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鉛筆道與長城戰略諮詢的聯合專欄,發現新時代的獨角獸。長城戰略諮詢是中國本土頭部新經濟諮詢機構。
作者 | 鉛筆道創始人 王方
撰稿 | 鉛筆道編輯 趙松格
最近,成都跑出一個128億超級獨角獸:易府醫療。
在英國的街道上,你可能會看到它的產品:一輛其貌不揚的移動口腔醫療車,緩緩行走在路上。它既可以隨招隨停,像計程車一樣;也可以醫療上門,像外賣一樣。
這就是易府醫療的主攻產品,用大白話說就是:把五官科醫院裝置改裝進車裡,醫生可以開著去給老百姓看病。
易府醫療的產品主要銷往歐洲,尤其是英國西班牙,訂單增長很快。2021年營收大概200萬元,2022年增長到1400萬元,2023年是6700萬元,2024年是兩億元。
在國內流行醫療機器人的當下,國外市場卻在移動醫院賽道長出個超級獨角獸。更關鍵的是,這輛載著超聲成像裝置的移動診療車,單日接診量可達傳統醫院口腔科的半年規模。
中外的AI+醫療賽道,各自進化出截然不同的趨勢。這些趨勢背後,隱藏著醫療賽道的哪些機會?敬請閱讀鉛筆道對話易府if醫療創始人林映霈。
宣告:訪談物件已確認文章資訊真實無誤,鉛筆道願為其內容做信任背書。
– 01 –
鉛筆道:從2021年到現在2025年,我們說這都是屬於康波週期裡的蕭條期。我不知道您創業當時的環境(2021)是怎樣的?
林映霈:當時決定創業,我們是對全球每一個國家都做了對比。
北非是“原料”意義上是最好的,擁有一定優勢的創業土壤,是傳統歐洲工業供應鏈所在,也同我們重點發展的市場,有地利,但它跟中國相比就差在一個點,人才不完備,先進材料、加工不如中國完善。
北非擁有的產業同中國不相上下,在參照的樣本國家中,以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這三國為例。
材料領域,從我們接收到的樣品發現,中國供應商的貨是最好的一家。摩洛哥其實在產業方面同中國不相上下,最終以摩洛哥為對比—中國僅是差在運輸遠。
重點在完整的工業供應鏈上,中國最具優勢。最終我司決定落地成都,是因為產品生產環節上游積體電路,封測、架構上,是與英特爾達成技術合作。

易府醫療創始人林映霈,有著一張年輕的娃娃臉
鉛筆道:您剛剛談的是供應鏈環境,客戶需求環境你是怎麼分析的?
林映霈:市場需求方面,在英國上學期間受啟發。
英國的人口結構,“醫護人員”數量在變少。
比如英國在2010年左右,他們提出了一個“五官科”概念與標準。就是說未來不會再有耳鼻喉科、口腔科、眼科這些單獨專業,而是將此三科整合成一個五官科。
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英國已經確定未來是少子化、老齡化,他們的勞動力人口將無法支撐傳統的專業科室劃分。
而現實中英國醫療開支一直是個無底洞,非常大。他們舉國上下都在想怎麼降本增效,卻沒有一個具體做法。
當時我就想,除了治療方式提升之外(當時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已出現),還有無更好的方式?針對每個人的醫療流程和模式,我與幕僚們研劃英、美、法三地的醫療模式,比如說老年人來到城市醫院看病,城市醫院資源本來就緊張。英國更嚴重,很多鄉鎮連個衛生站都沒有,可能就是一個退休醫生在那邊養老兼職。因此平均醫療資源是我司製造車載式移動醫院的主因。
能不能把城鎮的醫院“移動”到鄉村,去解決老齡人就醫問題?移動醫院這個概念其實早就有了,但困於技術點。因為光是把醫療器械放上車,就很難實現。
車輛在移動過程中會產生顛簸,容易造成裝置故障,而醫療裝置的設計本來就是基於靜止環境。所以我們後來主張的技術點之一(液氣壓相性平衡),就是在車輛移動過程中的設備穩定性。
鉛筆道:英國是您的主要市場地?
林映霈:對,現在我們的訂單主要也是來自英國。
鉛筆道:主要的採購者是誰?
