-50803610
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碧波路500號305室 201203

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候選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
宋爾衛,男,1970年4月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院長、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院長、中山大學乳腺外科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宋爾衛院士多年來堅持臨床一線工作,是國內最早開展乳腺癌根治性保乳手術的外科醫生之一。經其保乳治療的乳腺癌患者十年腫瘤特異生存率為91%,達歐美頂尖乳腺腫瘤中心水平。在此基礎上,他結合臨床進行應用基礎和轉化研究,並提出了腫瘤生態學說。
徐安龍,男,1963年6月出生,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徐安龍教授以文昌魚為核心,系統研究免疫系統的演化:一是揭示了脊椎動物免疫系統起源的規律,發現一個“天然免疫大爆發”,特別是揭示了適應性免疫免疫球蛋白重排機制的起源與結構功能的演化;二是揭示APA參與免疫調控,以此發現新的抗病毒免疫和參與免疫調控的新機制。
談家楨生命科學國際合作獎候選名單
Robert G. Roeder,男,1942年6月出生,洛克菲勒大學講座教授。羅伯特-羅德教授是真核RNA聚合酶I,II,III和一系列轉錄調控因子的發現者,他在真核生物轉錄與調控方面的開創性工作,奠定了真核生物基因表達的生化與分子基礎。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就與我國生命科學界建立了多方合作,積極到我國開展訪問、學術報告和課堂授課等交流活動,他還在我國多個科研院校擔任科學顧問或評估專家,是清華大學國際學術顧問/評估委員,北京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國際顧問、上海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際諮詢委員、上海生化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科學顧問等,為我國的科技發展建言獻策,獻智出力。
談家楨臨床醫學獎候選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建安,男,1961年11月出生,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黨委書記、心臟中心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建安教授根據國人心臟瓣膜病變的特點,取得了從理論、器械、經導管介入方案的系列原始創新,解決了若干重點卡脖子問題,降低了瓣膜病患者死亡率;在低氧預處理幹細胞促進心功能重建的理論和方案上取得了重要突破。
房靜遠,男,1961年12月出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副院長兼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房靜遠教授長期從事與臨床直接相關的胃腸癌及其癌前疾病的發生機制、診治與預防研究,取得了突出成果。建立了胃腸癌及其癌前疾病的預警、轉歸預測的重要方法並闡述了臨床意義;率先提出了葉酸和小檗鹼等預防胃腸癌的方法與策略。
談家楨生命科學產業化獎候選名單
徐訊,男,1984年4月出生,華大集團執行董事、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深圳華大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員。徐訊研究員帶領的內頂尖基因測序儀研發團隊進行國產化研究,開發出國產高通量測序儀等儀器裝置、試劑耗材,並進行轉化量產和產業化,已形成強有力的國際競爭力,同時實現了產業發展共性技術、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對產業國產化整體技術水平提升的輻射和帶動、對國產替代產業鏈的形成和拓展、產業結構的調整和最佳化作用顯著。
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候選名單(按姓氏筆畫排序)
王二濤,男,1979年9月出生,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黨委委員、研究員。王二濤研究員是植物-微生物共生領域的前沿探索者,已取得了系統性創新成果,建立植物-叢枝菌根真菌共生營養交換與調控的理論,發現菌根因子受體及其複合物,發現豆科植物根瘤“奠基細胞”形成的分子基礎,具有國際影響力。
