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的六個採訪,給了我看好明天的六個理由||大視野

3月16日到3月18日,在深圳,我和深圳廣電直新聞《大灣區會客廳》的團隊圍繞科創做了三天採訪。採訪物件分別是:
雪牛資本,一家創投基金。創始人是一位美國90後,2024年從波士頓搬到深圳;
晶泰科技,一家以量子物理、AI(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驅動創新的平臺型科技公司2015年創立2024在港交所上市。創始人是三位“學霸”溫書豪、馬健、賴力鵬,他們都是MIT(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後,此前分別在中國科學院、浙江大學和芝加哥大學讀了物理學博士;
精鋒醫療,自主研發手術機器人的領軍者之一。2017創立。創始人王建辰、高元倩都是天津大學機械學院手術機器人實驗室的碩士,博士期間,兩人分別赴MIT和哈佛大學完成了聯合博士培養專案,一起回國創業;
戴盟機器人,一家多模態觸覺具身智慧研發企業2021創立。創始人之一王煜是香港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院創始院長,另一位是他的學生段江譁博士
深圳科創學院,目標是打造人才培養、專案孵化、創業賦能的科創生態系統,2021成立,由李澤湘教授發起。
我們還去了“中國電子第一街”的華強北,看了華強北電子世界。作為市場,華強北已有37年曆史如今也在轉型創新,從電子集散地向“科技賦能+文化浸潤+場景創新”的數智時代國際化標杆商圈邁進。
每個採訪地,我都是第一次去。所見所聞,深感深圳不僅是創業的熱土,也是超大規模、全域創新的孵化器、加速器和生態系統。
因年輕而創新,因創新而年輕,這就是深圳,一座真正的明日之城。
上篇:四個印象
深圳是中國企業家的搖籃,民營高科技企業的聖地,湧現出了華為、騰訊、比亞迪、大疆、邁瑞、TCL華星、匯川技術等知名大企業。
大企業頂天立地、創新企業開天闢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是深圳希望呈現的格局。這一次,我看的都是處於發展初期的創新型企業。
晶泰科技2024年營收2.66億人民幣,已提前達到港交所“已商業化公司”的收入門檻要求(2.5億港元),目前市值250多億港元;
精鋒醫療2024年商業化有很大突破國內訂單21臺,海外訂單5臺
戴盟機器人2023年8月正式運營,2024年11月宣佈續完成兩輪億元級人民幣的天使+輪融資
這些規模還不大但價值很高的企業,給我留下了四個印象。
印象之一是英雄要問出處
科創時代的領軍者,可以不唯地域、不拘一格,但必須是知識英雄,是高科技前沿的創新人才,可以說“無技術不創業”。這和貿易、加工、房地產時代的要求完全不一樣。
精鋒醫療CEO王建辰說,“我們第一代單孔手術機器人的所有核心技術,結構的關鍵設計,硬體的關鍵設計,核心的演算法都是自己做出來的。我們是帶著技術再去做公司。
走進這些公司的創業環境,和一般人印象中的嘈雜工廠、熱鬧市場很不同,更多是在環境一流的科創園區,高樓裡的孵化器,裡面有不少實驗室,辦公空間還頗有些網際網路、文創和校園的氣息。
印象之二是相信市場的力量,透過市場創造價值,證明自己。
這些創始人的履歷都很亮麗,在世界一流學術刊物上發表過不少論文,如果做學問,可能會成為大教授。但他們願意創業、融資,“資本+技術”,到市場上真刀真槍去闖。
晶泰科技的溫書豪說:“我們在波士頓讀書時MIT鼓勵不管是教授還是博士、博士後,要把科研成果轉化成公眾利益,創業氛圍很濃。”深圳也有這種氛圍,甚至更濃。深圳90%以上的研發機構、研發人員、研發資金都在企業,90%以上的職務發明專利和重大科技專案發明專利都出自企業。
印象之三是胸懷世界的“雙迴圈”創業者。
出海是這兩年的熱門話題,我在深圳看到,出海和海歸在同步發生。晶泰、精鋒、戴盟這三家公司的創始人幾乎全是“海龜”,他們還在孵化更多從海外歸來創業的“新海龜”“小海龜”。
