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來源於公眾號:閱讀第一(ID:Readfirst)
今年春節假期走街串巷時發現,男女老少圍著電爐坐在一起不再是談論家長裡短或是八卦街坊領居,而是
捧著手機低頭不語
成了一種無須多言的默契。

圖源AI生成
孩子們聚在一起時,在屋外肆意嬉戲玩鬧的歡笑聲早已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封閉房間裡此起彼伏的電子遊戲聲、短影片聲以及主播們爭奇鬥豔的喊叫聲。
最讓我震驚的是,我哥不到3歲的小孩,只要沒人管,他能坐在沙發的角落裡刷抖音短影片長達兩個小時,各色的煙花和各式的實體玩具通通失去了魅力。
晚上睡覺伴著短影片聲入眠,起床穿衣用手機這個電子保姆哄他成了慣常手段,就連吃飯時都是盯著一方螢幕,一旦不給他手機,三秒落淚,七秒撒潑,情緒變化勝過老牌演員。
為了讓他遠離手機,我連哄帶騙讓他走出室內,他偶爾冒出的幾句網路用語讓我都驚掉下巴,他還時常揉眼睛,哭著鬧著說眼睛不舒服。
就連我哥自己都欲哭無淚:“要是我們不在家禁止他玩手機,這個孩子怕是要廢了,簡直是被手機下蠱了!”

圖源pexels
作為頗為關注孩子教育的一員,我很理解我哥的難處,也有深深的無力感,因為不光我哥家如此,現在全球都對手機等電子產品這些洪水猛獸感到手足無措。

吃老本的芬蘭,因為手機急了!
先讓我們看看芬蘭。
過往外界對於芬蘭的印象有著一層厚厚的濾鏡:快樂教育不卷不爭輕鬆拿高分。

從成績來看也的確如此。
2000年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第一次釋出報告時,芬蘭全球第一,報紙等媒體蜂擁而至講述芬蘭的教育神話,各國教育工作者不遠千里到芬蘭考察,️西方國家也開始效仿。

(注:PISA由經合組織 (OECD) 發起,測試全球15歲學生在數學、閱讀和科學方面的技能和知識。PISA評估每三年舉辦一次,81個國家和經濟體參加了2022年的評估,第九輪評估,即 PISA 2025將於2026年公佈)。
然而出道即巔峰,此後芬蘭雖然在多個專案中也拿過第一的名頭,但整體而言,成績是在明顯走下坡路的,到PISA2018釋出時,芬蘭已經徹底被鄰國愛沙尼亞全面趕超了。
在最近的PISA2022報告中,芬蘭15歲學生的各項測試表現均在下降,尤其是數學,自2006年以來,平均成績已經從548分下降到了2022年的484分。
數學成績較差學生的比例從此前的7%增長到2022年的25%,表現出色的學生比例也在下降。

對此,許多關心芬蘭教育的人都在好奇:擁有世界上最好學校的芬蘭到底怎麼了?
芬蘭的教育部官員認為學生成績的下滑與芬蘭社會環境的眾多變化有關,這其中就包括社交媒體吸引力上升以及允許校內使用手機等電子裝置。
過去10年間,芬蘭因為樂於嘗試新的教學技術而聞名全球,很多學校會直接免費提供筆記型電腦給11歲以上的孩子使用。
然而科技的迅猛發展以出乎意料的方式打破了芬蘭構想的美好願景,家長和老師們都開始擔憂電子裝置對學生學習成績和身心健康的影響。
路透社去年底做了一個報道,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以北70公里、擁有約3萬居民的小鎮裡希馬基,因為國家的支援,從2018年起該鎮的中學就停止使用大部分書籍,在課堂上全面推廣使用筆記型電腦和其他電子裝置。
但2024年學校反悔了,他們重新讓學生們迴歸紙本課堂。

圖源pexels
從無紙筆上課回到紙筆時代,當地一所中學老師伊婭・考諾寧(Maija Kaunonen)說:
“如今年輕人使用手機和數字裝置的頻率越來越高,我們不希望學校成為孩子們只盯著螢幕看的地方。數字裝置帶來的干擾讓許多孩子焦躁不安,無法完全專注於學習。大多數學生只是儘快做完練習,然後就可以繼續玩遊戲,在社交媒體上聊天了。”
赫爾辛基市基礎教育負責人Outi Salo去年表示,該市大多數中學2023年春季學期就在學生行為準則中增加了禁止使用智慧手機的規定,坦佩雷市的中學也採取了停用的措施。
再加上為了扭轉全國性的學習成績下滑,芬蘭政府在2024年12月底乾脆對《基礎教育法》進行了一系列的修訂,包括明令禁止手機等個人電子裝置進課堂,減少學生螢幕的觀看時長,提高專注度,同時增加體育活動在教育中的地位。
最新修正案條例規定,上課期間全面禁止使用手機或其他移動裝置,一旦被發現,校長和老師有權沒收,一般學生只有在得到老師或校長的許可後,才可以在上課時出於學習目的或個人健康原因使用。
這項規定今年8月1日生效。


