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東時間週一上午,特朗普又在社交媒體上扔下一顆重磅炸彈,是關於中國的。
他發帖稱:“昨天,中國發布了34%的報復性關稅,這是他們創紀錄關稅、非貨幣關稅、非法補貼企業和長期貨幣操縱的又一例證。我警告過,任何國家若透過額外關稅報復美國,且超出其長期貿易濫用範圍,美國將立即加徵遠超最初設定的新關稅。因此,如果中國在2025年4月8日之前不撤回這34%,美國將從4月9日起對中國加徵50%額外關稅,與中國的談判也將全面終止!”
最後,他還補了一句:“其他要求會談的國家,我們立刻開始談。謝謝關注!”

特朗普這回是徹底撕破臉了。加上之前對中國商品的34%和更早的20%關稅,若新政落地,美國對華關稅簡單相加將高達104%(特朗普的關稅計算非常複雜甚至草率,這種直接相加的方式不一定對,因為美國對華關稅是分產品分批次徵收的,並非所有商品都同時承受所有稅率。這裡取一個概數)。這不是打臉,而是要把中國往死裡整,是徹底脫鉤斷鏈的殺招。他的目的暴露無遺:不再談判,就是要搞死中國。這哪裡是貿易戰,分明是經濟絞殺戰。
1
先冷靜下來想一想,特朗普為何非要一條路走到黑?
答案其實非常直白:美國,極度缺錢。
財政部賬上只剩下不到3000億美元的現金,而2024年美國國債利息支出高達1萬億美元,直接吞掉了聯邦全年財政收入的五分之一。更可怕的是,這筆利息還只是一個“活火山口”,隨著國債餘額突破35萬億美元、利率維持高位,未來只會愈演愈烈。這個財政黑洞已經不是“可持續性”問題,而是“能不能活到年底”的問題了。
在這種壓力下,特朗普作為一個慣於債務融資起家的生意人,完全不走傳統政治家的路數。他不信什麼虛偽的外交辭令,也不在乎所謂的國際規則與多邊機制,他的思維模式非常簡單粗暴:誰手裡有籌碼,誰就能定價;誰有牌,誰就制定規則。他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拿著手裡這副牌,儘可能多地從全世界摳出現金來。
歸根到底,美國政府的策略可以濃縮為兩個字:找錢。退出國際組織,是為了省會費;叫停對烏克蘭援助,是為了省軍援;對盟友漲軍費,是為了讓北約成員“買單”;擴大賣綠卡配額、提高移民費用,是為了開源;而對全球加徵關稅,就是最直接有效的一把收割利器。
如果我們靜下心看一看資料,就會發現這一切並非即興而為,而是一套完整的算賬邏輯:2024年美國進口商品總額高達3.267萬億美元,如果平均徵收10%的關稅,就能帶來3267億美元收入,幾乎等同於財政部手上僅剩的全部現金;如果徵收20%,那就是6534億美元,足以緩解眼前所有的支付壓力。
加稅,是為了找錢;降息,是為了省錢。
美債收益率從5%降到4%,意味著光是利息支出,每年就能節省數千億美元。這種利息砍單策略,為財政部爭取喘息時間,也成為特朗普打贏財政翻身仗的關鍵棋子。別忘了,他現在心裡始終有個夢——他要解決掉那35萬億美元的國債大山,他要讓美國再次偉大,不是靠什麼創新或全球合作,而是靠抓住世界經濟鏈條中的“出血點”,直接止血甚至反向抽血。
在特朗普眼中,誰是最肥的出血點?當然是中國。
2023年,美國貨物貿易逆差達到了1.21萬億美元,其中對華逆差就高達2950億美元,佔到四分之一。中國是唯一能穩定供給、質量可控、價格低廉、而又缺乏足夠反制手段的大型經濟體。要找錢,找誰最容易?
所以,不管中國怎麼低調、怎麼隱忍、怎麼示好,不管姓社姓資,都改變不了特朗普的設定——中國不是一個可以平等共存的夥伴,而是一個必須被整頓、削弱、打趴的結構性對手。
他的加稅策略,就像一個買家走進你的房子,問價。你說這套房值100萬,他說:“不,我出50萬,而且你還得包修包退,最好再送點傢俱。”你要不答應,他就拍桌子走人,還帶一波朋友圈嘲諷:“這破房哪值這個價?看我馬上造一套更好的。”這個時候,你是坐等他回來,還是讓他趕緊滾?