另一方面,他們雖然歸巢,卻不戀家,而以世界市場為家。
精鋒醫療2024年成功開展從羅馬到北京,從波爾多到北京機器人遠端人體手術晶泰科技最近剛和阿聯酋方面,將在阿聯酋共建中東地區首個自動傳統藥物現代化研發實驗室戴盟機器人孵化於“機器人科創黃埔軍校”的香港科技大學,也一直與全球頂尖科研機構和科技公司保持著密切合作。
印象之四是敢為天下先,努力開展前沿創新探索。
在我看來,這一點是這些科創企業最重要的價值。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晶泰科技的自動化實驗室,排列100多個實驗站科研人員在辦公室發指令,負責配送化學試劑的自動化小車取料備料,在各實驗站之間不停穿梭料送到後,實驗站裡的機器臂旋開試管,迅速而平穩地進行粉末稱重、精準加料、液體移液、恆溫震盪、磁力攪拌,然後再由小車送到下一個環節……。
晶泰科技CEO馬健說,“你可以把我們理解成物質和材料發現的公司
做藥物研發尤其是小分子藥物研發,需要合成大量的新化合物。過去的研發方式是人做實驗,試錯,晶泰科技則讓AI和機器人參與進來,7×24小時不間斷、高通量、高效並行的機器人實驗取代人工操作
“比如要稱量一金屬催化劑,96個測試不同反應的小試管裡,每個試管裡的金屬粉末,大概只有萬分之。人工做,至少需要5小時機器人馬上就做完了。更重要的是,用機器人實驗積累的資料,訓練垂直領域大模型,日積月累,就能自己判斷下一步怎麼走,這就是自主實驗。將來只要給定實驗方向,就可以透過人工智慧計算生成大量的分子並預測分子的各種屬性,再用AI挑選合適的分子,在機器人實驗室裡做出來。同時,機器人做實驗不斷迭代,產生大量高質量資料,支援AI建模,又能進一步提高分子篩選與最佳化的效率和成功率。馬健說。
輝瑞治療新冠的“神藥”瑞派樂®(Paxlovid)的研發就有晶泰科技的參與。它利用量子物理計算原理和機器人相關實驗,用六週時間完成了藥物晶體結構預測與實驗結果的相互驗證和精確匹配,使後續開發能順利進行
一家國際知名藥企針對一款尚無治療藥物的衰老疾病的靶點新藥研發用常規方法篩選了近1萬個分子,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候選化合物。最後,晶泰科技團隊利用AI機器人研發平臺優勢,從頭建模,優選了幾個比較好的結合模式用高精度演算法找到一個可能存在較好活性的分子。結果實驗室合成出來的結果也與之相符,這種從0到1的藥物發現能力令客戶很驚喜。
最近人形機器人、具身智慧的概念很火,戴盟機器人的王煜教授則提出了“具身技能”。他1984年公派留學,到卡內基梅隆大學讀博專業就是機器人。這位世界級專家說:“如果把具身智慧稱為大腦,大關節控制就是中腦或小腦,精細操作則是細小腦,也可叫具身技能。不到具身技能的層次,其實無法發揮人形機器人的作用。”
為了解決精細操作問題,戴盟機器人開發的視觸覺感測器,在保證高解析度的基礎上,突破性地將感測器厚度從釐米級縮小至毫米級,讓機器人的指尖能像人一樣精準感知三維力、滑動、紋理和軟硬度等多模態觸覺資訊。
2024年3月,戴盟機器人釋出了首款心靈手巧型人形機器人Sparky1。它有三大自研法寶——多模態整合技術、新型視觸覺感測器、集成了視觸覺感測器的五指靈巧手,可以透過外骨骼方案收集的遙控操作資料進行機器人學習,做到插線束介面、焊接電路板、滴試劑、熨衣服、倒酒、物體分揀、整理書架等等。
精鋒醫療行業率先推出多孔+單孔+遠端三合一外科手術解決方案一套控制系統不僅能同時適配多孔與單孔機器人,還能實現本地手術和遠端手術的無縫切換,最大限度滿足不同的臨床需求最近他們自主研發的多孔腔鏡手術機器人系統正式透過歐盟CE認證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寫下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並感嘆,“微斯人,吾誰與歸?”今天在深圳,看到這樣的天下英才,做著這樣的創新探索,信心油然而生。
下篇:六個理由
