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突破100億,那導演餃子能賺多少錢?

  來  源:劉 潤(ID:runliu-pub);觀點:劉潤;主筆:木言聲; 編輯:二蔓
50億、67億、79億……《哪吒2》,破100億!
哪吒的導演餃子,每破一億就畫一張圖慶祝。結果新年開工,欠了一屁股賀圖。網友調侃說,餃子的手都畫冒煙了,也趕不上票房增速。

圖片來自網路
春節以來,我的朋友圈被《哪吒2》刷屏了,幾乎每天都在創紀錄。這也是我春節唯一一部去電影院看了的電影,的確很激動人心。不知道你去看了嗎?你去看了幾遍了?
就像網友評論那樣,《哪吒2》不論從哪個角度,都妥妥稱得上國產動畫電影之光。
不過,有關藝術性鑑賞,或者電影影評,這幾天,我想你已經看了太多太多相關的文章。我也不是這方面的專業人士,今天,就不再拉著你贅述了。
但是關於哪吒,有一件事我實在忍不住,特別想分享給你:哪吒的爆火,從商業角度到底意味著什麼?
它的商業模式是什麼?背後到底有誰在分賬?各方能分多少?還有很多人關心的,餃子導演到底能賺多少?
更進一步,為什麼近十年突然開始密集出現厲害的動畫電影?背後到底誰在推動?有什麼商業邏輯?
這幾天,後臺也總是收到讀者熱烈催促我們寫一篇文章。
沒問題。
我連夜聯絡上一位資深的業內人士,問了許多“外行人”的問題。出乎意料的是,哪吒背後的故事,遠比我想的,還要豐富太多。
收穫實在太滿了,極大的滿足了我的好奇心。
所以今天,我迫不及待寫下這一篇文章。請允許我,把我所瞭解到的事,全都和你分享。
從哪裡開始呢?就先聊聊你可能比較關心的,哪吒導演到底能賺多少錢吧。
如果到100億票房
導演餃子能分到多少錢?
各大票務平臺預測,《哪吒2》極有可能突破100億,甚至160億。
那到了100億,餃子導演又能分到多少?雖然沒有十分確切的數字,但是背後的分賬規則,可以說來給你聽聽。
要知道餃子導演能分多少,得知道他所在的公司,到底能分多少。我們可以把他的製作公司和出品方,先籠統都歸為一個詞,片方。
突破100億,哪吒出品方到底能掙多少呢?有人說是80億,有人說是50億,還有人說是8億。到底是多少億?
想知道答案,得先了解一個電影業的專有名詞,叫:分賬票房。
一部電影上映,我們買電影票的錢加總,就叫做“總票房”。也就是這幾天看到的,哪吒破多少億的賀圖海報上的數字。

突破100億,還不能急,這錢還不能分。其中,有兩項一定要先扣除。一個,是5%得先上繳國庫,也就是專資辦。另一個,是3.3%給稅務部門。
剩下的91.7%,才是可以分賬的票房。
分賬分賬,顧名思義,就得把這個池子裡的錢,好好分一分。那麼,分多少?分給誰?
來排隊分賬的,主要是電影院和片方,小部分會分給其他七七八八的公司。一般來說,要是分賬票房超過了6億,還得給中影數字交1%到3%的發行代理費。
100億的哪吒,自然滿足了超過6億的扣除條件。那麼還要扣完這一部分,才能拿去分。可是,分賬比例又是多少呢?
要知道這些數字,可以去票務平臺。淘票票對應的是燈塔專業版,貓眼則對應貓眼專業版。
就拿《哪吒2》來說,根據貓眼專業版,影院拿走52.27%,片方拿走39.31%。這個比例是固定的,一般,是上映前籤合同來協定。

貓眼專業版,截止日期2025年2月11日
所以,100億左右的票房,片方能賺35.68億左右。

可是,片方又是誰?一般來說,包含了出品方、製作方、發行方、聯合出品方等。
比如《哪吒2》的出品方兼製作方就是餃子導演的可可豆公司,出品方還有光線傳媒、彩條屋、成都自在境界文化有限公司等。
這裡給光線傳媒劃個大重點,後面要考。

