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漫無目的刷手機,這個應用比「笨手機」更有效

你為什麼
要玩手機
先問一個問題,在點開這篇文章之前,你是為了什麼而點亮手機螢幕的?
是回一個緊急的工作資訊,還是剛剛在搜尋引擎查完資料,抑或只是閒下來掏出手機隨便刷刷?
根據有關資料,16 歲至 64 歲的網民平均每天網上衝浪時間為 6 小時 40 分鐘,而中國移動網際網路使用者人均單日使用時長為 7 小時 15 分鐘。
而這其中有不少時間,我們都是在無目的無意識地刷手機,被資訊流所裹挾。
為了把自己從中解救,一名開發者打造了一個特別的應用。
關注愛範兒,發現下一個明日產品
讓玩手機充滿負罪感
不管是 iPhone,還是 Android 及其他手機,都基本標配了「螢幕使用時間」的系列功能,其中能透過螢幕變灰、鎖定應用的方式,試圖減少你的手機使用時間。
但至少對我來說,這些簡單粗暴的阻撓,幾乎沒能對我造成太多的影響,想玩手機的時候還是會內心毫無波瀾地點選幾下關閉限制。
和完全「鎖死」手機這種「物理方法」不同,作為第三方應用,Intenty 無法徹底阻止你開啟手機和應用,而是巧妙地採用「心理戰術」。
簡單來說,Intenty 和它的名字一樣,就是一個詢問使用手機「意圖」的應用。每當你解鎖手機,Intenty 就會自動全屏彈窗,問出一個致命的問題:
你為什麼要開啟手機?
翻譯:這個行為(玩手機)能提供什麼價值?
當然,這個問題沒有正確答案,不會因為你的答案不夠「正當」,就鎖死手機不讓你進入,更多是喚起你內心對「玩手機」這件事的罪惡感,或者提醒自己要用手機幹什麼正事。
除了「意圖」,這個 App 還提供了幾個不同主題的問題型別:必要性、感知、動作、「極簡」,同一個主題會有不同的具體問題,有時是需要手動輸入答案的「簡答題」,有時是提供答案選項的「選擇題」。
如果你是屬於及明明 DDL 近在眼前卻還是放不下手機的拖延症晚期,「必要性」的問題會比較適合你:
你不能等個 30 分鐘再玩手機嗎?
這是你現在真正需要去做的事情嗎?
玩手機你會有什麼代價?
相信我,摸魚的時候看到這些「靈魂發問」,真的會連回答都不想給出,直接按下熄屏按鍵繼續手頭上的事情了。
如果不願直面這些「尖銳」的問題,Intenty 還提供了「感知」和「動作」兩種比較特別的提示。
前者可能會讓你描述一下週圍的三個事物,或者讓你深呼吸,動動腳趾頭感受腳下的大地,總之就是靠從現實生活中提取「禪意」來對抗網癮。
後者更加實際一點,就是讓你在玩手機前做做伸展,檢查下脖子和肩膀舒不舒服,眼睛酸不酸,玩手機也要注意保重身體。
最後一個「極簡」只有三個選擇題,問題就是「意圖」和「必要性」的濃縮版:
科技是在服務你,還是你在服務科技?
你可以等到計劃好的玩手機時間再玩嗎?
現在手機對你來說是一個工具還是干擾?
如果還是不滿意,可以修改或者自定義問題、選項,給自己手機裡安排一個賽博「領導」或者「媽媽」。
在回答完問題後,Intenty 還會定時彈出通知,提醒使用者使用手機也要「不忘初心」,記得自己是為什麼用手機的。

翻譯:你還在正軌上嗎?