以不到2000平方公裡的面積,成就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兩項“全國第一”;以平均每平方公里擁有12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實現創新企業密度的“全國城市第一”,深圳在生產性創新方面走在全國最前列。
深圳科創的成功有何奧秘?我認為是深圳在六個方面形成了紅利,這也是我看好中國科創明天的六個理由。
1、奮鬥紅利:人生能有幾回搏,要搏就到深圳搏
2018年,當泰勒·歐根在波士頓成立雪牛資本(Snow Bull Capital)時,他關注的重點並不是中國公司。但2024年他搬到了深圳,成立了一隻基金,專門投資中國在AI、電動汽車、自動駕駛、電池等方面的企業。
為什麼是深圳?歐根說:首先我覺得深圳人真的很努力。和他們在一起,我有時覺得自己的工作時間不夠長,因為晚上辦公樓裡大部分燈都亮著,即使是週六晚上。大公司要員工996是不好的我看到,初創公司真的對工作充滿了熱情。如果我想非常努力工作,我應該搬到深圳,因為周圍的人都非常努力。
深圳科創學院是深圳市政府立足長遠,進行資金投入的。目前有500左右全職創業者,他們分團隊在做近70個專案。2021年進來的51個學員,60%左右進入了天使期。不少人是大學生,創業專案就是他們的畢業設計。
科創學院有十層樓,已經裝滿了創業者。備料堆到了公共空間和走廊,有人把和鄰樓之間的廊橋也用上了,在上面建了水池,測試水上產品。
一位創業者說:“我是從外地到深圳的,我們那邊生活節奏相對慢一點,晚上9點路上都沒人了。深圳燈火通明,大家都想幹出一番事業”科創學院採取專案制學習與創業實踐,創業學生們為了自己熱愛的專案,幹起活來常忘記時間,需要老師們提醒他們回去休息。
凡屬奮鬥,多少都有些卷的成分。但我觀察,深圳的年輕科創人大都“寓快樂於奮鬥之中”。辦公空間充滿了人文氣息,公司也有各種運動、文娛、讀書等社團,團建很多,創始人和員工之間也很平等。還有一個最關鍵的,就是大家覺得能在公司平臺上做出世界一流產品,有一種自豪感。
2、追新紅利:在供給側最快應用新技術,在消費側熱愛“技術酷生活”
一座科創型的城市,空氣裡會洋溢著對新科技、新產品的熱愛。
在歐根眼裡,深圳是他所見的城市中,對新技術的應用實施(implement速度最快的地方。某項技術發明的源頭不一定在深圳,但深圳能最快將其產品化,推向市場。他說他在辦公樓前經常看到做自動駕駛的公司在測試樓裡至少有4個公司接入了DeepSeek-R1模型,在本地執行,支援業務。
“你不能只是一年來深圳一次,你需要對它著迷,需要經常來這裡。很多人說深圳不是真正的中國,如果你說的是歷史的話,我沒有意見。但深圳反映了中國的未來。如果馬斯克來深圳一次,他也會有一個非常不同的視角。
馬斯克至今沒到過深圳,但他在社交平臺上兩次轉發過深圳無人機的精彩表演影片,表示印象深刻(lmpressive)。
在和深圳的90後朋友相處時,歐根發現,他們並不談論宏觀經濟學,而經常談論技術。他們認為國產EUV光刻技術比CPI更重要DeepSeek比房地產危機更重要,他們也熱衷分享最新的手機汽車,如小米SU7,以及各種奇妙的智慧家居產品,還有小天才手錶等等。
在深圳的電子消費熱潮中,華強北扮演著重要角色。整個華強北有30個市場,約10萬商家,銷售的電子元器件和各種新品以上百萬種計。僅我去的華強北電子世界2店,營業面積就有6萬平方米,平時每天有3.5萬人流,週末時有5萬人流。因為這裡不僅是電子元器件貿易中心,也是夠新奇、夠好玩、夠潮的時尚電子消費中心。
3、理想紅利:科創中的理想主義
透過產學研相結合,實現先進技術和智慧財產權的資本化、商品化、市場化、產業化,這是科創的一般特徵。但優秀的科創企業家不會止步於資本與市場,他們有一些更遠大的理想,領著自己和團隊前行。
晶泰科技的夢想中有一條是AI成為新藥研發的標配”,精鋒醫療也有一條是“把手術機器人打造成為手術室標配”,都體現了為行業立言的志向。
