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關係,進入“就事論事”階段?

工黨最近贏得英國大選,這是19年來的首次。對英國來說,這確實是一個重大事件。隨著基爾·斯塔默將成為總理,英國對華政策會不會調整值得注意。
從中國角度來看,這樣的選舉西方國家幾乎年年都有不少。有的被西方媒體渲染為“至關重要”,但最後呢,見多不怪,只是一場選舉罷了。
這讓我們想到大西洋彼岸正在進行的那場轟轟烈烈的選舉,那不過也是一場選舉而已。

鑑於中英關係中的普遍背景和持續存在的問題,政黨及領導層的轉變不可能改變英國對中國的基本立場,微調是可能的,但也有很大難度。


近年來,英國對中國的政策變得越來越複雜、搖擺不定、充滿矛盾。
根據選前的表態看,新的工黨政府可能會採取更靈活務實的方式,但它仍將面臨難以規避的長期存在的問題。
這些問題包括安全、人權、涉藏、涉港和涉臺,以及中國競爭力等等,還有正在進行的俄烏衝突。
新政府在制定中國政策時將面臨的內外壓力及多重挑戰,不會比過去更少。
目前西方國家對安全與穩定面臨的挑戰,是有共識的。英國與北約、歐盟和美國保持強大聯盟的承諾不會變。
這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到英國對華政策的靈活性。即使工黨政府希望在經貿和技術交流問題上採取務實立場,它仍然需要在安全、國防和戰略競爭方面保持盟國(友)的一致性。
英國沒有像美國那樣明確將中國列為“戰略競爭對手”,但其官方檔案和政策調整表明,英國同樣更加關注與中國的競爭,並對此保持高度警惕。
英國將中國描述為一個“系統性的競爭對手”,在某些情況下,中國則構成了一種“威脅”。
工黨政府不太可能改變這個已經確定了的對中國的基本態度。
面對全球經濟和氣候變化的不確定性,英國需要在某些領域與中國保持對話與合作,這為其政策增加了另一個維度。
英國尋求透過聯合國和20國集團等平臺與全球主要大國合作,以應對共同的挑戰。全球治理和氣候變化等關鍵大國之間的協調和合作,對中英來說仍然是重要的,是需要溝通的。
經貿合作仍然是中英關係的一個關鍵方面。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重要的全球市場和製造業基地,中國對英國經濟至關重要。
中國巨大的市場需求對英國的出口產品非常有吸引力,從奢侈品和汽車到金融服務和高等教育。
英國也是中國投資的一個重要目的地。中國企業認識到英國的潛力,並在技術、基礎設施和房地產等領域進行了大量投資。
來自中國的資本和就業機會的湧入,也證明了英國在全球舞臺上仍具有經濟吸引力。
工黨政府將需要在最大限度地獲取經濟利益,與應對國內和國際政治壓力之間取得平衡,但這種平衡只能是動態的,只能透過精心設計來促進貿易和投資,同時確保安全和戰略一致性。

如何保持平衡將是工黨政府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
英國國內公眾輿論和對中國的關注,在政策制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工黨政府必須小心航行,確保其與中國相關的政策能引起公眾的共鳴,獲得國內廣泛支援。
考慮到各種矛盾和複雜性,新工黨政府在其中國政策中唯一可行的策略可能是“就事論事”的方法。
將具體問題與更廣泛的對抗區分開來,可能會允許在不升級衝突的情況下推進有限合作。
然而,這一方法需要高度熟練的外交技巧和謹慎的政策實施。要制定一項成功的中國政策,需要在合作和競爭之間的夾縫中穿針。
儘管作出這些努力,但這一政策的實際執行仍需要觀察。
全球地緣政治變化、中美、中歐關係發展等因素,將繼續影響中英關係的發展軌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