所以,這35.68億,是這麼多人還要繼續分的。
那,餃子導演能分多少?有一種演算法,是這樣的。你且聽聽看。
導演一般能從片方的淨利潤中獲得5%至10%的分成。宣發製作成本,網傳4到5億。數字不一定完全真實,我們只是拿來做一個簡單估算。
那麼,按照上面的規則一步步算下來,100億總票房的話,最後片方大概是30億左右的淨利潤。
假設餃子導演分10%。這樣預估的話,餃子導演能拿3億。

3億,很多了。但和100億相比,還是太少。不過別擔心,這還不是他掙的所有錢。從片方之後的分成規則,也不一定是按照這個演算法。
更別提,分來的30億票房,也遠不是片方掙的所有錢。
那麼,他們還掙什麼錢呢?

138元的哪吒手辦
要排5個月
你搶到哪吒的小手辦了嗎?就是那個,哪吒和泡泡瑪特聯名的官方正版盲盒玩偶,69元一個。
哪吒和敖丙,誰能忍心不湊個對抱回家呢?你想湊一對,可以,那就是得買至少2個,138元。
不便宜,可以吃頓火鍋了。可即便如此,它還是被搶破了頭。你要是之前沒買到,那麼,得等近半年去了。

泡泡瑪特官網
這個小小的盲盒,上線沒多久就售罄,8天銷售額就破了千萬。不想等?二手平臺從69元炒到600元,現在降下來,也要257元一個。

得物APP
這,還只是哪吒商業價值的冰山一角。
又比如,集卡社和哪吒聯名的電影收藏卡和周邊,輕輕鬆鬆就賣了一個小目標。

圖片來自集卡社
根據Tech星球的報道,導演餃子親筆簽名的卡遊卡牌,全球限量10張,一張已經炒到了10萬元。10萬,一輛入門小轎車的價格。
又比如,哪吒和蒙牛的廣告合作。你刷到了嗎?刷到過的話,一定印象深刻。廣告裡,主要人物在後臺等候登場。哪吒一邊不屑地說自己不緊張,一邊卻拿著牛奶抖得滿臉都是。

網友評論,這樣的廣告,多來點撒,多來點撒。電影不夠看,廣告來湊也行。電影上映前就跟哪吒深度繫結的蒙牛,現在肯定樂開花了。
不過,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其實不僅是哪吒,現在的中國電影,已經不僅是靠電影票房的收入了。
靠的,還有後續的周邊產品、版權授權、廣告合作、文旅發展,甚至,專門弄一個主題樂園。
哎?聽上去有點耳熟。我說出來,你馬上就明白了。
比如,迪士尼。比如,環球影城。工作日都是排不完的長隊,簡直就是印鈔機。就拿去年迪士尼來說,電影票房收入僅佔公司總收入的1/3。去年一整年,迪士尼營收突破了900億美元,相當於6500多億元人民幣了。
等一下等一下,我零要數不過來了。
新一代中國電影
在向美國電影看齊
這種商業模式,很“好萊塢”。怎麼說?
我們過往對電影的理解,更像是一種藝術創作。許許多多電影從業者,辛辛苦苦兢兢業業,為的就是呈現出精妙絕倫的鏡頭,講好美麗動人的故事。
這種模式,比較像歐洲電影的模式。
政府會給影院和片方很多補貼,可能是直接給錢、可能是稅收優惠,又或者設立專項基金。
大家只需埋著頭做電影,然後等電影上映,賺賺電影票房的錢,頂多再賣一賣版權什麼的。
這當然非常非常好。所以我們能看到一批很純粹的人,創造出了非常經典的電影。比如 《放牛班的春天》《海上鋼琴師》《美麗人生》等等。
走這條路的中國電影,比如,海清演的《隱入塵煙》。效果也非常好,入圍了歐洲三大電影節主競賽單元。