溫書創業早期去見投資人,投資人往往質疑,學量子物理的懂生物醫藥嗎?但他們堅信自己的路徑。“我們就是要用與過去不一樣的、最高效的方式,發現附加值最高的物質結構。可以是生物醫藥,也可以是別的材料。或許外界看來,我們是新物種,感覺很跨界,但我們的底層邏輯是很清晰的。”在公司內部,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不創新毋寧死”
晶泰醫療還堅持商業利他主義,“希望我們的研發引擎能賦能更多企業的研發。創造最大的公眾利益,這是公司的終極目標。”
馬健在榮獲2024年度“安永企業家獎”的頒獎禮上說,企業家應該有更廣闊的視野,追求卓越和創新,他們的理想是,“一方面,透過研發新藥,延長人類時間長度,讓人活得更久;另一方面,研發新材料,延長人類空間廣度,讓人能走向更遠的地方。
馬健對中國的原始創新很有信心。在他看來,“中國的年輕科學家已經到了創新噴發期,越年輕,越有希望。如果說80後的中國科學家可以排進世界科學家的前100名,90後的中國科學家就可以排進前50名,到了00後,一定可以排進前十名,得諾獎。”
4、草根紅利:為每個創業者提供機會
在深圳科創學院,我碰到了首屆畢業生、雲望創新智慧公司聯合創始人竇海波。他大學讀的是江蘇常州大學機器人產業學院。剛好李澤湘在那裡辦了新工科教育實驗班他就參加了,並在2021年大三暑假到了深圳科創學院。
在這裡,他選擇的創業方向前後換了10多次,團隊也重組了若干次,終於聚焦到跑馬拉松、越野跑的大運動量人群,在運動後放鬆肌肉筋膜費時費力的需求痛點
接下來一年多他們歷經上百次實驗和迭代,攻克多項技術難題,研發出了全球首款智慧滾動按摩儀,並獲得了天使輪融資。2024年底,產品正式售賣,年底出貨5000臺,今年透過線上和各國的代理商,預計能做到5萬臺。
竇海波團隊有11全職員工,一半搞研發,一半市場。他說,“這個專案能做成,主要是運動本身就是我們的興趣愛好。把興趣愛好變成工作,這對我們是挺大的支撐點。否則要堅持下去,也很難。”他們已經儲備了兩三新產品都是圍繞運動損傷肌肉疲勞以及體態相關問題的。
科創學院推崇的創業之道,是讓創業者在自己最熟悉、最有感覺的場景中,“先玩起來”,到生活中找需求,發現痛點,再考慮用什麼技術和方法去解決。如果說晶泰科技、戴盟機器人、精鋒醫療創始人是核心技術先行,科創學院創業者的路徑則是場景先行,需求驅動。學院則全鏈條給予幫助。
比如在產品開發階段,包括了概念驗證、功能整機、工程驗證、設計驗證、試產與量產等環節;在供應鏈階段,包括了元器件、結構件、軟硬體模組、雲服務平臺、APP小程式等;然後是製造和商業化。科創學院建了供應鏈平臺,也建了一個共享工廠,由有經驗的生產工程師,幫創業者把控供應鏈生產環節的品質流程
無論透過哪種方式,創業就是深圳人的基因。電影《奇蹟·笨小孩》的故事,就是發生在華強北的一段傳奇去年5月剛剛獲批設立的深圳理工大學,本科生每週只上4天課,週五統一進入實驗室開展科研實踐,為創業提早做準備。
一個城市,想創業、能創業、創成業的人越多,越有活力。截至去年底,深圳的商事主體總量達440.4萬戶,繼續保持全國城市首位
 5、供應鏈紅利:迭代更快,成本更低
王建辰認為,深圳和大灣區的人才儲備供應鏈創新創業氛圍,是支撐精鋒醫療能快速迭代快速發展的前提條件
大灣區的產業鏈,完整、務實、高效。我們的手術機器人有將近3萬個零件,在大灣區的供應鏈企業100家,如加工廠、電子廠線纜有做硬體的。全都是民營企業,響應速度非常快。這在歐美是不可能的。當年我們在MIT做機器人,做demo的機,都是把設計圖紙發到深圳製造。
在不久前的一次釋出會上,深圳市人工智慧產業辦主任林毅指出,深圳覆蓋了晶片、大模型、運動控制技術、核心零部件、本體及下游應用等人工智慧和人形機器人產業的全環節,減速器、伺服系統、控制器等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優勢也很突出。有了完備的產業鏈條,成功衍生出了“當日達”的產業生態圈,“上午下單的零部件當天下午就能完成製作並送達”
科創學院副院長於盈說:“科創生態的形成標誌是什麼?就是在同一個地方,透過分工協作,能迅速完成產品設計、研發、生產的全過程;就是企業與企業扎堆而居,經常串來串去,一個人下樓喝咖啡也可能跳槽,因為有地方可去。如果一個人想跳槽都沒地方去,那就沒有生態。