手機讓孩子變笨了,多國已在行動
校園停用手機等電子裝置,芬蘭不是第一個,也不是唯一一個。

法國:

英國:

美國:

具體州政策以及最新實施時間點選連結瞭解:
https://www.edweek.org/technology/which-states-ban-or-restrict-cellphones-in-schools/2024/06

荷蘭:

希臘:


巴西:

拉脫維亞:

盧森堡:

比利時:

愛爾蘭:

義大利:
除了以上列舉的,還有很多國家或地區已經或是正在為手機之戰而奮鬥著。
這些國家或地區明令禁止手機等電子裝置進校園,其目的和心急如焚的芬蘭如出一轍。
實際上,不光芬蘭學生的成績在下滑,PISA科學成績在2009年達到頂峰,閱讀成績在2012年達到頂峰以後,發達國家整體表現越來越差。

是什麼原因導致全球學生成績下降呢?PISA報告懷疑手機是罪魁禍首。
首先,PISA報告中顯示每天在校使用電子裝置時間不到一小時的學生,數學成績比每天盯著螢幕超過五小時的學生高出約50分,即使調整了社會經濟因素後,這一差距仍沒有消失。
西班牙也曾有過這方面的發現。
西班牙的卡斯蒂利亞拉曼恰和加利西亞市分別在2014年底和2015年底實施嚴禁手機進校園的政策,研究人員發現在禁令實施不到三年時間裡,學生的數學和科學成績提高了許多分。

其次,螢幕會對整個學校的學生造成干擾,即使是那些不經常看螢幕的學生。
最後當學生身邊沒有電子裝置時,他們會感到緊張焦慮,焦慮情緒越高,數學成績越差。
一言以蔽之,手機等電子裝置雖然是讓孩子連線世界的橋樑,獲取資訊的通道,但玩得越多,在校表現差、生活幸福感低,情緒受損,甚至還會影響他人。
PISA的發現已經在多方得到了驗證,而且手機等電子裝置帶來的負面影響還不至於此。
比如會讓孩子的發育遲緩。
美國東北大學和日本濱松大學醫學院透過父母填寫的問卷,評估了7097名兒童的螢幕使用情況,包括電視、影片遊戲、平板電腦、手機和其他電子裝置。
他們的結果發現,螢幕使用時間與發育遲緩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聯,1歲兒童的螢幕時間越長,2歲和4歲時溝通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越差。
還有一個近些年漸漸被重視起來的網路霸凌問題,其背後的推手也與手機脫不了干係。
皮尤研究中心2022年的一項調查顯示,46%的13至17歲的美國青少年曾經歷過至少6種網路欺凌行為中的一種,其中網路攻擊性謾罵佔比32%、22%是散佈謠言。
而且上網越多,遭受過網路欺凌的次數和型別越多,五分之一的欺凌行為是透過社交媒體發生的。


顛覆認知的最新研究:手機禁令不管用!
從全球範圍內來看,目前學校應對手機等電子裝置這一罪魁禍首的唯一解決辦法就是:禁!禁 !禁 !
但有用嗎?一項最新研究揭露了一個血淋淋的現實:根本不管用!
今年2月初《柳葉刀》歐洲衛生政策期刊上釋出了全球首例有關學校手機禁令的研究。

伯明翰大學的學者從30所英國中學(其中20所學校嚴格限制學生使用手機,10所學校的政策寬鬆,允許學生娛樂性使用手機)裡招募了1227名12到15歲的參與者。
他們想弄清楚兩個問題:
-
學生的心理健康、焦慮和抑鬱、睡眠時間、體力活動時間、課堂破壞行為、成績和問題使用的普遍性方面是否存在差異? -
在學校7天24 小時內,智慧手機和社交媒體的使用情況和時長是否存在差異?使用的動機是否存在差異? -
智慧手機和社交媒體使用時間與心理健康、焦慮、抑鬱、睡眠時間、體力活動時間、課堂破壞行為、成績和問題使用普遍性之間是否存在關聯?
經過大量的抽樣調查和心理健康測試後,他們得出了一個很悲觀的結論:學校的禁令並不是防止智慧手機和社交媒體產生有害影響的靈丹妙藥。
手機寬容和限制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平均得分相似,都處於中等水平,兩者學生的英語成績和數學成績也無顯著區別,學生睡眠、課堂行為、鍛鍊或總體使用手機時間更沒什麼不同。