林映霈:主要訂單以康養公司群體,英國有“居家養老”的概念。NHS的英國醫保醫院是單一最大訂單,但NHS這類醫院是屬於英國社服國營體系,所以採購到撥付流程慢。他們從國會到地方議會現在探討移動口腔科室(採用),也就是說替代“醫院”這個固定場所,這樣的概念勢必會與現實某些情況有衝擊。
鉛筆道:聽說您是先有訂單,再創業的?
林映霈:對。一開始我們就拿到了訂單,加起來差不多是200萬美元,換算人民幣是一千多萬。
鉛筆道:客戶當時的具體需求是什麼?
林映霈:第一筆訂單是向我當時的指導教授(後來升到院長)。他掌握著醫院器械裝置採購的決策權,我就推薦他買我的產品(笑)。我跟他說:如果你下訂單,你就是“移動醫療的第一人”。
他是醫院管理層,最大任務就是降本增效,而我們這個產品正好解決這個問題,能做到比固定醫院三倍、五倍的患者服務能力。
鉛筆道:當時客戶採購的應用場景是什麼?
林映霈:替代固定場所,裁撤多餘醫護人員。他雖然聽了我的思路有點激動,還是猶豫。因為我們當時定價很高,不是說成本高,而是為了做樣本、做範本,評估後續收益與最佳化方向做基礎。
你想,他要說服董事會批准一筆那麼大的款項,去買你這個“貨車”——當時他說是需要很大勇氣的。尤其還要面對第一線醫護人員的牴觸,因為這輛車如果真能高效服務患者,那原本的醫護崗位可能就要減少。
最終讓他拍板的原因之一,就是他能在董事會展示:怎麼做到降本增效。因為像口腔科在英國很少納入公費醫療,很多都是自費的。
口腔科原本就是醫院的創收科室,現在做成移動之後,它比原來科室還賺錢。因為英國是預約制,一個醫生一天15個患者,但一輛車一天能服務五六十個患者,一個醫護人員的效率就是3到4倍。所以最終他拍板了。後來教授因此已進董事會。
鉛筆道:訂單出來之前,您的移動口腔醫院產品,已經研發好了?
林映霈:能做出來的部分大概有80%,還有20%是零部件方面的問題。
鉛筆道:所以這個專案,其實你研究很多年了?
林映霈:我們謀劃已有十年。從2012年開始,就覺得這件事值得有意思。不一定非要創業,但就覺得做這件事有意義,不管是朝外科機器人方向,還是移動醫院的構思,只是沒到執行層面,一想到賦予“定義”一件事,。
鉛筆道:第一筆訂單的錢好拿嗎?
林映霈:我們從接觸到成交,前後持續了7個月。那段時間我一直說服他(導師),他也飛來中國到我們的工廠實地親測。
鉛筆道:第一代產品做出來之後,它是不是個“醜孩子”?
林映霈:剛做出來其實不滿意,不好看。我們當時主要是驗證移動醫院的可行性,不太在意外觀,就像教授說是臺“貨車”。
醫院的客戶看到也說像貨車。但老一輩覺得實用就行,年輕人可能覺得不好看。我們現在研發就在外觀上進行美觀設計。
鉛筆道:這事兒挺跨學科的吧?又要懂車,又要懂醫療裝置,還得整合到一塊。
林映霈:沒錯,車輛結構要考慮流體力學,還有跟醫療器械的配合。其實這塊要求很高。
當時我們是疫情期間撿漏,買了東風的副產線。他們原本只願意整體賣工廠,我們是單買裝置那部分,過程挺麻煩。
鉛筆道:回過頭來看,訂單交付過程中,哪個步驟讓你脫了一層皮?
林映霈:讓我脫皮的,反而不是造車環節,而是怎麼把它送出去。2021年末,你也知道,封控期間成都物流效率特別低,連出口手續都推進不了。只能想辦法先把車運出四川,後來透過北京海關才完成出口。真的像你說的,脫了好幾層皮。
– 02 –
鉛筆道:22年之後,除了英國市場之外,還佈局其他地區沒有?
