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學生造假風波!從經院學生拒籤,到MIT退學,還有其他專案涉嫌造假?

最近,浙江大學在留學領域可是屢屢登上熱搜,不過這熱度,卻讓校方和學子們都有些 “頭大”。
先是經濟學院與英國劍橋大學聯合舉辦的海外交流專案翻車,負責專案的教師不走正規外事渠道,找中介偽造劍橋大學邀請函,結果參與專案的學生被英國簽證中心毫不留情地拒籤十年,這一刀直接斬斷了不少學生未來赴英深造的念想。
緊接著,又傳出獲竺可楨獎學金的女生在麻省理工學院(MIT)因學術造假被開除的訊息,這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學術圈和留學圈激起千層浪。
這些事件不僅讓涉事學生的前途陷入迷茫,也給浙大的國際聲譽蒙上了陰影,更引發了大眾對高校學術誠信、留學專案管理等諸多問題的深刻反思。
英國十年拒籤
事件源起是網友的爆料,大概意思是浙大和劍橋合作辦了海外交流專案,浙江大學負責該專案的教師並未直接與劍橋大學建立聯絡,而是透過中介機構處理簽證事宜,但中介使用了偽造的劍橋大學邀請函
造成了參與專案的浙大同學們遭到了英國簽證中心十年拒籤處理,其中包括一些已經向英國的高等教育機構提交了深造申請的同學。
一份網傳聊天記錄顯示,在一個共有26人、名為“第五屆博士生聯合論壇 浙大—劍橋”的群聊中,一名學生@“清風明月”的老師,稱,“我已經達到了畢業標準,如果因為老師的原因導致10年的(英國)簽證被拒籤,我將追究你的責任”。
對於該事件呢,浙大經濟學院也做了情況通報,確實存在這樣一個事情,並且學校也已成立工作專班,核查相關情況,目前,警方已受理學院和學生報案,立案開展調查。
而隨著爆料的不斷深入,一個名為“Cambridge Uni”的公司也被曝光列出來。
爆料中提到的“Cambridge Uni”的公司,網上根本沒有任何相關的資訊,據爆料,這份邀請函不僅偽造了劍橋大學的抬頭,還包含虛假的教授簽名
事件被記者深挖後發現,2019年起這類造假國際活動就已經開始……
涉嫌造假的證書均為假期課程專案。從2019年4月開始,每個寒暑假,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均釋出了劍橋大學短期專案通知,釋出者大多數為教職工王清風。2020年暑期培訓專案起,每個短期專案中都提及,該專案涉及“第四課堂”或“國際化模組”學分。
參加這個專案,可以拿到一定的學分。相較於完成更多的課程去拿學分,這個對外交流專案會更輕鬆。
據調查,2021年、2022年、2023年的 “劍橋大學金融科技與科學技術暑期課程專案” 等,其證書均被指造假:
證書上署名的 “Jonathan Alexander” 及所標職位 “英國羅素大學集團國際教育中心副主任”,被羅素大學集團否認,簽名疑似由簽名生成器炮製
MIT 退學背後隱憂
如果說英國十年拒籤事件是浙大留學路上的一記悶棍,那獲竺可楨獎學金女生被 MIT 開除一事,無疑是一顆重磅炸彈。
竺可楨獎學金可是浙大校內本科生的最高榮譽,每年僅 12 個名額,能獲得者堪稱學霸中的學霸。
這位女生憑藉在浙大期間的優異表現,成功叩開了 MIT 媒體實驗室的大門,本有著令人豔羨的學術前程。
然而,入學後,她卻在學術道路上 “跑偏” 了。短短一年內發表近十篇論文,如此高產,在高手如雲的 MIT 自然引起了導師的關注。導師仔細審查後,發現她的論文存在編造訪談物件回答、偽造質性和量化研究資料等嚴重造假問題
學術研究,資料就是根基,造假行為讓這些論文淪為毫無價值的廢紙,甚至可能誤導後來者。
事發後,女生還試圖甩鍋給本科母校,聲稱在浙大就用這種方式收集資料且沒出過問題,這一言論讓 MIT 對浙大的學術培養方式產生質疑,也給其他浙大學子的留學申請蒙上陰影。
以往浙大學生憑藉紮實的學術功底和良好學風,在海外高校有一定口碑,如今這一事件,讓國外院校在接收浙大學生時,難免多幾分顧慮,審查更加嚴格,浙大學子未來留學之路,怕是要多些坎坷了。
名校光環下的漏洞
接連的留學 “事故”,讓浙大這所國內名校深陷輿論漩渦,也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高校在國際交流專案管理、以及學術培養監督等諸多環節存在的問題。
就國際交流專案而言,一些學校為了在國際交流指標上得分,盲目開展各類專案,卻忽視了專案質量與合規性的把關。像浙大此次涉事的經濟學院專案,背後或許就有著節省成本等功利因素的考量。這種行為不僅坑害了學生,也讓學校多年積累的國際聲譽受損。
學術培養監督層面,高校也肩負重任。浙大學生被 MIT 退學事件,反映出在學術誠信教育、論文指導稽核等方面的不足。高校在學生成長過程中,要持續強化學術誠信教育,讓學生明白學術造假是絕不容許的紅線。導師在論文指導環節,更要嚴謹細緻,層層把關,杜絕虛假資料流入學術圈。
更多精彩:
相關閱讀:

內容綜合自網路。本文版權歸屬作者和原載媒體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