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六個億的專案造假,副總選擇讓我背鍋

前    言
今天的故事有一點專業,但非常有趣。它發生在金融行業,講的是“甩鍋”,或者說,它講的是金融行業裡的人情世故。
本文作者道道導在PE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做投資部副總監時,分管投資部的副總裁推給他一個新材料公司的B輪股權融資專案。在專案推進中,道道導察覺到該專案涉嫌造假,並將自己的發現告知了副總裁。
可副總裁展現出一種不進不退的曖昧態度,他既不想直接斃掉這個專案,得罪那個關係不一般的專案推薦人;也不想拍板繼續推進這個專案,影響他在公司的聲譽。

面對副總裁的“甩鍋”,道道導該如何將“鍋”甩出去,從這個已經不可能的專案中抽身呢?

本文節選自道道導《數字的真相:審計與盡調那些事兒》,其中收錄了作者歷任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實習生、助理、主管、審計經理及私募股權投資基金(PE)投資總監5個職位,12年從業經驗裡有關審計和盡調的15段真實經歷。
我從四大跳去PE(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做投資部副總監約半年左右,分管投資部的副總裁推了一個專案給我做。
這是一個新材料公司的B輪股權融資專案,公司的年收入大概有5億元,淨利潤在5000萬元左右。我需要現場考察該公司的業務經營情況,複核其財務報表與法律披露等情況是否真實準確,最後再評估其投資價值。考察結束後,我需要寫一份投資報告,將上述考察過程與結果完整記錄在內。這份投資報告將和我司風控部的風控報告一起提交給投資決策委員會,由他們決定我們要不要真金白銀地投錢給這家公司。
這家新材料公司A輪股權融資時有當地政府基金和另外兩家市場化基金先行投資了。總體來說,專案難度不大。但我沒想到正是這個專案,差點讓我吃了個大虧。
我入職PE投資部才半年,專案渠道來源比較少。副總裁有專案安排給我,我很積極。作為投資副總監,我是這個專案的具體經辦人。我上面還有投資部總經理,以及分管投資部的副總裁(也是推專案給我的那位領導)。
與以前的審計相比,這次在時間上其實是比較寬裕的。以前做四大審計經理時,出個差恨不得坐早上八點鐘的航班出發,再坐晚上九點鐘的航班返回。能一天完成的事,都是早出晚歸,當天往返。這次呢?早上睡到八九點鐘起床,稍微收拾下出發去機場,十點多鐘到機場,下午一點多鐘飛機著陸後,再輾轉到專案地,已經是下午三四點鐘了。喝點茶寒暄一下,就可以吃晚飯。
重頭戲當然是晚飯了。
在機場到達層,我們與聯絡人見了面。這位聯絡人,王哥,人其貌不揚,1.7米多的個子,灰色夾克外套,黑色褲子、黑色皮鞋,皮鞋不太乾淨。王哥蠻熱情的,直說辛苦我們了,還伸手要幫忙拉我的行李箱,我連忙道謝婉拒。
王哥帶著我們來到了停車場,來接我們的是一款較為常見的大眾汽車,我的直觀印象是汽車保養得不是很好。
我心裡有了些狐疑。一路刻意閒聊,我瞭解到了一些情況。這個專案實控人報出來的估值是6億元,打算融資6000萬元。這個專案並不是王哥直接推給我們副總裁的,中間還有一人,至於是誰,王哥沒有透露,我聽出那個意思,猜測其身份地位應該不低。
我們坐了近兩小時的汽車到了公司所在地。公司實控人李總帶著三四名高管已經在一樓外迎接我們。這又是從前做審計時沒有過的待遇。以前做審計,小公司最多由財務總監請我們吃個飯,大公司一般就是吃員工食堂的飯。
我入職PE很快就發現,不管去哪個專案現場,一般都是實控人或其身邊的副總直接接待。經歷過幾次就習以為常了,實在是由儉入奢易。
晚上吃飯豪華而熱情洋溢,大夥舉杯共飲,暢談未來順利合作的美好願景。談笑間,我對幾位高管也有了多一些的瞭解,他們都是跟老闆近十年的老戰友了。
財務總監黃總能說會道,她聊到我以前所在的四大時極盡捧場,連稱我老師。
聊到後面幾天的工作安排時,黃總說我要的盡調資料已經準備好了。我一邊說辛苦黃總了,一邊轉頭問實控人李總:“李總,我們工廠離這不遠吧。我們想明早先過去參觀一下。”李總說:“工廠不遠,四五十分鐘的車程,你們要不明天先看下材料,後天再過去?”