林映霈:22年初開始跟西班牙接觸,他們主動找我們。我們提供了OEM模式(代工生產),車上打的是他們的Logo。他們做的是口腔類醫療裝置。我們只花了一個月。因為他們在英國已經看到車的使用效果,是透過原來的院長介紹過來的,口碑客戶。
鉛筆道:這說明英國客戶的反饋不錯?比如人效、成本、體驗方面。
林映霈:運營一週,車就完成了醫院半年口腔科的接診量。效果非常好。它的就診模式,現在像滴滴打車一樣,下個單,醫院車就開過來,也有隨招隨停的。
鉛筆道:收費方面是比去醫院貴還是便宜?
林映霈:要看運營方的決策。我們收到的反饋是效率大幅提升,但運營成本也確實增加,比如車輛維護、定點停靠等問題。
鉛筆道:車上是體檢裝置為主,還是治療裝置為主?
林映霈:相當於把整個口腔科(的裝置)搬上車。車的外觀像中型的貨拉拉,比麵包車大。我們主要用的是超聲成像,不用輻射裝置。

易府醫療的移動醫療車
鉛筆道:車上使用頻率最高的是哪類裝置?
林映霈:診斷的裝置最多。我們目前只有口腔科,眼科在波蘭已試運營,耳鼻喉還在基礎階段。將三科集合一科是有絕對難度的,成像裝置是關鍵,比如正畸需要頭位片,我們可以拍整張頭骨,這個技術我們是做了很大突破的也為之後眼科、耳鼻喉科成像完成進階技術,此技術首發也受華爾街日報與時代雜誌報導。
鉛筆道:開拓新市場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麼阻力?
林映霈:阻力和既得利益者失業有關。
英國之後,西班牙曾經成了我們第一大客戶,大概佔了我們八成訂單。但後來他們出現了一些特殊情況,尤其是醫護人員不太配合這個產品,使用量就下降了。就像我們在英國也遇到過,醫院用了這個產品可以降本增效,的確醫護人員不需要太多。
他們就覺得這車是最後一根稻草,會讓他們失業,於是產生了牴觸情緒。
西班牙不像英國,沒那麼明顯的公私立醫院之分,所以不管是哪類醫院,都會面臨裁員問題。我們也不想激化矛盾,就主動放緩了推廣節奏。雖然使用量下降了,但他們現在還是我們第二大客戶來源國,因為一些裝置損壞需要更新,或有新地區願意推廣,還在下單。
鉛筆道:對客戶來說,在哪些降本增效環節最顯著?
林映霈:主要是時間效率。比如在國內,大夫治療一個病人是 50或80 分鐘,我們的裝置能把這時間壓縮到一半左右。原本可能需要三個醫生輪班,現在一個醫生能多覆蓋幾個患者。
鉛筆道:時間縮短的核心原因是裝置更先進嗎?
林映霈:對,我們的器械裝置都升級了,而且都是市面上沒有的。比如我們用了替代輻射線的診斷裝置,不用擔心輻射問題,孕婦、小孩都能使用,成像也更快更清晰。

質控部門在討論產線最佳化
鉛筆道:你們現在第一大客戶是誰?
林映霈:以私營康養機構群體為最大訂單來源,按單一訂單量客戶目前是英國的國家醫保系統 NHS,但他們是階段性大量採購。穩定訂單更多的是英國最大的康養機構群體,尤其他們推“在家養老”服務,用我們的車上門服務老年人。
鉛筆道:那是不是意味著未來還有很大市場空間?比如移動口腔醫院之外,其他老年相關科室的移動醫院。
林映霈:確實,我們也在考慮內外婦兒這些科室,但要把所有裝置集中到車上,其實挺難的。像 CT、MRI 這種大型裝置,車載就很難實現。口腔是目前最適合上車的。
鉛筆道:那中國市場呢?沒有考慮嗎?
林映霈:其實最初我們就想在中國首發,但是不好獲得當局認可批准,所以當時我們只能先去英國,破釜沉舟把第一單拿下。
– 03 –
鉛筆道:其實您這個賽道背後的一個趨勢叫做“看病更方便”,有點像當年的外賣,從堂食到外賣,讓使用者吃飯更方便。我想知道,移動醫院會是長期趨勢嗎?