但基本上,它電影票房賣完了也就完了。再往海外發行一下,賣一下新媒體版權。之後,就沒有更多收益了。
美國電影的模式,很不一樣。他們從一開始,就沒有什麼補貼。
美國幾乎擁有世界上最完善的版權保護法律體系。是的,政府給你的版權保駕護航。但是錢嘛,你自己去掙。
沒人兜底,怎麼辦?只能想辦法,開闢多元的收入。好萊塢賺這麼多錢,靠的是電影嗎?是,但不全是。
提到好萊塢電影,你可能會想到好看、大片,甚至願意去影院多刷,所以印象中,美國是全球最厲害的內容生產基地。但實際上,他們更強的,是宣發能力。
好萊塢的六大電影公司,迪士尼、派拉蒙、二十世紀福克斯、索尼影業、環球影業和華納兄弟,靠的絕不僅僅是電影本身。
那麼,靠的是什麼呢?電影,只是個引子。後面,還有一條長長的產業鏈。這些電影公司,無一不是從開始,就在做全產業鏈佈局。
就拿主題公園來說。表面看到的,是因為觀眾們喜歡加勒比海盜、侏羅紀公園的電影,所以才有的海盜園區、恐龍園區。
但在電影拍攝之初,從藝人經紀、內容製作到發行放映,每個環節都會不斷串聯到後期的商業承接。
甚至,說他們是為了開主題樂園才去拍的電影,都不為過。
所以你會看到,許多典型的好萊塢電影,裡面的人物眾多,情節眾多,就是為了後續開發周邊、衍生品甚至主題樂園來早早做了鋪墊。

圖片來自網路,《復仇者聯盟》
最典型的,就是漫威宇宙、星球大戰等等。這些電影,從最開始就打算做成系列,一做就是十幾二十年,一年又一年地把錢從觀眾口袋裡,透過各種渠道,收進自己的口袋。關鍵,觀眾掏錢的時候,還是樂滋滋的。
籠統來總結就是:歐洲,藝術性大於商業性。美國,商業性大於藝術性。
而中國的新一代導演,選擇了向美國看齊。
新的一代導演的思維,在一起手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思考商業化了。或者,至少會重視而不是牴觸商業化這件事。即便自己不擅長,沒關係,那就去交給擅長的人,一起合作。
比如說,唐人街探案系列。
唐探很聰明,每次拍,都換個地方。比如這次的1900,背景是華人在美國淘金的年代,拍的唐人街。

這會帶來什麼呢?喜歡唐探的人,會去“聖地巡遊”。
首先,唐探有系列優勢。什麼優勢?演員固定。磨合好了,方便繼續合作。
其次,每一部換地方,就可以打破審美疲勞,總是有新的打卡地出現。
文旅,就可以依託唐探的IP。
比如他們在山東搭建的德州樂陵影視城,每上映的時候,會進好幾萬遊客。這就是和文旅專案上做了個聯合。

圖片來自介面新聞
景區門票和周邊,就轟轟烈烈賣起來了。
這是常規的真人電影。又比如說,科幻電影。很有名的像是《星球大戰》系列。那一追,可就是幾十年的陳年老粉,IP價值非常大。而且,其他同類題材幾乎無法撼動。

圖片來自網路,《星球大戰》
我們的《流浪地球》,上映的時候周邊產品也連帶著賣得非常好。
所以,我們不妨大膽想一下,有沒有可能,《哪吒3》上映時,已經有了一座哪吒主題樂園呢?更別提,作為一部動畫電影,哪吒本就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業內人士說道,唐探系列、流浪地球系列,他們的周邊的確做得成功,但跟哪吒,是完全沒法比的。
為什麼?
動畫電影
有著得天獨厚的絕對優勢
動畫電影,和其他電影很不一樣。動畫這一種形態,在商業化上有巨大空間。它實在是太“討巧”了。所有收益,都能集中在版權公司。
為什麼說它“討巧”?
我諮詢了一下業內專家,得到了三個原因。覺得很有意思。
首先,動畫人物不會塌房,更不會突然去世。
真人電影,最擔心的就是明星塌房。本來電影拍攝週期就很長,動輒一兩年、三五年,甚至十年。這要是還沒上映,啪,明星醜聞霸榜熱搜,怎麼辦?去哪裡哭啊。
好不容易,每一個參演明星都很好,上一部上映後觀眾反響也特別好。可是,是人就吃五穀雜糧,世事難料。等拍下一部的時候,突然,演員去世了。比如2020年漫威電影裡的黑豹扮演者查德維克·博斯曼去世,你下一部怎麼辦?