我更推薦「意圖」和「必要性」兩種提問更直擊內心的主題,但其實 Intenty 這種有點煩人的機制,本身也稍微提高了玩手機的門檻,好幾次成功勸退我玩手機的念頭。
至於有時候,你只是想回一條微信,或者點播一首歌,Intenty 卻問你「這會有什麼代價」這種「嚴肅」的問題,其實也可以直接退出應用跳過問題,反正我們也不是用來開小差嘛。
Intenty 並不只是一個單純的玩手機勸阻員,還會記錄你的每一次解鎖和相應的理由,一天下來,你就能一覽無遺自己使用手機的目的和原因,及時做出調整。
不過目前 Intenty 只能選取一種風格的提問方式,對我來說,如果能夠混合比較直接的「必要性」,以及精神性的「感知」,或許效果要好一點。
比起解鎖手機,這種機制其實也很適合運用在具體的 App 中,畢竟很多時候,我們的注意力也只是被某幾個社交媒體或者內容平臺吸引,不過目前 Intenty 還做不到這點。
也因為彈窗機制的特殊性,Intenty 僅在 Android 平臺推出。
如果是 iPhone 使用者,Intenty 則推薦了一個名為 One-Sec 的類似應用,能夠在你開啟特定 App 時提示你累積的開啟次數,並讓你先進行深呼吸再繼續使用。
傳播戒網經驗
從 2019 年開始,開發者 Yaroslav Neznaradko 就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玩太多手機了?
我發現自己經常刷手機,看電子郵件、社交媒體、新聞資訊。我嘗試了手機上的螢幕時間限制、焦點模式和應用程式攔截器,但它們相當令人沮喪,而不是有幫助。
為了減少這種「無目的」刷手機的行為,Neznaradko 決定在每次解鎖手機之前,都自我反思一下用手機的意圖,甚至專門用一個筆記本寫下自己解鎖手機的目的。
他發現,這種方式確實對減少無意識刷手機非常有效,因此在 2020 年開發了一個原型 App,功能還比較簡單,單純詢問使用者為什麼要玩手機。
而在像 ChatGPT 這種聊天機器人興起後,Neznaradko 把 App 改成「聊天介面」的形式,玩手機的原因將以對話方塊的方式發出。
舊版 Intenty 介面
但每解鎖一次手機,都需要打字輸入回答的方式,雖然有效提高了使用者玩手機的門檻,但也很容易消磨使用者的內心。
況且這個聊天介面的 UI,不僅和應用功能沒啥關聯,還會讓使用者想起吸引注意力的社交應用。因此這個新版的 Intenty,並未獲得太多使用者的青睞。
仔細研究了人機互動之後,Neznaradko 再次大改了 Intenty 的介面和功能,不僅更簡潔美觀,也好用了不少。
提問的介面變得非常簡潔,白色打底,一行提問或者提示,沒有太多的干擾元素吸引使用者的注意力。
問題的種類也更多樣化,回答起來更簡單,也新增了「感知」「動作」這些讓使用者執行的小貼士。
可以說,這個應用有點像 Neznaradko 將自己的戒網小技巧,打包成一個好用的應用分享給有需要的人。
Intenty 官網也寫道:
Intenty 誕生於個人需求,並在我們的業餘時間開發,是一個真正的、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專案,而不是一個專注於積累個人和使用資訊的風險投資支援的初創公司。我們的目標不是收集您的資料或吸引您使用螢幕時間。
所以 Intenty 不僅免費下載,也看不到任何廣告,基本都是本地執行,只需要通知、彈窗、後臺三種許可權,盈利方式只有一個月 1.99 美元(人民幣 15 元不到)的會員,能開啟不回答不放行的強效模式,以及定時開啟、一鍵鎖屏等進階功能。
在相關的評論區和部落格中,不少使用者都對 Intenty 給予了正面評價,就連那些不太喜歡應用運作方式,或者應用無法正常在手機上執行的使用者,也對 Neznaradko 的想法本身表示了贊同。
該死,這應用可太好了,幫助我質疑自己為什麼要開啟手機,即使我明明沒有理由。
玩手機之前,問自己一個問題
對抗手機癮,本質上是我們普通使用者和應用背後的頂尖設計師、程式設計師、心理專家角力,試圖從他們精心設計的注意力陷阱中抽身,因此不少人覺得戒手機困難,其實真的很正常。
所以我們會尋求一些外部的支援,除了上文提到的手機內建螢幕時間管理功能,我們也討論過不能上網,或者只有極簡網路功能的「笨手機」

著名「笨手機」Light Phone III

這些方式和工具,都是用一種非常直接的方式,限制你的正常網路使用,也確實對不少人有效,但是 Intenty 的方式或許要更「無痛」一點。
Intenty 將自己定義為一個「賦權工具」:重新將智慧手機的「掌控權」還給使用者。
在我看來,Intenty 確實不是一個強制戒癮的工具,更多是幫助自己重新整理、思考和手機之間的關係。
如果平時走在路上,即使沒什麼需要回復的訊息,我也會想掏出手機來玩,這不僅沒有必要,也十分危險。
而用上 Intenty 這幾天,我伸手準備掏出手機時,內心已經丟擲了一個 Intenty 式的疑問:
這是玩手機的最佳時機嗎?這不能再等個 30 分鐘嗎?
答案顯而易見,伸到褲兜的手也放了回去。
還有一個 Intenty 問題也帶給我很深刻的印象:
這是你使用自己能量的最佳方式嗎?
答案因人而異,至少對我自己來說,下班躺平開啟手機看到這個問題之後,馬上找出了很久沒看的書、沒舉的啞鈴,確實帶來了一些刷手機之外的充實感。
使用 Intenty 的過程中,我不會有往常應用被限制之後那種要而不得從而抓耳撓腮的「戒斷」感,因為在 Intenty 的引導下,是我自己決定不去開啟那些上癮的應用,或者乾脆不用手機,有種生活和手機都被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的快感。
當然,Intenty 不是靈丹妙藥,只是伸出一個援手,想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最終還是得靠自己。不管是螢幕使用時長功能,還是「笨手機」,抑或是那些能物理鎖住手機的「自律神器」,皆是如此。
最後再分享 Intenty 中一個頗為「終極」的問題。或許這個應用不適合你,但這個問題很適合在使用電子產品的時候,稍微去思索一下:
是科技在服務你,還是你在服務科技?
文 | 蘇偉鴻

用了一年 Ultra 機型,最後我還是買了臺小屏手機

在上萬公里的旅行中,我撞破了楚門的世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