特朗普相信的,從來不是規則,而是籌碼。他的外交辭典裡,沒有什麼“戰略互信”,只有“誰更怕輸”。他的極限施壓,表面上是談判,其實是一場非對稱的財富轉移。
所以,不能指望他會回頭,也別指望溝通能解決問題。這不是一場誤會,而是一場掠奪。
2
特朗普不在乎和中國撕破臉,不在乎撕裂朋友圈,也不在乎砸爛世界規則。他要的是資本回流、中產迴歸、製造業重振,還要牢牢抓住全球產業鏈的主導權。至於美國製造業是否真的能迴流?答案並不複雜。低端製造業不會回來,服裝、日用品這些東西在美國做,人工成本高得離譜,通脹一下子就會爆炸。他更聰明的做法是把訂單甩給越南、印尼、菲律賓這些聽話的小弟,用製造業作為戰略拉攏的工具,順便重塑“新殖民式”的經濟網路。
中國已經成了“不聽話”的典型,訂單自然得移走。但高階製造業,比如晶片和汽車,美國必須牢牢抓在自己手裡。晶片是AI革命的命脈,汽車產業鏈撐著軍民融合的國防命根,這兩者不僅利潤高,更能養活中產階層,是特朗普死保的戰略核心。
港口和船舶,美國未必打算自己重建。畢竟美國人工太貴,而且已經習慣了舒適生活,那些體力活幹不來也幹不好。培養一個合格工人需要時間,建立一個完整的產業鏈生態更需時間。但他可能會把訂單轉給日韓等國,自己保留海運定價權和技術標準。
大宗商品方面,從糧食到能源,從鐵礦到煤礦,特朗普也要確保美國的主導地位。不過中國不買美國大豆、玉米,的確會帶來一些挑戰。特朗普的基本盤是中西部農民,一旦農產品出口受阻,選情將受到衝擊。工業產品可以囤積,農產品可不行,過期變質,成本高昂,還影響來年的種植計劃。中國精準制裁美國農產品,並非一時意氣,而是戰略考量。
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施壓,中國決策層的工具箱也不會是空著的。
新加坡前總理李顯龍看得很清楚。他說,經濟學家建議中國冷靜,但政治上必須以牙還牙。他了解中國,也懂西方,指望中國退讓是痴人說夢。
美國既然毀掉了合作的基礎,中國當然不必再委曲求全。對美商品加稅、限制稀土出口、拉黑美國企業、調查杜邦等反制措施已箭在弦上,訊號明確。甚至對那個島嶼採取大動作,都是可以預見的。以前因為有貿易作為壓艙石,中國對美國有所顧忌。但是現在既然不打算和中國做生意了,那就百無禁忌了。
可以特別留意位元組近期在TikTok上的強硬表態。特朗普一直對TT心心念念,甚至把賣TT與降低關稅掛鉤,背後原因有二:一是因為他的大金主也是TT的投資人,另一方面是他的選民中有大量TT使用者。但中國的心態變了,兩國關係都到這地步了,核心技術、關鍵企業,絕不能再被搶劫。
新加坡總理黃循財警告說,關稅大戰可能引發世界大戰。如果商品不能越過國界,軍隊就會越過國界。這不是危言聳聽。全球化崩塌,衝突自然而來。貿易戰只是開胃菜,後面是更大的戰略攤牌,甚至不排除戰爭。
歷史告訴我們,老大和老二的碰撞,從未有過和平的終局。一旦你威脅到既有霸權的根基,即便你再溫順,對方也會不惜代價幹掉你。從古羅馬對迦太基的毀滅,到冷戰時期美蘇的對峙,這一鐵律從未改變。
3
特朗普的50%關稅威脅明擺著就是不給中國留後路。若中國不撤回34%的關稅,4月9日起,美方將把對華關稅大幅度提高,連談判的可能性都掐死。這是一種破釜沉舟式的極限施壓,逼中國在核心利益面前讓步。但中國的選擇並不多,退讓是沒有出路的,戰略也不容許走回頭路。更大的可能是加碼反制,比如進一步壓縮稀土出口、加強對美國企業審查,甚至在俄烏戰場上進行間接牽制,阻斷特朗普停火外交的盤算。
與此同時,中國也可以拉攏歐洲力量抗衡美國。在歐美裂痕逐漸顯現、俄美關係若即若離的背景下,“老二老三聯手抗老大”的地緣博弈方式,或許會重新煥發活力。
特朗普日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他對與歐洲就關稅問題進行談判毫無興趣,也不會取消任何關稅,“除非他們每年向我們支付一大筆錢,首先是現在的費用,但也包括過去的費用。”這一番話幾乎等同於公開敲詐,歐洲方面憤怒回應,稱這已不是夥伴或盟友之間的對話,而是赤裸裸的勒索。
多米諾骨牌開始倒下。加拿大總理卡尼已經宣佈,將對美國進口汽車徵收對等的25%關稅;法國則推動歐盟透過數字服務稅,專門針對谷歌、亞馬遜等美國科技巨頭;英國也不再沉默,首相斯塔默在《每日電訊報》上撰文稱,“我們所知的世界已經過去了”,新世界將更少受既定規則的約束,而“更多地受交易與聯盟的支配”。他表態稱已準備好介入保護英國企業,提議對受美國關稅衝擊最嚴重的行業進行國家干預。
不僅如此,斯塔默還與法國總統馬克龍通話,雙方達成共識:“在美國徵收全面關稅之後,沒有什麼是不可行的。”這種微妙的轉變意味著,美歐同盟內部的裂痕正在擴大。