我說:“不用的。我來時領導跟我說過您這個專案了,我想抓緊看下工廠,爭取週五回去趕報告,下週儘快上會。”
李總一聽我這說辭,沒再說什麼,同意我們明早先去工廠。誰料就是這趟工廠之行,讓我發現了問題。
第二天上午八點半鐘左右,我們出發去工廠。除司機外,同行的還有五人,我、投資助理小盧、聯絡人王哥、財務黃總,以及分管技術的陳副總。
一路上的聊天比拿到的BP(商業計劃書)多了不少資訊。我們一行人很快就到了工廠,工廠負責人王總帶著兩位同事出來迎接。
我們先到會議室放下揹包,換好防塵服後,我們沿著參觀通道開始考察。王總負責介紹,偶爾他的同事也會做些補充。
工廠整體給我的感覺還比較規範,各式操作圖示、安全標語、管理規章,各居其所,分門別類,井井有條。
A棟參觀完畢,我們轉至B棟參觀。A棟與B棟有些不同,A棟是密封式的,不同的生產環節在不同的操作間完成,彼此隔開。B棟是一個大通間,各式反應爐樹立其中,幾種不同顏色的管道轉行其中,遍佈上空。十來個操作人員忙忙碌碌的。
一路參觀,我很好奇地仔細觀察著周邊事物,認真聽著王總及其同事介紹的內容。審計與投資行業從業人員的特質就是好奇心。我每年看的專案很多,千差萬別。沒有好奇心的話,還是做些別的工作比較合適。
在王總介紹的同時,我瞄了一眼反應爐上的銘牌,同時發了個訊息給投資助理小盧:“拍銘牌,問產能。”發完資訊後我一轉頭指著前方另一反應爐,問王總:“那個反應爐是做什麼的?”
我一邊問一邊向前走,其他人也被我帶著一起往前走,小盧故意留在了後邊。我知道他會搞定的。沒過多久,在王總仍忙於解答我對新反應爐各種疑問的時候,小盧跟上了隊伍。接下去的參觀,我又問了下工人排班、工資、良率等情況。十一點來鍾,我們完成了車間的參觀考察。
中午在工廠附近餐館用餐後,我們又趕回專案辦公室。黃總已安排好了會議室,靠牆一側的地上堆滿了會計憑證,橢圓形的會議桌上也是。我找了個位置坐下,開啟筆記型電腦,眼睛看似盯著螢幕上的Excel表格,腦子裡卻已在綜合目前獲取的所有資訊。
從見到王哥開始,我就覺得有些奇怪。
王哥穿著太樸實了,車子也有點舊。公司高管團隊昨天在晚宴上的江湖氣,跟新材料公司高管的舉止似乎有些差距。
此外,陳副總的水平,應該是搞不定這種新材料的研發。而財務黃總,應該是忠心耿耿的,但她太主動了,似乎太擅於“對付盡調”了。會議室裡的這些會計憑證,並不是按我提出的要求,她卻搬過來了。
最關鍵的是,從小盧得到的資訊來看,工廠的產能和收入不匹配。
按王總的介紹,B棟每個生產環節的產能都對最終產能有決定性影響,是不能有短板的。但按小盧向工人側面瞭解的情況,以及根據銘牌上資料計算出來的產能結果,不管是乘以BP(商業計劃書)上的單價,還是這兩天順口向李總、陳副總、王總等人問到的單價範圍,都離報表上的收入數字有些距離。小盧也說他問了化工專業朋友,這個過程的計算邏輯應該不會有大問題。
我開啟黃總提供的前十大客戶明細,隨意在網上搜了一兩個,沒發現什麼異常。我安排小盧將十大客戶的一些關鍵資訊彙總後,又請黃總匯出一個科目餘額表給我。
經過仔細檢查科目餘額表中的應收賬款明細,我發現了一些異常情況:這家公司的前十大客戶,佔比並不高,大概有30%;前十大以後或者前二十大以後,還有不少客戶的銷售額較高,有幾百萬元到一千萬元的樣子。我找了其中五六個期末餘額較小的客戶來查,發現他們的註冊地址或在某個外省的,或在偏遠地級市。