黑豹劇照
還能怎麼辦?只能換一個人了。可觀眾又嗷嗷叫著說很出戲。這要是最最核心的大主角,就更麻煩了。很可能後面的系列,就不能看了。
哎,所以你會看到,編劇只能含淚終結電影世界裡的角色生命,或者讓角色突然看破紅塵,遠走他鄉。
但是動畫電影,完全沒有這個問題。
電影拍完後,如果後續還想繼續開展合作,拍拍廣告。真人的話,你還得挨個把人找齊,統籌他們的排期,還得看他們是不是每人都樂意接。突破一系列阻礙之後,才能繼續。
動畫呢?畫就完事。哪吒上臺前,緊張得手抖都要喝的牛奶,你想嘗一嘗嗎?
其次,動畫電影的生產更可控。
什麼意思?動畫電影的生產,是一個嚴格的工業生產過程,可以流水線操作。到點做什麼,相對真人電影更好把控。
比如說,你永遠都不用擔心一開拍外面就狂風暴雨,也不用擔心需要下雨的場景卻天天太陽。畢竟,這一耽誤就是好幾天的預算,明星片酬、劇組成本、租金壓力等等,還是挺肉疼的。
動畫呢?真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不用看天氣臉色,畫就完事。上一秒呼風喚雨,下一秒豔陽高照。不夠?還能給你畫個千里江山圖。

《哪吒2》海報
另外,成功的動畫電影系列,做衍生品的想象空間,可太大了。
前面說的手辦、收藏卡、繪本、文具等等周邊,還是衍生品裡很小的一部分。文旅園區、主題公園,動畫天然更適合做這些事。
更別提,整個中國文化在崛起,動畫順著就能出遊戲。
哪吒,就誕生於中華傳統文化,屬於封神宇宙裡面的其中一個重要人物。光是圍繞著哪吒本身,就已經出來了哪吒父母、陳塘關百姓、申公豹家族、敖丙家族、海底妖獸、闡教天庭等一系列人物。
這要是展開封神榜,那就是完全不輸於漫威宇宙的體量。而依託於民族自豪和悠久的文化,衍生出遊戲,簡直是順其自然的事情。
遊戲的想象空間,那就很大了。去年爆火的3A大作《黑神話·悟空》,賣了90億,就是佐證。

不僅如此,同樣是做衍生品和主題公園,動畫的靈活度和廣度,也更大。這麼說可能還有點抽象。我給你舉個例子,熊出沒系列。

很多人會說,熊出沒有什麼好看的?他們的核心受眾本就不是你,而是幼齡小孩。這就決定了,他們幾乎不存在對手。
別小看幼齡人群。他們背後往往是兩三張電影票。畢竟,小孩子會喊爸媽親友陪同觀影。
這還不是熊出沒最厲害的。最厲害的,是他們的“母公司”華強方特的主題公園。

圖片來自網路
華強方特靠著熊出沒的IP,打了漂亮的翻身仗,實現了主題公園和數字動漫業務的雙重增長。
每一年,熊出沒都會出一部新的。就這樣出了十幾年了。每一次電影上映,就在提醒小孩去看,提醒小孩家長帶孩子去樂園玩,提醒他們買熊出沒聯名的文具。
小孩會長大,但是,永遠都有8歲的小孩。那麼,就永遠會有想讓自己的8歲小孩開心的父母,牽著他們的手,走進有熊大熊二的方特樂園。
總結一下動畫電影的三點獨特優勢,用簡單的話來說就是:
1、不受人限制。
2、生產可控性強。
3、衍生品空間大。
好傢伙。動畫電影太完美了。這麼完美,為什麼這麼多年,也就這麼幾部出來了呢?
因為,太難了。電影行業太難了。動畫電影太難了。一進來,拼的不是你死我活,一半一半的機率。
而是,九死一生,一比九的機率。
電影業
本質是在“賭博”
猜猜看,2024年一整年的電影票房是多少?425億。

