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土豆泥冒充腫瘤竟能發二區SCI?被撤稿後驚現更炸裂的操作!網友:徹底看不下去了

去年因為 AI 大火,很多 AI 作圖論文被撤稿,比如:大鼠無痛擁有四個睪丸、細胞訊號傳導圖與電路板雷同、人體骨骼數量明顯錯誤等等,個個都是“封神”之作。
圖源:2024 年 AI 生成的論文截圖
不過讓審稿專家選擇性失明的神操作不僅如此!最近又有幾篇論文,因各種低階錯誤,被網友一眼發現。
SCI 文學獎 —— 
“摘要”寫成“抽動大象”
《環境科學與汙染研究》期刊曾釋出了一則撤稿通知,撤回了一篇 2021 年 7 月 15 日發表的論文。
這篇論文的撤稿原因包括“同行評審過程不明、參考文獻不相關或不恰當、包含不正規短語等問題”。
最無語的是,論文的英文標題下的摘要欄寫著“pumping elephant”,直譯為“抽動大象”……
圖源:論文截圖
這一錯誤可能是由於投稿人使用了低階的人工智慧翻譯工具,將“abstract”(摘要)錯誤翻譯為“pumping elephant”。這一低階錯誤簡直是年度學術抽象行為。
AI 翻譯大賞獎 ——
“11 個專業詞寫錯”
類似翻譯軟體帶來的烏龍還不止這一件,一篇發表在 Scientific Reports 的論文,翻譯錯了 11 個專業術語。
比如把“area under the curve(曲線下面積)”寫成“region under the bend(彎道下區域)”
圖源:網友整理的錯誤用詞
還出現“Parkinson's infection”這種明顯錯誤,把“AI calculation”“machine learning algorithm”“profound learning”“deep learning”“cross – approval”“cross – validation”“discourse signal”“speech signal”等專業詞彙混淆使用。
作者雖在 8 月進行了更新修改,但仍存在引用無關文獻、宣稱使用的軟體無相應功能、使用他人論文圖片、統計分析結果中的 F 分數計算有問題等情況,最終被撤稿。
瘋狂土豆獎 —— 土豆泥冒充腫瘤
中國科學院二區 SCI 期刊 Cancer Medicine 也釋出過一則撤稿公告,正式撤回了一篇 2021 年發表的論文。
圖源:論文截圖
這篇論文的研究主題是探討長鏈非編碼 RNA LINC01224 在胃腺癌(STAD)中的作用,作者驗證了 LINC01224/miR-193a-5p/CDK8 軸對胃癌生物學行為的影響。然而,論文中的 Figure 10A 影像引發了廣泛質疑。
圖源:論文截圖
該影像顯示的移植瘤在放大後被網友指出看起來更像是土豆泥、酒精棉球、年糕或橡皮泥???
圖源:論文截圖
而且還有網友發現,發現 Figure 4c 疑似存在圖片重複使用的情況。
最終,期刊在收到第三方對影像來源及其他科學違規行為的擔憂後,決定撤回該論文~“土豆泥”腫瘤也被迫下架。
然而,“土豆泥”腫瘤並沒有完全從江湖消失,根據熱心網友的說法,還有兩篇論文高度疑似是“土豆泥”腫瘤,並且根據鋼尺上的痕跡可以確認這三篇來自不同省份的論文使用的就是同一把尺子。
目前這兩篇論文,一篇已撤稿,另一篇還沒有。已撤稿的論文發表於 2020 年並且跟“土豆泥”腫瘤發在了同一本中國科學院二區期刊上。
天上掉餡餅獎 —— 煙幕彈論文
有人沒日沒夜做實驗,苦苦發 SCI ,有人沒做實驗,卻撿到了 SCI??
Sensors 期刊就釋出了一則公告,撤回了一篇來源不明的論文。這篇論文的作者名單中竟有一位自我揭發的作者,他表示自己根本不知道有這樣的論文存在!
經過調查,參與署名的多位作者均對這篇論文的來源表示不知情,最終,所有作者一致同意撤稿。
圖源:論文截圖
這一事件引發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人們紛紛質疑論文的來源和作者的誠信問題。期刊在調查過程中發現,這篇論文的來源確實存在諸多疑點,最終決定撤稿以維護學術誠信~
生物進化獎 —— 猴腦當人腦
EJNMMI Research 期刊曾撤回了一篇關於神經黑素的論文。這篇論文在發表僅兩個月後即被撤回,原因是作者在使用樣本時將人腦組織錯換為獼猴腦組織。
圖源:論文截圖
這種低階錯誤導致了嚴重的科學失誤,期刊隨後邀請作者提交修改稿,繼續進行同行評審!作者在發現錯誤後,迅速同意了撤稿請求,並表示將重新進行實驗以確保資料的準確性。
拖延撤稿獎 ——14 年的科學懸案
2010 年,一篇宣稱“細菌能用砷替代磷構建生命”的論文在 Science 期刊發表,引發科學界大地震,甚至被 NASA 譽為“外星生命發現的前奏 ”。直到 14 年後,才被撤稿。
圖源:論文截圖
該論文因實驗漏洞(如培養液殘留微量磷)和無法復現遭全球科學家質疑,早在 2012 年,就曾被兩項權威研究推翻。
作者 Wolfe-Simon 在輿論壓力下淡出學術界,不過 2024 年攜 NASA 資助重返,引發新爭議。批評者質疑其為何仍獲頂級機構信任。
Science  最終坐不住了,在 14 年後態度逆轉,表示撤稿符合當前學術規範,若最終撤稿,這也成為史上拖延最久的撤稿案例之一。
無心之舉,可能成為撤稿一大原因
從 AI 作圖論文的種種低階錯誤,到因翻譯軟體導致的專業術語烏龍,再到影像造假、樣本錯用等,學術界的問題層出不窮。
這些事件警示著學術從業者,科研容不得半點馬虎和投機取巧。
圖源:nature 盤點 5 種常見的資料處理錯誤
其實除了馬虎翻譯,因無心之失而導致的撤稿也很常見。在一項對近 100 位作者的調查中,那些因無心之失而導致論文被撤稿的研究者表示,最常見的錯誤是資料處理和分析不正確,佔錯誤總數的近 20%。
近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撤稿後改變了工作流程,例如使用更嚴格的資料管理協議,並改進資料儲存方法,或許可以解決這些撤稿烏龍。
以上就是本期撤稿大賞,你認為哪個撤稿事件最離譜?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生物學霸(ID:ShengWuXueBa),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絡原作者。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