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打雞尾酒是破防城市夜生活的最後一刀

小王終於鼓起勇氣單獨約心儀女孩出來喝酒。
剛上大學的他對酒吧的全部經驗就是在呱噪的音樂裡喝著99塊錢的一打雪花還送雞爪的套餐。這不是轟趴卡顏社交局,那裡固然不行。他想要一個更加私密的空間,他想要像電影裡那樣,一邊看著帶著黑皮手套的店員把中指和無名指探出來,卡住攪拌勺,富有節奏地旋轉杯中的液體;再用勺子的背面蹭一下自己的虎口,像是親吻一樣地啜吸一下,最後帶著微笑把剛才的液體倒出來,手扶著杯腳順著桌子滑到姑娘的面前。
然後他就可以順勢開始晚上的話題,“你喜歡喝馬提尼嗎?”
讓他沒想到的是,這條沒怎麼來過的網紅街區充斥著一眼看上去全是一排排人均兩百多嚇人的雞尾酒吧。更讓他不敢嘗試的是,開啟點評軟體,裡面選單上的產品沒一個他認識的,這明顯和他的計劃不符。慌亂中他看見了一家酒吧,評分不低,酒單上面一眼望過去全是自己熟悉的詞彙,最關鍵的人均只要20塊錢。
他如獲至寶般來到店裡,剛下完單然後正要問店員哪裡可以坐的時候,店員拿起了兩個一次性杯子,從身後牆上的水龍頭裡面倒了兩杯棕褐色的液體,扭頭扔進去兩片葉子,之後遞了過來,“您的酒好了。”
女孩不可置信地接過他遞來的塑膠杯子,“大晚上的你請我喝九塊九冰美式?”
對於一家機打雞尾酒酒吧來說,能有這樣的購物體驗還算是好的。甚至大多數時候,人們只能順著漫長地退伍像是流水線樣地一邊前進一邊接受這個工業化的加工鏈條,甚至走慢被人群裹挾著扭頭伸手接過自己剛才點好的飲品。
那一瞬間彷彿有種恍惚,匆忙拿在手裡的那杯液體不是金湯力,而是老鄉雞的原蠱雞湯。
機打雞尾酒的消費體驗確實不怎麼完美,但看著9塊9的賬單,對於只是想喝酒的人來說也就足夠了。
它確實解決了一個問題——當很多雞尾酒吧的爆款成了必須要攪拌至起霧的水割;必須泡沫高高超出杯口的拉莫斯金菲仕。培訓一個優秀的調酒師最重要的職業技能是可以熟練地回答,“猜猜我今天晚上想喝什麼?”在這樣的場景下,一個真正買醉的地方,除了死磕高階之外,還能做些什麼?
甚至無論是廣州的“SipSite幸福”還是上海的“Lemon”,目前這兩家國內已經把機打雞尾酒做成網紅店的兩家門店都走的這個路子。他們紛紛在不設定內部空間上達成了共識,反正是鉅富長和六運小區嘛,喝多了躺路邊也不奇怪。
這也正是機打雞尾酒最早在國外流行起來的契機。因為疫情的緣故,線下門店的酒水消費變得舉步維艱。預處理(Ready to Drink下稱Rtd)雞尾酒在這幾年間迎來了大量增長。根據Mintel的資料來看,2016-2021年的銷售額增長了226%。這其中,在19年六月份到20年六月份之間增長了90%;而在疫情之前的同期52周內,同比增長僅為21.5%(Nielsen-measured)。
*圖為各個國家2019-2020年間預調雞尾酒上升的對比
但是這個資料在今天的話題,機打雞尾酒中不完全準確。Rtd(Ready to Drink)雞尾酒包括了大量的在便利店裡的預調酒,那些才是這喜人增長的主力軍。機打雞尾酒的前身在國內會被更準確地翻譯成一種叫做“預處理雞尾酒”的特殊門類。
這是大概從十多年前開始就有人在嘗試的東西。
“而像是尼格羅尼、老廣場、長島冰茶之類的經典配方,也可以提前預混好,放到瓶子或者酒桶裡面提前備好。客人點單了就當面Shack一下,然後直接給他。好在出品穩定,但是也沒了什麼特殊的變化。”
至少在十年前,試圖使用這種技術的門店都還很高階。新加坡的Long Bar曾是經典雞尾酒“新加坡司令”的發源地。在這裡,你花上39新幣(208人民幣)就可以享受一杯最地道的新加坡司令。對,從瓶子裡倒出來搖搖然後直接端給你。
也會有人失望,“我花這麼多錢,就喝這麼個玩意兒?”。
和機打雞尾酒一樣,也許預處理最大的好處就是和抖音上的爆款調酒完美地背道而馳。也許有人會期待,一次完美的雞尾酒消費體驗是看見前面的小帥哥用近乎雜技表演的方式給自己做出一杯液體的裝置。
看著前面的熱帶雨林卻無從下口的老饕們,肯定還想發現一點別的小秘密。
我在全世界最好的雞尾酒吧點了一杯很貴的飲品,卻沒有shake也沒有雜技表演,眼前只是一杯掛著香菜的色澤單調的半透明液體,我還可以期待些什麼?