圖片來自專資辦
哇,400多個小目標。其實不然。
這400多億,電影人看了,得齊刷刷感到眼前一黑。為什麼?
或許,陳思誠導演的這句話,能部分回答這個問題。大意是,如果中國電影年產票房比480億少,那麼7成的影院可能都要關門了。
而上一次比480億少,還是十年前。
有人覺得,這只是電影行業短暫的失靈,春節檔一來,這不又好起來了嗎?真的會好起來嗎?
要知道,這個整出了425億的一年,春節檔也創造了紀錄。2024年春節檔總票房和觀影人數雙雙創新高。開門紅也禁不住全年的慘淡。
所以,如果你回看2024年的電影業,497部新上映的電影裡,真正開心的可能不超過20部。
我在前兩天的進化島日課裡,就和大家分享了一些例子。比如,動畫電影《雄獅少年》因角色設計問題被批評“自我醜化”,最終票房慘敗;而口碑佳作《封神》,續作卻未能延續成功。
這說明什麼呢?電影的成功,不僅需要優秀的內容,有時還依賴於市場運氣。
一般來說,電影是個贏家通吃的行業。只有最最頭部的,才活得下來。
就像這次春節檔,也是一樣。根據燈塔專業版的資料,春節期間總票房大約是130億,其中哪吒一個就佔了80億。唐探20多億,但有新聞爆料說,他們甚至沒有說回本。其他的,就不用多說了。
所以,投資電影,簡直就像是在賭博。
電影行業,看上去十分光鮮。但是資料卻在講另一個故事:中國的電影近90%都無法盈利。
一部電影的製作成本動輒數億,週期長達數年,一旦失敗,損失慘重。雪上加霜的是,觀眾口味變化太快,宣發效果不太受控制。更別說,在國內拍敏感題材,處處受限,創作難度又加大了。
就拿今年春節檔來說。哪吒一出來,其他幾個部電影,就只能哀嘆。十分殘酷,他們唯一做錯的就是選錯了檔,哪吒一出來迅速吸掉了所有人的流量。
但是風險巨大的另一面,是巨大的收益,賺到超出想象的錢。
那麼,到底怎樣,才能不做九死一生的“九”,躋身走入“一”的行列呢?
如何打造哪吒的成功?
毫無疑問,哪吒系列就是那個九死一生的“一”。而且,還是“一”裡面的超級尖子生。
哪吒的成功,絕對離不開一家公司的佈局。這家公司,叫光線傳媒。
光線旗下有個專門做動畫的品牌,彩條屋。也正是他們,投資了餃子導演的可可豆動畫,共同開發哪吒IP。餃子導演的另一個持股公司,就是自在境界。
準確來說,光線傳媒下注的物件,不是哪吒,而是餃子導演。而且,是透過共同成立合資公司,深度繫結導演。
現在我們重新來看參與公司的列表,你就會發現,哇,這麼一溜,原來全是光線的影子。