研究中所有學生每天使用智慧手機的平均時間為4-6小時,學校禁止使用智慧手機確實會讓學生在校使用手機(約40分鐘)和社交媒體(約30分鐘)的時間略有減少,但影響極小。
這項研究的結果並非打臉實施手機禁令的國家或地區,其關注點在於單純的一紙禁令並不足以解決手機等電子裝置等帶來的負面影響。
伯明翰大學副教授和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維多利亞·古德伊爾博士說:
“這是全球範圍內的第一項評估學校手機政策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和福祉以及其他健康和教育結果影響的研究。我們確實發現,花在手機和社交媒體上的時間越多,各項指標就越嚴重,包括心理健康狀況越差,身體活動越少,睡眠質量越差,教育水平越低,課堂破壞性行為也越嚴重。”
同時他補充說道:“減少手機使用時間是一個重要的關注點,但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關注學校,還要關注校內校外、整個星期的手機使用情況。”
這項全球首例研究雖然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思考,但問題終究兜兜轉轉還是回到了原點,到底該如何解決手機等電子裝置的成癮問題呢?


父母放不下手機,為何要怪孩子?
2024年《婚姻與家庭期刊》釋出的一項研究或許是一個突破口。
這項研究來自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社會研究中心,調查的物件是廣東省城市戶籍11445名3歲至6歲的學齡前兒童。
它本身研究的是數字不平等的問題,第一類不平等是技術獲取,即不同階層在接觸和擁有電子裝置上存在的差異;第二類是使用模式,即不同階層在如何使用電子裝置上存在的不同。
研究看似與全球性的手機難題毫不相干,但研究人員的結論在冥冥之中就標明瞭方向。

這項研究得出了兩個結論。
一個是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收入越高,孩子每天在電子裝置上花費的總時間就越少,過度使用電子裝置的情況也越少,同時,孩子會把使用電子裝置的時間花在學習上,即在非教育類活動上的用時更少。
可見家庭所處階層早已在無形之間為孩子的命運定了走向,高階層家庭的孩子從小便學會了有節制、有限度的使用電子裝置,而低階層的孩子卻早早掉進了電子裝置和娛樂活動的陷阱裡。

當我看到這一結論時,內心多少是有點絕望的,改變一個家庭的階層有時候要靠幾代人的努力,難道低階層的孩子在科技時代就註定淪為手機的奴隸,徹底沒救了嗎?
好在研究人員進一步探討了階層差異背後的真正原因,即第二個結論又讓我看到了希望。
高階層家庭的孩子為什麼不會被電子裝置所掌控?所屬階層只是冰山上最淺顯的一角,冰山下最核心的是父母育兒行為的差異。

圖源pexels
接受過高等教育、擁有更高收入的父母會有意識地、更加積極地監管孩子電子裝置使用,不僅會限制使用時間,還會規定使用期間所進行的活動,而非讓孩子放飛自我。
還有一點是核心中的核心,高階層的父母有數字意識,他們給孩子樹立了榜樣,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環境,主動與孩子進行面對面交流和互動,持續的身教勝過無止境的說教,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合理利用電子裝置,培養他們良好的數字素養。
他們不會一邊指責孩子過度使用電子裝置,自己卻一邊在餐桌上、漆黑的夜晚捧著手機肆無忌憚得刷起短影片。

手機等電子裝置的上癮,單靠學校一紙禁令終究是特效藥,只能緩解當時的疼痛,遠離課堂,在沒有學校監管的週日或節假日,又該靠什麼來約束?
終極解決方案始終得靠每一位智慧父母的先行一步。
放下對科技的戒備姿態,合理監管好孩子,引導孩子解剖演算法背後的商業邏輯,培養他們駕馭技術的能力。
當然最重要的是,父母要警惕自身在數字時代的生存狀態,是以身作則,還是成為遮遮掩掩的癮君子?
只有父母真正搭建好了抵禦數字洪流的諾亞方舟,孩子的基本盤才會更穩,才能在虛擬與現實之間找到平衡點。
至於其他方法,比如多帶孩子去戶外運動、去參加線下活動、給孩子報名研學旅行等等都是調味品,或者說在還沒解決主要矛盾前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
科技時代育兒之路充滿希望,也佈滿荊棘,無疑是一場對父母智慧與勇氣的較量。
“閱讀第一”,50萬中國精英家庭成長聚集地。由崇尚“終身學習”,愛閱讀愛分享的媽媽Bonnie創辦,專注於英文學習、閱讀以及思維素養。一家不端、不裝、有趣、有料、有觀點的教育新媒體。
▼精英說今日影片推薦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