而在歐亞大陸另一端,另一股合作力量正在悄然成形。中日韓三國外長於3月22日在東京聚首,重啟三邊對話,商討增進相互理解,推動面向未來的合作。這場久違的會晤,對東北亞和平乃至整個亞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特朗普發起的新一輪高關稅攻勢,正在加速全球自由貿易體系的瓦解,而中日韓三國,正是這一體系下最顯著的受益者。三國在產業鏈深度繫結,在出口導向上方向一致,在對美貿易上都面臨強大壓力,在此背景下,恢復經貿協商、深化區域合作,成為一種戰略本能。
以經濟體量和潛能而言,中日韓分別是亞洲的第一、第二和第四大經濟體,不僅是本區域的增長引擎,更是全球製造網路的重要支柱。三國加強合作,想象空間太大了,不是僅僅有助於緩衝對美貿易衝擊這點作用。對中國而言,面對美國的全方位封堵,重啟對日對韓關係,無疑是關鍵的突圍視窗。這三個互相看不慣的國家,此刻都能攜手同心,可見特朗普的美國現在是多麼讓人不放心。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若能與歐洲、日韓等關鍵經濟體達成某種層面的協同,哪怕只是議題對話、政策呼應或貿易共識,也足以在全球地緣結構中撕開一個缺口。
當然,這一切前提仍然是,中國自己要站穩,要足夠強。世界很現實,沒有人會同情一個被制裁的弱者,只會傾向於一個有希望的未來選項。全球化的重新洗牌並不意味著全盤逆轉,而是意味著主導權爭奪進入白熱化。誰能在亂局中確立標準、掌控產業鏈、重塑規則,誰才有資格決定未來。
不管怎麼樣,一切跡象都已表明,中國已經放棄了“既合作又競爭”的中間路線,選擇了針鋒相對、鬥爭到底。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決定,影響的不僅是接下來的幾年,而是未來至少三十年的國運。
但鬥爭不意味著閉關鎖國。真正的出路仍然是開放,是更高水平、更大範圍的市場化改革。過去四十年的成功,靠的就是改革開放。全球化不是陷阱,是中國發展的命根子。敵人之所以想讓你後退,正是因為他們懼怕你這條路走通。所以現在走錯一步,滿盤皆輸;但只要路線正確、意志堅定,中國仍然有底氣打贏這場硬仗。
特朗普這次是玩真的。他要的不僅是談判勝利,而是徹底重塑全球經濟的權力格局。中國也必須玩真的了。這場不是貿易戰,是全球化的分叉口。下一步是什麼?不妨從4月9日開始,拭目以待。

4
戰略對抗之下最受傷的往往是普通百姓。神仙打架,百姓遭殃。最直接的後果之一,是食品價格的上漲。
2024年,中國從美國進口了2213萬噸大豆,相當於1.6億畝耕地的產量;玉米207萬噸,約等於500萬畝地的產出。這些糧食主要用來榨油和做飼料,撐起了大豆油、調和油、豬肉、雞肉、雞蛋、牛奶等日常食品的供應鏈。如果對美國加徵關稅,大豆和玉米的採購成本必然上漲,整個食品鏈條都會跟著遭殃,基礎生活物資價格肯定水漲船高。不管是家裡做飯、點外賣,還是出去吃頓飯,賬單都會變貴。尤其是對那些本來就捉襟見肘的人來說,飯桌上的每一分錢漲價都像壓在心頭的石頭,生活會更艱難。
雖然我如今生活在加拿大,但我依然和很多在外的華人一樣,經常心繫國內,關注著那片土地上的喜怒哀樂。不管走到哪裡,華人的身份都永遠在,對中國的感情也永遠都在。所以,此時,我願意盡一份微薄之力,這也是效仿我的朋友項棟樑的做法——
如果你遇到很大困難,連飯都吃不起,又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從他人之處獲得幫助,可以給我留言或私信:
1、留下你能收外賣的地址,告知飲食禁忌和偏好,我會按33元的標準,幫你訂一次飯。訂飯將透過正規外賣平臺完成,不會索要個人身份資訊,僅需提供可收貨的地址即可。
2、為了確保這項幫助真正落到長期關注我的朋友手上,我們優先考慮關注“碼頭青年”滿1個月、且曾有留言互動的朋友。
3、目前個人能力有限,只能先拿出1000元幫助30位朋友。如果以後經濟能力好轉,我會繼續這項計劃。請理解我無法立即回覆每一位朋友的資訊,我會盡量按時間順序處理,並根據具體情況安排。
4、如果你吃得起飯,但正遭遇生活的其他困難,比如有“換個活法”的想法,不想再被內卷困住——無論是你自己,還是你的孩子,身在加拿大的我可以免費提供移民或留學的資訊諮詢服務(我會知無不言,不過所提供的資訊僅供參考,不構成法律建議。不瞭解的問題,我會請教這邊的專業人士)。你可以私信我,或者加入我的知識星球,隨時獲得一對一的建議與協助。
這不是施捨,而是我們彼此之間的一次託付,一份溫柔的連線。這份飯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它可能會帶去一絲溫暖,一點希望。願我們能相互扶持,平安度過這沒名沒姓的時代。

往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