位於倫敦的世界排名第二(2022,2021)的Tayer,他們出品的Rtd雞尾酒裝瓶後甚至能賣出不菲的價格。當然即使如此,還是會有不少愛好者慕名而來,看著這裡的調酒師親手把酒從酒頭裡面打出來,稀釋後端到自己面前。
最大的賣點就在於的它的處理方式,其花裡胡哨的程度,隨時可以拉去做化學實驗。這就是現在圈裡最尖的東西。
“像是油洗、奶洗之類的預處理要提前準備很久,浸漬類的更要準備一個月。有時候我們還會把高濃度的,像是古典之類的適合的酒類提前調好放到酒桶裡面陳化。”
我的調酒師朋友是這麼給我解釋的,透過重新蒸餾、澄清、低溫慢煮、奶洗、油洗等各種各樣有點像是分子料理的技術,提前把酒預處理以改變基酒的基礎風味和口感。
“口味完全不一樣,至少對於我來說Rtd是可以拔高雞尾酒的上限的。”
*圖為油洗預處理後的澄清
也許是為了成本和穩定,也許是為了更高的上限,機打雞尾酒的前身Rtd(ready to drink)本來就是一個近十年在發展的行業趨勢。因為疫情的緣故開始突然發力,在呈現出規模化之後,它和我們常見的啤酒酒桶結合在了一起,透過一些供應商的整合後最終變成了這個充滿工業質感的樣子。
有趣的是這種工業質感,恰恰是來源於另一個相關行業的參與。而這種參與更加讓我感覺到了整個酒類行業的殊途同歸。
“像是我的合夥人之前是做精釀啤酒的,之前我對精釀啤酒基本上沒有什麼理解,然後他也對雞尾酒沒有什麼理解,但是漸漸地做著,突然發現我們做的好像是一種東西。”
在採訪中,我發現目前開始使用機打的形式出品雞尾酒的門店幾乎都有著類似的經歷,不是精釀的釀酒師做合夥人,或者乾脆自己是啤酒釀酒師出身,為了給門店上雞尾酒而一發不可收拾。
如果真的讓形容的話,可能大部人的第一反應也是“機打雞尾酒就像是雞尾酒和精釀之間的私生子”。
順便強調下,酒是從精釀的酒桶裡面出來的。
*甚至客人的打卡照都寫錯寫成了“beer”(圖片來源:KRU on tap)
如果不看選單裡像是威士忌酸、金湯力、金菲仕之類的經典款,客人大機率也根本分不出來自己手裡這杯帶著氣的“青提白巧“到底是精釀啤酒還是雞尾酒。
除了儲存和出品的技術,酒頭的出品形式還解決了一個困擾雞尾酒很久的問題,那就是氣體很難長久地儲存。
“氮氣口感綿密,適合威士忌之類口感厚重的酒。而很多以金酒、朗姆為基酒的威士忌就更依賴二氧化碳提供的口感。”
這確實也給精釀行業帶來了變革的可能性。前兩天和一個開了精釀酒吧的前編輯聊天,“你知道嗎?我最害怕的就是精釀啤酒變得越來越像老頭樂。”
說完我環顧了一圈他們店裡的客人,平均年紀大概還差兩三歲就到三十,又補充一句,“就跟編輯一樣。”
前文的角度更像是在講“雞尾酒”是怎麼變成“機打雞尾酒”的。這種變化如果換一個角度講,“精釀啤酒“是怎麼變成”機打雞尾酒”的,卻是另一個樣子。
“這兩年那些酒廠都開始各種加增味(指在啤酒中加入果泥、糖漿、果汁、香精等各種物質),越加越多,越加越花哨,有段時間還流行過硬蘇打。後來我們轉念一想,反正都加這麼多了,乾脆做雞尾酒得了。”
如果這是真實的關於相遇的愛情故事,有時候一方的木訥和直爽也會讓這個故事變得浪漫。
最後,這就像是一個工作狂的母親和充滿藝術氣質的多父親結合出來的獨特孩子。他偶爾呆滯,又偶爾天馬行空。但最終他會像是很多共同的歸宿一樣,變得平實又充滿表達的空間
撰文3F王編輯 3F王設計3斤
 tel:1726939830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