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4日,浙大公眾號釋出了一篇文章,叫:“24/67656,他們拿下浙大最高層次獎學金”。
裡面介紹了竺可楨獎學金的得主。

顧名思義,這裡24指獲獎者數量,67656指浙大在校學生數量。
不過相比於一般的宣傳文章,浙大這次不僅記錄了學生的牛逼經歷,還留下不少雋永的詞句。

要表達一個學生很懂農業資源與環境,就說:
在綠色生態的呼喚中,聆聽土壤與水的對話,宋藝凡以微生物為線,編織減汙降碳的美麗圖景
要展示一個學生在生命科學裡把AI用得很好,就說:
開發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智慧分子生成演算法,在人類叩問生命深處的路上,他奮楫逐浪奔赴AI藥學的未來
不知道你看到這樣的文章會怎麼想,反正很快有一潑人破防了。
他們吐槽每個人都獨一無二,不應該用統一標準給人分三六九等。

他們覺得現在年輕人清醒了,會思考個人存在的意義。
你浙大要真認為這些人沒啥意義,乾脆只招24個人吧。

所以這文章標題有嚴重問題。

有趣的是,另一幫人為了反破防而反破防。
他們嘲笑說,你們不是高考時以考上浙大沾沾自喜嗎,怎麼現在被排成分母了卻抱怨起來了。

根本上是雙標和矯情。

吵著吵著,各種元素捲了進來。
什麼IP地址帶來了新段子。

什麼鍵政梗跨界運用:
“你不能只在當分子的時候才支援優績主義,也不能只在當分母的時候才反對優績主義。”

看熱鬧不嫌事大,向來是一種網際網路特色了,也製造了更多問題。

因為後來事情起了變化。
小紅書上有人舉報一位本科獲獎者的成績有問題,就是我開頭說獲獎詞寫的好的第一位得主。

她幾篇重要論文裡,都有疑似她母親參與,而她母親正是另一所大學裡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方面的教授。

網友想不通,哪能大一一進來就釋出這麼重要的文章,不會是學閥發動的代理人之爭吧。
但知情人不以為然,說這位同學只是研究起步比別人早,研究成果上她可沒有半點造假。

這裡又是誰對誰錯呢?
現在其母所在大學宣佈進行調查,相信真相會水落石出。

但都不妨礙事件往另一方向發展了。
大家很快又發現,宋同學就讀於山東一所著名高中,而這次很多獲獎者來自於當地的超級中學。
而且,去年和前年的頒獎裡沒有提及高中。(甚至於博士獲獎者簡歷裡都註明高中)

一種說法是有利於高考招生時吸引更好生源,一種說法是鼓吹教育資源固化。
那這裡又是誰對誰錯呢?
我查了查,很多獲獎者並沒有來自超級中學,甚至就讀的高中只在所在省份排第三梯隊。
當然,這些討論都沒有觸及問題的本質。
要知道過去幾年浙大沒這麼寫,格式基本統一,也沒有標題就點名“最高層次獎學金”。這一切恰恰在今年變了。

24/67656這種寫法本身無法與高考全省排名相提並論。
因為後者的情況是,全省考生都參加高考,全省考生都在排名裡;
但浙大24人是評獎評優出來的,學生按要求自己提報材料,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學生沒參加過,比如本科一二三年級就沒報名資格。
如果你要比,你應該用竺可楨獎學金候選人總數作分母,那顯然就沒那麼多人了;
同樣,如果你非要這麼寫,應該再來一個諾獎得主與浙大教師人數的分子式。
全校所有人都拉進各種分母和分子裡,最後只看結果,那輸了就輸了。
可你拿贏了的人,去拉踩廣大沒有參賽的人,到頭來只會顯得文章寫得既不合理也不得體。
何必呢。

好了,現在有一個詞把這種只看績點、只拼成績、貶低失利者的評價方式囊括起來,叫做優績主義。
它往往是貶義的,但實際上,一開始的優績主義蠻有用的。
因為這種唯分數論,是讓你心無旁騖地直面殘酷的考試。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它成了:
寒門子弟在對權、錢、名等競爭時一種“別無選擇”的個體策略。
但壞就壞在,它的適用場景極其有限,除了中小學的考試和一些職場競爭以外,它的價值不大。
很簡單的理由是,大學生的競爭是無限遊戲,目標是多元和不明確的。
你拿一堆獎狀,然後作為優秀學生代表畢業,固然值得驕傲;但他可能大學裡掛科幾門,最後工作了成全國名人,反而學校還因他出名了呢。
更何況,大學生的培養不是以成功學為唯一目的的,躺平完全合乎學生手冊。