哪吒上映後,節後回來第一個交易日,光線傳媒股票直接漲停。
有網友說,光線傳媒真有眼光,這次投對了哪吒。這句話,只對了一半。
實際上,哪吒完全不存在對外融資的問題。也就是說,你想投哪吒,投都投不進去。
光線做的事情裡,有兩件特別有前瞻眼光。一件,是成為貓眼最大的股東。另一件,就是從十年前開始,投資動畫導演。
光線是在好幾年前,壓對了餃子導演這個人。其實,光線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在水面上了。不知道你有沒有發覺,最近十年,好像突然湧出了好多很棒的國產動畫電影。網友高呼,國產動漫崛起。
我隨便說幾個。2015年的《大聖歸來》,2016年的《大魚海棠》,2019年的《哪吒1》,2023年的《深海》等等。你看過哪幾部?
《大聖歸來》和《深海》的導演田曉鵬,《大魚海棠》的梁旋、張春聯,《哪吒1》的餃子……每部電影,要麼是彩條屋聯合出品,要麼是光線出品。
他們的導演肩上,都有一隻光線的手。
基本上,從資金到宣傳和發行,導演不用去多想,都會有光線包辦。導演只需要帶好團隊,把內容做好。
可以說,國漫崛起裡很大一部分原因,真的要感謝光線傳媒投資導演的毒辣眼光。
那麼問題來了。這眼光,怎麼做到的?
超前眼光的“導演投資法”
光線對動畫導演的投資,不是說“我給你投個專案”就完事。
這其實很好理解。成熟的導演和成熟的專案,你根本投不進去。
甚至,他們本就不需要你投。舉個極端點的例子,比如張藝謀導演,你會找他說我投資你嗎?他不需要你投資。
那麼,光線是投資什麼呢?就像前面說的,他們投資的,是導演這個人。
啊?人怎麼投資?你給他錢嗎?對,不僅給錢,更重要的,是直接給他一個家。啊不是,是直接給導演成立公司。
這樣一來,他們和導演就是股東關係了。這有什麼好處?這樣一來,雙方就變成了不出問題,就走一輩子的關係。
所以,在這樣的合作模式下,你如果問餃子導演能賺多少錢?其實遠不止作為導演這個職位的分賬。
根據企查查,跟哪吒有關的兩家公司,可可豆和自在境界,餃子(楊宇)導演分別持股56%和51%。
你可以先粗略理解為,兩家出品方賺的錢,餃子能分56%和51%。所以,哪吒破100億,片方分39.31億,餃子的倆公司有一定投資佔比。再加上後面的衍生品收入,那麼,餃子的收入不僅是3億的導演分紅,加起來毛估或許是10來億。
有網友吐槽,一點都不眼紅,餃子導演估計會把這些錢,又投進哪吒3。
圖片來自網路
這種合作模式,本質上是一種深度繫結。
只是初期,可能不會投那麼高。隨著導演的成長,再動態調整。
所以你會看到《哪吒1》的時候,許多動畫動作其實是受限於資金,沒能完全把創意用特效落地。但是《哪吒1》拿到了非常漂亮的成績,超過50億的票房。於是之後,《哪吒2》就能完成“心願”,直接拉上130多家公司,一起去幫他完成。
有一家公司只負責幾分鐘的鏡頭,可能就要團隊一起花費好幾個月的時間。更有的特效,只有十幾秒,但是另一家公司花了一年多才完成。可謂工程龐大。
工程龐大不害怕,怕的,還是導演不給力。
給需求的人,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不篤定,不專業,不靈活。那麼就算有再多的資金,有再多動畫公司幫忙,最後的作品就會散亂糟糕。
這裡面固然有賭的成分。業內人士評價餃子導演是“天縱奇才”。什麼是天縱奇才?可遇不可求啊,萬里挑一啊。
所以,投資導演這件事,就是一場風投活動。既然是風投,也總會有一些辦法,稍微對沖一下風險。光線怎麼做呢?
可能還有其他的辦法共同輔助,但是核心就是兩點:人多。短片。
什麼意思?
人多,好理解。就是初期不僅僅只去找一位導演,而是投資許許多多的動畫導演。基數夠大,只要能跑出一兩個,就夠了。
短片,則是在選擇導演的時候,透過他們初期的作品,來判斷導演潛力。
餃子導演當年,就是憑藉16分鐘的短片《打,打個大西瓜》,把自己的潛力和才華,推向了光線。