我增加了搜尋範圍,叫小盧一一查下這些我還沒有查的公司。與此同時,我記下剛才查到的五家公司的聯絡電話與法人姓名,然後假裝有電話進來,拿起手機就走了出去。
隨後,我用副卡手機號碼,一個電話一個電話地分別打給了這五家公司。有的電話打不通。打得通的,我開頭就是:“張總,您好啊。我是××貿易公司的小陳,昨天一朋友介紹了貴公司的產品,我們在××市的業務範圍還比較廣,不知您下星期是否在公司?我想登門拜訪下,看能否有合作機會。”
這套說辭我事先是有過考量的:
一是將自己扮成是貿易公司的人,適用範圍廣,很少廠家對外銷售可以完全靠直營,藉助貿易公司或經銷公司的渠道是很正常的。
二是隻說朋友介紹,不說具體姓氏,如果對方追問,既可以避左右而言他,也可以拖延,說等見面時詳聊。
三是直接提出見面談業務合作,這算是給對方信任感。現在大家對陌生電話都很警惕,我直接提出要見面,他會更相信我有合作的意向。
四是確認這家公司是否存在。電話中我既沒有提貴公司的具體名字,也沒有提貴公司的具體產品。如果這家公司不存在,接電話的人就會說你打錯電話了,我順勢應付兩句掛了電話即可;如果這家公司存在且有實際業務發生,接電話的人會順著話頭說下去。我從對方在電話中的回覆就能知曉了。
五是我用的是平時完全不用的手機號碼。如果聊下去,對方真回覆了說下週幾有空,我就留個口子,說等我具體行程定下來後再跟他聯絡。
這五家客戶有三家電話打不通,另外兩家的反應也不對。明顯是有問題。
我從產能端出發,結合排班和良率情況,以及單價的浮動範圍,推算出其收入,最高是報表上5億元收入的70%,最低是50%。
我又從應收賬款端出發,挑了五家客戶,其中兩家根據他們在電話中的回覆,再結合他們的註冊資訊等,我基本可以判斷:這兩家客戶大機率是偽造的。
我這個結論其實不是單一維度資訊的判斷,是綜合各方面資訊得出的。
在PE投資中,專案公司造假的動機是很強烈的。假設我們給專案的市盈率倍數是10倍,則企業實際控制人每造假增加1000萬元利潤,可以給企業的估值增加1億元,很是划算。所以我在盡調專案的時候,對於發現的任何不對勁之處,都是十分謹慎與警惕的,是一定會想辦法追根溯源的。
從這家公司的情況來看,為何會有在某邊遠省份不知名縣市註冊資本僅50萬元至100萬元的經銷公司,一年幫忙銷售了幾百萬元的業務呢?
我電話打給那家公司說:“張總,您好啊。我是××貿易公司的小陳,昨天一朋友介紹了貴公司的產品,我們在××市的業務範圍還比較廣,不知您下星期是否在公司?我想登門拜訪下,看能否有合作機會。”電話中那一頭的反應給我的感覺就是對方壓根不知道我在電話裡說的是什麼。
到這家公司將近24小時,我從最開始的狐疑,到後來找到明顯的造假證據。按理說,我的工作完成得很不錯,但我的心情卻高興不起來。
事情難辦了啊!這種難辦,不是審計行業的難辦,而是投資行業的難辦。審計行業的難辦,是經常在審計過程中自己發現問題,自己又給蓋過去了。投資行業的難辦,是怎麼處理這個專案中間牽扯到的方方面面,形形色色人物。
這個專案是副總裁推給我的,他知道專案的具體情況嗎?他肯定是看過BP(商業計劃書)的,或者是聽他朋友稍微講過,也肯定是初步判斷認為還不錯的,要不他也不會指派我過來現場考察盡調。
根據與王哥的溝通,他與副總裁之間還有另一位沒有出現的中間人,他與副總裁的關係如何?他與實控人李總有沒有接觸?王哥是這位沒有出現的中間人的助手?還是王哥將他與實控人李總隔絕開了?