王奇慧,女,1983年10月出生,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青年課題組長。王奇慧研究員研究重要囊膜病毒入侵機制並開發治療手段,先後解析了MERS-CoV、SARS-CoV-2等冠狀病毒入侵與跨種傳播機制;建立了關鍵的技術平臺,開發出多種病毒的治療性抗體,並且作為重要骨幹,研製出COVID-19治療性抗體,獲得了美國、義大利、歐盟的緊急使用授權;參加中國-世衛SARS-CoV-2聯合溯源研究,為全球SARS-CoV-2的科學溯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
王祥喜,男,1986年7月出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感染與免疫院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研究員。王祥喜研究員緊密圍繞我國重大病毒性傳染病防治的重大需求,開展深入性研究。開發“超大尺度顆粒”的高分辨重構方法,進一步推廣冷凍電鏡的應用範圍;同時將重要病毒的原子結構資訊和感染機制運用至臨床應用中。
朱永群,男,1980年10月出生,浙江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長聘教授、課題組長、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朱永群教授現病原菌致病因子的多個全新機制,解決了鞭毛馬達、長鏈脂肪醯基化修飾、分泌系統作用機制等重要科學問題,回答了領域內多個長期科學疑問,對深入瞭解病原菌-宿主互作、臨床診治和藥物設計具有重要意義。
劉穎,女,1984年1月出生,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劉穎教授關注於細胞對線粒體脅迫和氨基酸匱乏的感知響應機制。發現了參與這兩種應激過程的新基因,揭示了它們對衰老和癌症等生理病理過程的影響。她入選了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HMI)國際研究學者、國家傑青,獲得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和科學探索獎等。
劉劍峰,男,1971年3月出生,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教授,教育部分子生物物理重點實驗室主任。劉劍峰教授在全球首次解析了C族G蛋白偶聯受體的重要成員GABAB受體的冷凍電鏡結構,首次闡明GABAB受體二聚體非對稱啟用G蛋白的獨特結構模式,是在C族GPCR啟用G蛋白機制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成果具有創新性,產生了較大國際影響力。
李海濤,男,1976年3月出生,清華大學醫學院副院長、長聘教授。李海濤教授長期致力於表觀修飾調控研究,先後發現或闡明PHD、YEATS結構域等一系列表觀修飾調控元件發揮功能的生化與結構基礎,揭示出相關分子識別與催化事件在遺傳資訊解讀及疾病發生中的作用。
沈曉驊,女,1974年9月出生,清華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長聘教授。沈曉驊教授致力於探索非編碼核酸在染色質和基因表達調控中的新穎功能。從系統和分子水平上揭示非編碼RNA、基因組重複序列和RNA結合蛋白,影響轉錄和染色質高階結構的新模式;並從獨特的視角認識幹細胞多能性和細胞命運決定的普適性規律。
陳興,男,1980年10月出生,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院長、教授。聚糖是核酸和蛋白之外的“第三條生命鏈”。陳興教授開發了一系列活細胞和活體中聚糖的化學標記方法,解決了糖基化活體分析的重大難題,為揭示了糖基化在神經突觸、心血管系統、腫瘤等中的生物學功能提供了創新研究手段。
郭國驥,男,1983年4月出生,浙江大學醫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醫學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學血液學研究所副所長。郭國驥教授一直致力於單細胞分析技術的研究,自主研發了國產化的高通量單細胞分析平臺,並構建了全球首版小鼠細胞圖譜和首版人類細胞圖譜,對細胞命運決定、幹細胞再生與分化等生命現象做出了獨特的解析。
來源 | 上海市生物醫藥行業協會
編輯/稽核:Andy
現在工作難找,何不考個編制?
關注下方“我要考編制”——
關注上面“我要考編制”
獲取國家公務員/事業單位重要報考資訊
更多重要優質資訊,敬請關注:
本站分平臺-人民網/人民號“中外學術情報”;新浪微博“學術與高校”。
更多資訊,請關注本號,回覆以下關鍵詞獲取:學位論文 | 科研計劃書 | 投稿經驗 | NVivo | C刊核心 | 頂刊CNS | 科研獎項 | 論文排版 | 科研繪圖 | 文書寫作 | 考博申博 | 讀博建議 | 高校求職 | 頂尖科學家| 知名院士 | 學界新秀 | 大學排名 | 學術排名 | 影響因子 | ESI排名 | 科學家創富 | 學術爭端 | 學術不端 | 科研奇葩 | 學界醜聞 | 碩博清退 | 考研趨勢 | 國外機會 | 碩博交友 | 趣味發現 |
說明:本平臺多數文章為原創或首發編譯,或獲授權轉發。部分優選文章無法聯絡作者,若有不當,請及時聯絡我們處理。商務合作、開通專欄、釋出成果、應聘求職、提出建議等可以後臺回覆“約”獲取本站編輯聯絡方式。
想讀博/發論文?點下面閱讀原文:
關鍵詞
結構
SARS-CoV-2
月出生
研究所
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