經驗深厚的電影從業者告訴我,其實基本上看個預告片,就能把票房猜個八九不離十。當時看預告,他們就說哪吒能充第一。但是沒人想到最後成績能這麼高。
餃子導演的例子,也反映了電影行業的另一面:
人才,太太太缺了。
電影行業
太太太缺人了
餃子導演,不是科班出身。
他從四川大學華西藥學院畢業,學的藥學專業。完全是因為熱愛,“啃老”三年,硬是把動畫這條路死磕了出來。
他的故事太傳奇。太難複製。
電影業,優秀的人進來少,培養難。
許多網友發現,怎麼許多在電影業裡嶄露頭角的人,怎麼都是“外行人”?
因為,賺錢太難了。
這麼說,可能還不夠直觀。這樣,上海的新天地,你聽說過嗎?根據克而瑞的統計,那裡的一個樓盤,中海·順昌玖裡,去年銷售額就有370億。
去年電影業整體票房400多億,他一個樓盤,銷售額就到了370億。什麼概念?
一個樓盤,就快頂得上整個電影業一整年的努力了。
這樣的小規模行業,難以吸引頂尖人才。
所以就有業內人士感慨道,可惜特別聰明的那波人,大多都沒來電影業。沒來,也真是有他們的理由。
畢竟在這風投一樣“贏家通吃,其他人蝦米都吃不到”的電影業,成功的機率太低了。
他們寧願去金融,去地產。去學法律,去學醫藥。你看,清華北大怎麼不開一個電影專業呢?
更痛的是,不僅培養人難,關鍵好不容易把人才培養起來了,留不住。
缺人,就很難做出好內容。這裡,尤其要點名那個“挨千刀”的、富得流油的遊戲行業。
電影的最大對手
是遊戲
遊戲行業老挖人。挖人就算了,總是一挖就走。
好不容易培養了10年的一個錄音師,一個遊戲公司跑來,說我給你開價三倍,不再風吹日曬,做的活還沒以前那麼多,你來不來?傻子才不來。
比如成都一位初級特效師,工資大概在6000元到1萬左右。工作經常日夜顛倒,是真的覺得網際網路大廠的996是福報,至少比自己的007要好。遊戲公司一來,說給2、3萬的,實在很難拒絕。
電影行業和遊戲行業所需要的許多人才,是相通的。
比如特效、劇本、原畫師、配音師、剪輯師、美術設計師等等等等。培養人多難啊。電影栽樹,我遊戲乘涼就好了。
遊戲行業規模遠超電影行業,財力雄厚,能夠以高薪挖走調音師、CG動畫師等核心人才。
更可怕的是,不僅搶人,遊戲還搶佔了觀眾大量時間和注意力。人一天就24小時,下班後的4小時,拿來打遊戲,就沒時間去影院看電影了。
遊戲,成為了電影行業最強勁的對手。就連訪談的最後,我問聯絡到的電影業專家。她說,如果親朋好友找她推薦方向,都不想讓孩子來自己的這行。
電影業,太難了。
未來,比的是誰能把電影做成廣告
呼,終於寫到最後一部分了。也特別感謝你的耐心,閱讀到了這裡。感謝。
其實那天,一邊和專家老師聊,我也一邊在想。以前,一提到“商業片”,似乎大家都會挺鄙視。但現在,觀眾對於商業片的接受程度,大大增加了。
我想,觀眾不是反對商業片。更不是反對辛辛苦苦的電影人掙錢。
真正反對的,是那些把觀眾當傻子的劇情、製作過程偷懶到讓人看不下去的電影。
而製作精良、帶著匠心的影片,管你是文藝片、動畫片、商業片,你做得好,觀眾還巴不得你多多商業化,多多拍廣告,只希望你更多次,出現在觀眾面前,陪伴觀眾。
電影對局遊戲敗下陣來,不得不說,還是因為“沒錢”。那如果越來越多的電影,可以透過合理巧妙的商業模式,不斷放大收益,或許才有機會,把越來越多的人才,搶回到電影裡來。
還有那麼多純粹、熱愛電影的從業者,面對高薪的誘惑不為所動,死守著心中的夢想。我很佩服,同時也很心疼。
很感謝《哪吒》系列,告訴了大家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匠心和商業共存的可能性。
所以,像《哪吒》這樣的動畫電影,準確說叫動畫商業片,對導演是作品,對商業策劃而言,則主要是承擔起“廣告”的效果。
即便票房達到100億,其真正的商業價值在於後續的主題公園、授權玩偶等龐大的周邊產業鏈。
從本質上說,每一部優秀的大電影,實際上都是為周邊產品商業化精心打造的廣告。
並不是說,要用廣告語堆砌電影。而是讓電影足夠好,內容足夠精美。要爆,一定要爆,然後才能成為一大串後續鏈條的灌溉引流器。
電影,只需要負責吸引你來。它負責告訴你,在看完電影之後,還有好多好東西排著隊在等你,還有好多快樂和溫暖,你花點錢,就能帶走。
期待《哪吒3》。更期待哪吒樂園、封神宇宙的出現。
祝福。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頭圖素材來源於網路。
參考資料
1、從《國色芳華》到《唐探1900》,小城樂陵的火爆正當時,介面新聞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2304695.html
2、中國房地產研報:2024年11個專案銷售超百億,高階專案值得持續關注,東方財富網
https://data.eastmoney.com/report/zw_industry.jshtml?infocode=AP202502081642888583
3、2024年國遊銷量年表出爐 《黑神話:悟空》總銷量2800萬份 銷售額高達90億,遊民星空
https://www.gamersky.com/news/202501/1869866.shtml

*瞭解更多精彩案例,點選下方關注首席品牌官公眾號。
首席品牌官 創立於 2013 年,是品牌人成長及經驗共享平臺,平臺包括自媒體、社群、培訓和品牌活動

「首席品牌官」自媒體系“CMO 價值營銷自媒體聯盟”發起機構、“公關傳播行業最具影響力原創自媒體”。投稿、內容合作,請聯絡「品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