這個專案此前有一家政府基金還有兩家市場化基金進來了。他們對這個專案的盡調做到怎麼樣的程度?此前年度財務資料有問題嗎?
按彙報程式,我直接彙報給投資部總經理。但這個專案是副總裁直接指派我來考察盡調的,投資部總經理可能只是被他知會了一聲。
想了想,我還是決定先打電話給副總裁彙報一下。我先給副總裁發了個訊息過去:“×總,下午好。我這兩天在××專案盡調有一些進展,您方便的話,我電話跟您彙報一下。”
很快,我就收到了副總裁的回覆,我在樓梯間裡打電話給副總裁說:“×總,您好。按您的安排,我昨天過來××專案盡調了。這兩天考察了一下他們的工廠,也跟實控人、技術副總、財務總監等人有一些初步溝通。他們年收入大概是5億元。在核查客戶情況的時候,可能有一些客戶資訊比較奇怪。”
副總裁說:“你具體說說。”
我回答道:“是這樣子的,他們公司的前十大客戶的收入佔比大約是30%。我發現其後面的一些客戶,銷售金額還不小,幾百萬元這個樣子,但有一些客戶的註冊地是在某省份不知名的縣市,註冊資本也較小。我打了電話過去,對不上號。”我沒有彙報客戶的具體名字與具體核驗的過程,這些對副總裁來說,不重要,也顯得我說話囉唆。如果他想了解詳細過程,會問我的。
副總裁繼續問道:“大概有多少個這種異常情況的客戶?”
我繼續彙報說:“我目前挑選了5家餘額小的公司,根據網上找到的聯絡方式,有兩家在電話那頭的回應該是比較奇怪的。而挑選這5家的原因是他們餘額小不容易引人注意,如果我們團隊後續對應收賬款餘額做一些工作,大機率也不會考慮這幾家公司。另外三家電話打不通,可能是網上的聯絡方式不準確,我也不好直接找專案方要聯絡方式,所以難於做出進一步的判斷。不過,我從另一個角度對其做了一個匡算。”
我稍微做了一下停頓,也是為了理一理思路,繼續說道:“我在考察工廠的時候,對產能產量做了比較詳細的評估,也徵詢了業內人士的意見,結合跟各方驗證的單價,大概是2.5億元~3.5億元,是報表的50%~70%。”
副總裁聽完我的詳細彙報,沉思了一會,說出了一句讓我意想不到的話。
副總裁說:“你跟他們溝通一下。”
我有些發愣,彙報前,我是想過副總裁可能的反應:一是認同我的發現和判斷,讓我應付了事儘快打道回府;
二是內心對我發現的問題不置可否,但表面讓我先多做些紮實工作,然後提交立項再說。甚至還可以讓投資部總經理介入,立項會後塞給我其他專案,然後順理成章地換個人經辦這個專案。
無論如何,副總裁是會做出判斷的。但現在,他似乎把問題丟回給我了?不過在電話中,我來不及多想,也不方便多問,只好順著答應道:“好的。我與他們溝通一下,再跟您彙報。”
“嗯。”副總裁結束通話了電話。
我也不急著回會議室,就在樓梯間裡琢磨副總裁的意思。這跟我原先猜測的兩種可能都不同,副總裁讓我與他們溝通,這相當於是他本身沒有做出判斷,讓我獨立行事。
為什麼他不做出下一步具體方向判斷呢?不管是打道回府,還是繼續專案推進,他都不擔心我不會聽命行事的。如果他對這個專案無所謂,那打道回府是最乾脆的;如果他與這個專案牽扯較深,那就可以要求繼續推進。現在讓我溝通,讓我獨立行事,感覺就是既不想馬上了斷,又不想直接參與。我這是被甩鍋了。
推專案給副總裁的應該是有一定地位的人。他肯定不是王哥,他與王哥的關係也不好說,王哥應該只是一位幫忙打雜的角色。
副總裁不好直接斃掉這個專案,也不想拍板繼續推進這個專案。前者直接得罪推專案的人,後者影響他在公司的聲譽。所以乾脆一推六二五,讓我去溝通,由我自行處理。他自己則儘量脫身。
