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稿世界第一(絕對數和比例),2023年達到兩萬六千多篇,佔全世界的一半以上,而且最近兩年出現指數上升趨勢,觸目驚心】
中國科學發表論文的進步出乎意料,中國科學論文的問題也出乎意料。
這就是學術不端的程度令人驚訝。
以前知道有學術不端,但規模不大,而且很多人以為隨著水平提高,學術不端成為九牛一毛而逐漸不是問題,至少不是大問題。
二十年前,方舟子在學術打假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第一次是一位在美國的實驗室技術員被其記者出身的丈夫包裝成“基因皇后”而在中國國內媒體鋪天蓋地,方舟子發起公開信,我較早參與簽名。另一次方舟子批評一位醫生而在中國被人起訴,我給他用於法院的支援函,造假者以此函在美國起訴說我誹謗。事實上,造假者的“發明”沒有被證明是真的。還有旅美生物學家傅新元發起提議,科技部響應成立誠信辦公室、設立科技不端處理規則,我作過陪(但沒起作用)。誠信辦的人找我,說沒有事情做,我試了試,也無濟於事。
中國人不願得罪人的習俗,延伸到機構就都不願處理學術不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有可能是唯一有規則並實行的(如果有人舉報申請人與有關經費相關的學術不端,罰不能申請經費幾年)。這種做法,值得肯定,因為它至少有規則、有實際行動。
但是,各單位不行動,這種做法就效果有限。美國的基金會也是罰,但美國的單位一般就很可能會解職,或者解職的可能性很大,所以罰的有效。
2019年,在無賴把我告到基金委的時候,我乾脆將他們一軍,但不幸的是新冠來了,本來應該在國家支援下會嚴肅處理的幾個大案,被包庇加輕放。
結果就有2025年英文學術刊物上的中國來信:中國論文撤稿數量(每十萬篇論文撤稿從2000年的3篇左右到2022年的80篇,而遙遙領先美國保持的3-5篇上下,而2020年後更出現飛躍,從20篇連年飛躍成為2022年的80篇):

2020年就成為中國論文造假的拐點。如果嚴打,也許壓下去不是完全沒有可能?但都輕放,還編造出“圖片誤用”這種創造性的造假方式,當然就一發不可收拾。
中國撤稿文章在2023年達到兩萬六千多篇。遙遙領先美國的是用論文工廠造文章,抄襲也是遙遙領先。

現在,不僅論文極速增加,論文的撤稿數量和撤稿比例都是世界第一,而且比例的上升速度呈指數上升。
2025年1月23日,《自然 人類行為》發表中國黃岡師範學院和香港理工學院兩位作者的文章,用資料指出中國學術論文撤稿的驚人數量。當然,大家都知道一些眾所周知的造假根本不撤稿,所以撤稿數量低於實際造假數量,可能低很多。
這個問題,似乎不因為科研進步而自然消失。
責任在哪?肯定不在我。當年,北大、某計劃、基金委都是找我幫忙處理學術道德問題,北大是讓我做學術道德委員會副主任(主任是校長),某計劃是讓我在學術道德委員會主任。(如果我記憶沒有錯誤的話,好像這個計劃的委員會有一人後來當選院士之後做了很不體面的事情,雖然不是學術不端,所以我怒不可遏批評了他。我不能說最積極,但肯定沒有尸位素餐,結果是認為我是“爭議”人物。顯然,是有些人(從學術界到社會)怕爭論、而不怕學術造假,才會這樣顛倒黑白。這句話,是批評大多數與學術、高等教育和科技有關的人。只要是這個群體的人,你是反對造假、還是反對批評造假,每個人心知肚明,不需要其他人指出,自己要不要閉門思過是自己有沒有良心、道德標準有多高的問題。自己退縮不負責任而假惺惺要呈“公平狀”才把批評視為“爭議”,就是沒有良心的表現。因為被批評的都是沒有爭議的學術不端和道德滑坡。你不出來批評可以,但應該定義自己膽小或自私。
嚴肅處理學術不端,應該大的單位帶頭。既然中國科學院做縮頭狀,其前任道德委員會主任就學術違規,而不正常處理、甚至包庇,就不能要求其他單位更嚴,可以預計其他大多數單位也不管。“圖片誤用”的始作俑者不被批評,全國的學術不端出現指數型上升,恐怕不是難以預計的?
現在的後果,總要有人處理,要不然,那個指數型的上升,不知道何年何日停止、平緩、下降?
圖片來源:湖北黃岡師範學院外語學院徐少雄、香港理工大學胡光偉《自然 人類行為》
題目:

作者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