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亞迪將推進大模型多線研發,這需要巨大的計算資源、資料量和訓練量支援。
文丨司雯雯
編輯丨龔方毅

在偏好內部培優的比亞迪,外部人才的流向體現著一項業務的資源、級別和受重視程度 —— 2023 年起,智駕是行業的競爭焦點,也被比亞迪重視。2024 年下半年開始,以端到端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慧對汽車公司越來越重要,車企的比拼從汽車的智駕、座艙延伸到人形機器人。
2024 年下半年起,比亞迪對人工智慧業務的投入明顯加大。
我們獨家獲悉,2024 年 11 月,零一萬物前首席技術專家聶鵬程加入比亞迪先進技術研發中心,將主要負責 AI 超算,也可能涉及 AI 應用。目前他的 LinkedIn 還沒有修改工作狀態,仍是零一萬物在職。
我們曾率先指出,先進技術研發中心是比亞迪研發重地新技術研究院的一級部門,成立於 2024 年 9 月底。這一中心將為比亞迪集團內智慧駕駛、智慧座艙、雙模技術等部門提供算力、演算法、大模型等支援,相當於 “技術中臺”,目的是加快智慧化相關技術研發和業務落地。團隊超過 500 人,正向外招募研發人員,未來會擴充到千人規模。
先進技術研發中心主要包括 AI 超算開發部、AI 實驗室、大資料平臺部及模擬、測試等部門。其中,AI 超算部門相關職能包括統籌、規劃超級計算機和算力資源,它們是 AI 、大模型的基礎設施。AI 實驗室主要做 AI 大模型、AI 應用。
一位知情人士說,比亞迪的先進技術研發中心會涉及行業內幾乎所有熱門大模型,包括基座模型、多模態大模型、語言大模型、視覺大模型等,一部分自己做,另一部分和其他部門配合。
這需要巨大的計算資源、資料量和訓練量。目前,常見高階智駕功能的車端大模型是十億級引數,雲端大模型是百億級引數,而基座模型、語言大模型等引數在千億級別。
為快速補齊能力,比亞迪選擇從大模型公司招聘有成熟經驗的技術人才。聶鵬程 2013 年畢業,在 AI 計算領域工作近 12 年,有管理大型算力資源、研發基座模型的經驗,也參與研發 AI 應用。
2023 年 7 月,聶鵬程加入李開復創立的 AI 公司零一萬物。零一萬物與 MiniMAX、月之暗面等 6 家公司並稱為 “AI 六小龍”,在這裡,他主要負責 AI Agent (AI 智慧體)與零一萬物 Yi 系列大模型研發。
2021 年-2023 年,聶鵬程在上代 “AI 四小龍” 之一的商湯科技任技術總監,負責 AI 超算、AI Infra(AI 基礎軟體設施),涉及大模型、AIGC(人工智慧生成內容)等,曾負責有 2.7 萬張 GPU 的 AI 資料中心。更早前,他先後在 IBM、華為、創業公司智載雲帆工作過,分別擔任資深架構師、資深技術專家和 CTO,負責過 HPC(超級計算機)、超算設計與研發等。
先進技術研發中心負責的人工智慧專案是比亞迪新技術院以及乘用車事業群的重點之一。據我們瞭解,比亞迪集團的高層常詢問研發進度。該專案正繼續招募高階人才。
比亞迪曾被行業認為在智慧化上態度保守、投入較慢,如今它開始加快自研端到端的高階智駕、研發大模型,也投入具身智慧領域。
2024 年 11 月,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公開說,在智慧化下半場,將投入 1000 億元用於 AI 和汽車結合的智慧化技術,實現整車全面智慧化進階,以 “贏得未來的技術話語權”。
短期來看,車企將 AI 作為提升汽車智駕、座艙、電池管理等體驗的基礎能力。長期來看,一些車企認為,汽車只是 AI 的載體之一。特斯拉在 2024 年 10 月的釋出會上展示的是兩款全自動駕駛的車和 Optimus 人形機器人——Model Y 已經五年沒有改款,特斯拉把更多精力投入無人駕駛和機器人。
在中國車企中,表態最明確的理想宣佈從智慧汽車公司轉型為人工智慧企業,自研了大模型 Mind GPT,李想說,每年對人工智慧的投入接近 50 億元。去年,小鵬將歷年的 “科技日” 更名為 “AI 科技日”,說未來 10 年要成為一家 AI 汽車公司。
從智慧駕駛到人工智慧,大模型對算力、資料、資金要求越來越高,這既是一場技術比拼,也變成了資源競賽。比亞迪相比新勢力有全球最高的新能源車銷量、更充足的現金流、更大的名頭。它試圖複製在智駕上的打法,用外部人才快速補充能力,但問題也是相似的:招到人後,考驗是能否留住、用好關鍵人才。
題圖來源:《廣告狂人》
· F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