想明白了這一點,我大概也有了應對思路。
這件事最關鍵的點就在於不論是副總裁還是專案公司,面子上都得過得去。所以,我不能直接在投資盡調報告上得出專案公司有問題的結論,這等於公開撕破臉。但這個專案無論如何也不能投了,投進去就是火坑。
這樣一來,就得在我不直接說明的情況下,讓對方知道我已經發現問題了,但我又不準備公開。我若是賣了對方一個面子,對方自然也得還我一個人情,那專案終止就是自然而然的了。鍋也不能在我這裡。我心裡這樣想著,走回了會議室。
我根據小盧整理出來的詳細資料,選擇了十五家客戶。在前十大客戶中選擇了八家客戶,在十大客戶以外又選擇了七家客戶,包括我先前打電話時發現有問題的兩家客戶,並將他們的註冊時間、註冊地址,註冊金額、聯絡電話等全部刪掉。未被選中的客戶也全部刪掉,只留下乾乾淨淨的被挑中的十五個客戶名稱、交易金額與應收賬款餘額等。
我將表格發到自己的手機裡,起身去找財務總監黃總溝通。“黃總,在忙啊?”我敲了敲黃總辦公室的門。
“道總,請進,請進。你們盡調工作進展得怎麼樣?”黃總趕緊站了起來,準備將我接到喝茶區域。
“黃總不用客氣,我是過來跟您溝通一下盡調的安排的。”我表示不用喝茶,很快說完。
“道總,您說。”黃總說道。
“是這樣子,現場資料我們同步在看了,估計明天早上應該能看完,我是計劃坐明天下午的航班回去。根據目前的資料,我們抽出了十五家客戶計劃發一下詢證函,好像有兩家客戶是同一個市的,我們準備下周初飛過去現場訪談下。我將清單發您看一下。”我裝作很自然隨意地將下一步的安排說了出來,在手機上我將表格轉了過去。
“好啊,我看一下你們選了哪些客戶。”黃總答道。
“黃總,還得麻煩您找同事補充一下這些客戶的聯絡人、聯絡電話及具體辦公地址。我們到時好發詢證函,同時準備現場走訪的兩個客戶,也麻煩您這兩天跟他們打聲招呼。”我接著說。
“好。你們準備去哪兩家?”黃總問道。“中間標灰色的那兩家。”我回答道。“哦哦,這兩家啊……”黃總似乎有點猶豫。“怎麼啦?”我介面問道。
“啊,哦,沒事。”黃總繼續說道,“那我讓同事將聯絡資訊填好發你。”
“好,那麻煩您了。”我說完就起身告辭離開。
邊走,我邊想:“這鍋蓋是先甩出去了,看下他們下一步怎麼說了。”回到會議室後,我繼續翻看報表明細。按正常的盡調節奏,明天上午是要約專案公司的高管及主要部門負責人做一輪訪談的,但現在基本可以省了。又看了半個多小時,在其他的資料中,沒發現什麼需要特別留意的地方。這時王哥走進了會議室,示意我出去一下。我跟他走了出去,來到了一間空的會議室。坐好後,王哥開啟了話題:“道總,您這邊目前盡調得還順利嗎?”
我答道:“挺順利的。黃總挺配合的。”
“那就好。後面幾天您準備怎麼安排。明天能完事的話,先不急著回去,這附近有個湖挺漂亮的,我週末帶你倆去轉轉唄。”
“王哥,您客氣了。我們明天上午再看下材料就差不多了,計劃坐明天下午的飛機回去,週末好在家裡寫報告。等專案落地時,一定來這裡多待幾天轉轉,到時再麻煩您吧。”我用著“拖”字訣。
“這湖那可是全國知名啊,很多名人遊玩過還題了詞。下次也不知等到什麼時候,我先帶你們逛一下,週六一天就夠了。你們可以週日再回。”王哥繼續著他的熱情。
“王哥,真不用了哈。這專案領導也催得急,我們還得回去寫報告。”我開始將領導搬出來擋一下。
“哦哦……那我理解,那我理解……”王哥鬆了口,轉口問道,“我剛聽黃總說你們下週初計劃去訪談一下客戶?”