林映霈:這個應該是雙管齊下的(醫院與移動醫院)。我在美國賣產品,年輕人對這種形式其實是挺感興趣的。就像我出門要打車,那我當然是用打車軟體一樣。我牙已經很痛了,還得忍著疼痛出門、叫救護車,那費用也更高。但現在有移動醫院直接到我家樓下,跟我去醫院看病一個價格,我當然選移動醫院這個更便捷的場景。
而且未來是老齡化社會,美國也在步入老齡化,中國雖然還好一點,起碼還有十年的人口結構變化期,但終究也是個趨勢。目前還是以青壯年勞動力為主,但這類人群也逐漸會轉化。
我們說 B 端客戶也在接受,它是個有可持續性的產品,因為它能降本增效。未來醫護人員會減少,但醫療還要繼續往前走嘛。
鉛筆道:現在國內在做的那些醫療機器人,您怎麼看醫療裝置的“機器人化”這個趨勢?
林映霈:醫療機器人化其實是挺難的,最終還是得靠人操作。
就像我們移動醫院裡,儀器也是要醫生操作。完全無人化地交給機器,這不管是從個人接受度還是技術成熟度來看,都很有挑戰。
鉛筆道:所以它作為輔助工具可以,但要做到全自主的“無人化”機器人,目前還是很難實現?
林映霈:對。而且“機器人”這個詞其實定義很廣泛,它可以是代替一部分能力,也可以是提升能力。
鉛筆道:您說的困難,是指技術上的困難,還是技術之外的困難?
林映霈:技術當然有關係,另外也有政策性、當地文化習慣這些非技術性因素的限制。
鉛筆道:如果讓您突然經營一家醫療機器人公司的CEO,您會怎麼建議調整方向?
林映霈:不考慮這家公司整體情況,在中國,整體產業環境還是在軟體端發力。在就診過程中用軟體提升效率,比如說無紙化處理,或者資訊化讓整個流程跑得更快更順。
比如病人資訊、檢查記錄等等都數字化、自動化。但問題在於海外市場,比如歐美,他們對來自中國的軟體公司還是比較排斥的。因為他們知道中國很強調大資料應用,所以歐美的監管機構——尤其像歐洲這邊——對個人資訊特別敏感,這塊是比較難進入的,因此醫療軟體走向海外其實很困難,對我而言歐美市場是檢驗產品質量與主流價值所在。
鉛筆道:整體來看,移動醫院在歐洲市場的接受度怎麼樣?
林映霈:其實歐洲人跟美國人很像,對新技術是開放的,比如我們做的移動眼科醫院,在波蘭首發的。波蘭因為斯拉夫人基因問題,弱視比例特別高,他們有這個需求。我們的產品一推出就被當地醫療器械註冊當局“秒批”,目前在波蘭的增長非常快。
鉛筆道:所以說,他們不是說“願不願意接受”,而是“他們需要”?
林映霈:對,是他們本身就需要,我們只是正好能滿足這個需求而已。
鉛筆道:您這個產品形態接下來會往哪個方向進化?
林映霈:我們最初的願景就是做“移動五官科醫院”,目前是眼科和口腔已經解決了兩科,下一步會做耳鼻喉科,然後把這三科整合進一臺車上。
但這中間還是有技術瓶頸的。要把不同的器械整合到一臺車裡,目前還需要時間,但我們已經走了兩步,接下來就看耳鼻喉這一科了。

易府醫療從積體電路設計到光罩、刻蝕到塗膠氧化,培植完善IC產業鏈
鉛筆道:您能分享一些公司經營資料嗎?比如營收、利潤、估值這些。
林映霈:2021年公司營收大概200萬人民幣,2022年增長到1400萬,2023年是6700萬,2024年是兩億。
鉛筆道:增長非常快。我可以說您現在是全球營收最多的移動口腔醫院公司嗎?
林映霈:是,目前所知還沒有其他家在做這塊。
鉛筆道:您現在融到哪一輪了?公司的估值大概多少?
林映霈:我們現在算是 Pre-A。大概是17.83億美元(128億元)。
本文僅為口述者獨立觀點,不代表鉛筆道立場,亦不構成投資建議。
你是熱愛股權投資的人士嗎?鉛筆道發起【獨角獸投資俱樂部】。我們希望:搭建一個公共的獨角獸投資者俱樂部,聚集一群以成就獨角獸為使命的投資者,一起發現+培育獨角獸。點選圖片瞭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