翻譯一下就是:
吃好睡好鍛鍊好,然後讀幾本書,認識幾個人,平穩完整地讀完大學你就挺棒的。
當然你想進步了也挺好。

事實上,如果單純只是無用倒還好,可優績主義愈演愈烈下出現了更多問題。
因為在它造的夢裡,佯裝成精英的人們參與一場焦慮、殘酷、邊際效用極低的競爭之中。
為此,你從踏入幼兒園的那一刻起,就成了“一生都在關鍵期的中國人”。

這樣的魔怔總是以失控的形式堆積荒誕意味,然後裹挾其他人進來。

結果不言而喻:
211被開除牛馬籍,不是清北復交的985都可能被怒斥“這種學校”。

那最後呢,所有參與者都魔怔了;“所有的考試重點都會成為終點;所有的目的地都會通往墓地。”
對此,北大一位女生說了自己的經歷。
她連續三年綜評年級第一,後來保研北大,在別人眼裡光鮮亮麗。但她很快察覺到不對了:
自己怎麼也不敢談戀愛,甚至於拒絕跟好友們玩耍;
為了綜評那0.5分的加分而參加運動會,結果右膝ACL十字韌帶斷裂;
接著飽受睡眠障礙的折磨,一度平均睡眠時間不到2小時。

最後在安定醫院精神科門診確診中度焦慮。
後來她覺得需要主動改變這一切。
開始去讀自己感興趣的書,去和自己喜歡的男生表白,成功開啟戀情;不斷康復身體,也去心怡的遠方旅遊……
挺好,她在真正地成為自己。
整個文章寫得很感人,但發文的公眾號取了這樣一個標題:
保研北大+連續三年專業第一+三次國獎得主,困在“優績主義”的牢籠後,我想放過自己
網友銳評:有些人在反思優績主義方面也要取得優績。

瞭解完優績主義後,我的直觀感受是,現在的學生非常不快樂。
他們在高中時充滿了青澀和朝氣,但大學後卻暮氣沉沉、生無可戀。
他們在畢業後還可能陷入於段子裡講的自我鞭撻局面——
甚至控制不住自己加班加點啊。

老闆或許喜歡這樣的員工,但其他人呢。
其他人可能會問,我們的大學怎麼了的時候,其實答案很簡單,讓他們休息一下。
否則精疲力盡之下,又有多少本科就手捧《nature》《cell》的人最後堅持熱愛,奔向科研巔峰呢?
這時候很多人喜歡對比歐美和東亞人才養成模式。

說起來,結局其實挺意外的。
第一,每天兩杯冰美式的韓國人,真不一定有我們卷。

第二,有點打老美迴旋鏢了。
國外研究表明,美國的優績主義意識形態,導致充滿怨恨的底層試圖戳破高等教育篩選機制及美國夢營造的優績主義敘事,擁抱民粹主義。
你看我們這裡,優績主義還有很多正能量作用。
想不到吧。

而這一切的源頭還在於大家苦高校造神久矣。
神造了一批又一批。

沒人管今年造的神過幾年是什麼樣子,好像大家只在乎背後的流量。
既然如此,你玩你的標題,我刷我的段子:
“4/34636,這個寢室,全員不保研!”

或者模仿丘成桐的梗,吐槽:“我們的教育確有問題。”

當然整件事裡更重要的是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
現在很多人反而感念自己母校的好。
截圖轉發點贊:“南京資訊工程大學說‘不是第一,我也閃閃發光’。”

回想學長諄諄教誨:“這就是你來北大的意義。”

然而做一個普通人,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容易。
因為這首先需要你放下心結,踏出改變自己的第一步。
接著學習“我在南大做普通人”文章裡說的,學會享受“耳畔夏夜的蟬鳴”。

(這並不是南京大學官方公眾號)
都得練,躺平也需要技術含量。
不過好就好在更多人明白了一個道理:
“花草樹木都有自己的時節,秋菊不該拿去陪襯春天的海棠。”
各有各的存在方式。
所以年輕人啊,縱使別人解出了哥德巴赫猜想,你也該找到自己的人生。
-END-
搞了個知識星球,名字叫【雷叔講世界】。

最近主要在分享一些投資炒股的思考。
還會有房產投資、旅遊攻略、一些不太方便發的文章,或者怎麼做自媒體等等。
現在發了一些專欄文章,都是公眾號不會發的,現在進去都能看:

總之大家有興趣的可以過來玩。
群裡現在已經有650個小夥伴了,大家沒事可以當成個論壇扯扯淡也不錯。
我們已經拉了很多微信群了,歡迎加入來扯淡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