“是的。”我開始明白“酒意”在哪裡了。“那您這邊內部的流程安排大概是怎麼樣的?”王哥追問道。“初步計劃下下週一上立項會吧。”我答道。
“道總,您看這樣方便不?這專案挺多機構都在盯著,我朋友還有你們副總裁對這專案都挺看好的。能否內部溝通一下,下週一早點上立項會,你們訪談客戶的事,安排在這兩天,或者是週末的時間用電話訪談的方式。這樣速度會快一些。”
“這估計不太好辦。”我推脫道。
“道總,還麻煩您多幫忙哈。到時一定多感謝您。”王哥開始拉近關係了。
“不是我不幫忙啊,報告我們可以抓緊時間趕出來這沒問題。客戶走訪我們公司風控部要求一定要到現場的。我也可以放到下週立項會後再補,但我們內部規定立項材料要週三前提交的。今天已經是週四了。”我只能說得細一些,同時將風控部和內部流程規定搬出來擋一下。不說細,王哥可能以為是我在阻攔專案,後面真就我一個人躺槍了。
“這樣啊。”王哥若有所思也沒再說什麼,我們又聊了幾句,我就回了會議室。
結果,不到20分鐘,副總裁電話過來了!
“剛我聽對方說現在事情有點變化,具體什麼情況?”在電話裡副總裁的聲音感覺還比較平穩。
在接副總裁電話前,我心裡有點忐忑,不知副總裁主動找我什麼事,初步猜想是有人找了他,他來找我興師問罪了。但副總裁的語氣讓我緩了一口氣,我回答道:“對方還比較配合,我計劃這幾天趕趕報告,下週初去一趟××省,走訪一下其中兩家比較靠近的客戶,這也是此前風控的要求。如果順利的話,我們下週三前可以提交完整材料,可以趕上下下週一的立項會。”
這也算將一部分“鍋”甩給風控,免得副總裁怪我為什麼大老遠去現場走訪客戶。
“你說的這兩家客戶是哪兩家?”副總裁問道。
“就我剛才跟您彙報的有點異常的那兩家,我選擇了十五家客戶準備寄發詢證函,這兩家也在裡面。”
“對方有什麼反應?”副總裁繼續追問。
“副總裁居然問得這麼詳細?”我有點失神,反應過來後,馬上將整個過程全盤托出:“我跟您電話彙報後,就選擇了十五家準備發詢證函的客戶,有前十大客戶中的八家客戶,有非前十大客戶中的七家客戶,他們的交易額和餘額有點不匹配,而且註冊地址等資訊比較奇怪。我跟他們財務總監黃總說的時候,她沒特別反應。但後來應該是黃總跟王哥說了,王哥找我說讓我週末留在這裡,後來又說希望我能將流程往前趕一下,下週一先上立項會,準備走訪的兩家可以在週末安排電話訪談。”我說得有點詳細,甚至是囉唆了,後又加問了一句:“王哥聯絡您了嗎?”。“嗯。”副總裁輕輕答了一句,進一步指示道:“沒事,你不用管其他的事情,照你的節奏來走就好。你一會兒跟對方再溝通一下。”
“好的。”我答應道。
結束通話電話,我提著的心放了下來。副總裁的立場或態度我完全明白,後面的事好做了。對於這個專案,副總裁只想脫身,不想得罪人。但他是支援我的。我不知王哥找他說了什麼,有沒有移花接木,顛倒是非什麼的,這些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副總裁相信我,讓我按自己的節奏去做。
事情簡單了。我找到王哥和黃總,表達了公司領導對本專案的重視與關注,同時也解釋了一下,剛跟風控部溝透過,下週一趕立項會真的來不及,所以還是隻能先按原計劃走,就是下週一去××省走訪兩家客戶,下下週再上立項會。王哥和黃總當場沒再說什麼,但僅過十來分鐘,黃總過來說他們實控人李總請我去他辦公室喝杯茶。
“李總,下午好啊。”我跟著黃總走進李總的辦公室。
“道總,下午好。來,請坐。”李總正在泡茶,指著他對面的位置說道。
“李總,我還有點事,你們聊。”黃總主動告辭。“嗯。你先去忙吧。”李總回覆道。
我坐下後,李總沒開口,繼續走他的泡茶流程。我也沒出聲,靜靜欣賞他的“表演”。李總將沏好茶的小茶杯用茶鑷子遞了過來,我併攏食指中指,輕輕敲了兩下茶几表示感謝,隨後捏起茶杯一飲而盡。