上午電路圖,下午找產線除錯,第二天嵌入最新批次的主控板,依託強大的供應鏈,從一個想法到一件產品,極為高效。
“在智慧硬體方面,深圳的迭代速度是矽谷10倍,迭代成本是矽谷1/10”於盈說。
供應鏈因“供應”而成鏈,越是多元和頻密的供應,就越能透過反饋和交換,促進知識的流動。供應鏈背後,是產業中的隱性知識網路,它會讓一個地方的競爭力更持久,創新更有力。
6、服務紅利:讓喬木參天、灌木蔥鬱、青苗茁壯
2017年,王建辰到深圳創業,他是根據天使投資人的建議而來。他來對了,“想不到今天能發展這樣的規模,從最早兩個人到現在600多人,研發人員300多人。”
“精鋒醫療一直在龍崗區,面積從最早不到100平方米到現在2萬平方米,4次家,每一次都是政府快速響應,快速幫我們解決,省了很多時間,可以集中精力用於技術、產品研發運營。歐美友商的手術機器人迭代一代需要差不多4年,我們只要10個左右。王建辰說。
戴盟機器人創立後,入駐了香港科技大學在深圳搭建的創新創業孵化平臺——藍海灣孵化港。隨著港科大與福田區達成產學研合作,藍海灣2019年正式進駐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打造“概念驗證平臺+垂直主題孵化器+加速器+中試轉化平臺”模式,覆蓋從實驗室到市場的全階段孵化。
王煜說:“孵化器有統一的行政、後勤、財務、團建等服務,我們很省心,可以聚焦於研發。”
我訪問的每一位企業家、創業者,對深圳的營商環境都充分肯定。這裡的各級政府更像園丁,對樹木不是隨便修剪,而是創造環境,提供陽光(如開放更多應用場景)、土壤(如構建各種軟硬體基礎設施)、水分(如提供多層次金融支援,打造各種創業創新賽事),讓創新自然生長。
我聽說,政府為高校應屆畢業生來深求職提供免費住宿天數,最近已7天延長到15天。透過市區聯動,深圳將集中推出各類產業創新空間1600萬平方米,為初創企業梯度配置一張辦公桌/一間辦公室/一層辦公樓,“只收夢想不收租金”。
今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寫道,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工程師精神、工匠精神、投資家精神,促進各種創新創業創造精神深度融合,讓領軍企業喬木參天、中小企業灌木蔥鬱、初創企業青苗茁壯,在深圳這片創新沃土上成就更大榮光。
在政府報告中,把投資家精神和企業家精神並稱,我是第一次看到。這也是一種“敢為天下先”。
被訪者們還提到,深圳有高品質的自然環境、生活環境,“來了都是深圳人”的人文環境,對創業者非常友好,很容易適應和融入。
結語
從波士頓剛搬來時,歐根計劃在深圳待上三年就回美國。現在,他說自己無法想象沒有深圳的生活。任何技術投資者都要關注深圳,深圳就是未來,比如在電動車領域,深圳就是世界的底特律。
我認為改變的關鍵是年輕一代,出生於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的一代,這是中國的關鍵。”歐根說。
這次我採訪的好幾位企業家,都是在21世紀走進高校或研究所的大學生、研究生。而那些在21世紀才出生的孩子,到2035年,2049年,應該是最黃金的科創年華。
青出於藍勝於藍,這是必然的。隨著新一代的崛起,中國的科技創新,也將迎來世界級成果的湧現。
想到這一點,頓覺明天豁然開朗。
“我很喜歡深圳的氣候,波士頓有四季,深圳只有一季。”歐根對我說。
我回應,深圳這一季,叫創新季。
 /// END /// 
No.6278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秦朔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影片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