“好茶。”我稱讚道。
“哈哈哈哈哈哈。”李總笑道,又給我續了茶水。“道總,這兩天招待不周啊。”李總終於開口了。
“哪裡啊,李總你們太熱情了。我昨晚都喝多了,回到酒店還吐了。我酒量實在不好。”我配合著他,表示感謝。
“沒事,沒事,你是年輕人,多喝幾次酒量就上來了。當年,我也是邊喝邊練才將酒量練起來的,做生意不容易啊,這麼大一家子人要養。”李總感嘆道。
“嗯。那是。創業實在不容易,能做到您這麼大規模的更是不容易。”我捧著場。
“也虧得朋友們和一些老兄弟們幫忙,公司目前運轉情況還是挺不錯的。這行業是朝陽行業啊,這不想著這一輪融資能儘快落地,我們也好擴建些產能,爭取早日上市。”李總將話題轉了過來。
“那是,時機稍縱即逝。您這個時機抓得好。”我順著話題回覆道。
“昨晚也跟你說過,上一輪的投資者還想多投一些,另外還有其他幾家機構,盡調做完了,內部流程也差不多完成了。你們這邊的內部流程大概還需要多久呢?”李總的關注點來了。
“嗯,剛才和黃總、王哥也說過,大概是下下週一上立項會,立項會後大概一個星期可以上公司投決會,再用兩個星期走完基金投決會。從今天開始算起,大概需要四個星期可走完審批流程。”我回複道。
“打款還需要多久?”李總繼續問道。“走完協議流程和打款流程,快的話一週內可以搞定。”“能否再快一些,兩週內搞定打款?”
“李總,這個應該比較難。剛也和我們風控部溝透過,這是最快的節奏了。我們之前其他的專案都比這個時間慢很多。”我繼續將風控搬出來擋槍。
“嗯,那可能有點來不及。”李總語氣有點遺憾道。“嗯,李總,您這個時間安排還有其他考慮嗎?”我問道。
李總說:“是這樣子,市裡有一個補貼,我們正在申請,時間節點比較趕。”
“這個補貼有多少錢?跟我們企業的融資進度有關係嗎?”我好奇地問道。
“大概有一千萬元,是補貼我們企業擴大再生產的。”李總回答道,“融資早點落地好看一些嘛。”
李總沒有把話說得很清楚,但我大致明白了他的想法。再後來我們倆人聊些什麼,我已記不清楚了,反正都是些瞎聊。快結束話題的時候,李總向我表示道歉,說晚上有其他安排,他已委託黃總晚上招待好我。
週五我們回去了,週六趕了一部分報告,還在催黃總給客戶聯絡方式。
週六晚上,王哥跟我說,其他機構下週就會籤協議了,額度差不多滿了,問我下週能不能走完審批流程。我諮詢了副總裁意見後,也給王哥一個比較直接的回覆:我已充分與公司風控部等相關部門溝通過了,我們內部流程實在來不及,現場走訪也還沒做,最快最快還要三個星期才能過完所有審批流程,協議可以在立項會後同步走。實在不行,我們參與下一輪融資。
王哥之後回覆我,就說這次辛苦了,歡迎我們參與他們下一輪融資。
《數字的真相》道道導 著/ 中國鐵道出版社/2024年7月
道道導
道道導,又名“盜道導”,於知乎平臺分享逾300萬字,知乎“財務、會計”話題優秀答主;原任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經理,後轉行私募股權投資基金(PE)從事投資,現任某PE風控負責人。
  • 本文封面選自電視劇《繁花》(2023),圖片與文章內容無關,特此宣告。
  • 本文選自 中國鐵道出版社《數字的真相:審計與盡調那些事兒》,略有刪減,網易人間工作室已獲得授權。
  • 投稿給「人間」,可致信:[email protected],稿件一經刊用,將根據文章質量,提供不少於千字100元的稿酬或不設上限的分成收益。
  • 其它合作、建議、故事線索,歡迎於微信後臺(或郵件)聯絡我們。
有你「在看」,人間會更好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