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在和35歲以上的人搶飯碗?

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公交車看手機的男性‍‍‍‍‍‍‍‍‍‍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促進充分就業、提高就業質量”“堅決糾正各類就業歧視”。多位代表委員包括主持人白巖松、演員張凱麗等等也關注到“35歲就業歧視現象”,建議增強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與包容性,適應教育發展與終身教育的趨勢,更好地應對中國人口老齡化與勞動力的結構變化。
現在中國人均壽命在不斷提高,出生率低迷不振,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以至於實施延遲退休政策,60歲以後也要工作,但與此同時,很多人過了35歲,卻發現找工作很難。
國際上定義青年人是18~45週歲,35歲還是很年輕,正是工作經驗豐富、穩定成熟的階段。而且,他們上有老下有小,承擔著生活的壓力,更願意奮鬥和付出。
但這個群體卻在求職的時候被歧視!
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為什麼一邊延遲退休,一邊又有“35歲歧視”呢?

延遲退休,首先當然因為養老金的問題。中國的養老金是現收現付支付制度,簡單地說,是收了年輕人的社保,然後轉手給退休老人。

顯然,這種方式是否可持續,就與繳費的人和領養老金的人的比例息息相關。
2023年,中國60歲以上人口占比已經超過19%,而2022年總和生育率降到了1.09。這就導致繳納社保的勞動力越來越少,可領取養老金的人數卻在激增。
另一方面,養老金制度是1997年才開始的,之前職工沒繳費的工齡被視同繳費,也就是說養老金本身就有虧欠。
那麼,解決辦法就是延遲退休、降低領養老金的人群的規模。
可是,這會不會形成老年人和年輕人的就業競爭呢?
老年人和年輕人,找的工作不一樣,對工資的期望也不一樣,工作技能、經驗、資質都不一樣,產生直接競爭的比例不會太高。
間接地來說,他們之間有競爭也會有互補。很多人想象的是,工作總量是恆定的,然後,一群人來分,是一個零和遊戲。但經濟不是這樣執行的,經濟和就業機制絕非是靜態地分蛋糕的過程。
就業狀況的好壞,取決於經濟執行的好壞而非人口多少。人口小國會出現失業,人口大國就業狀況卻可以非常好。計劃經濟的時候,大量年輕人沒有工作,只能到農村。後來,改革開放了,人口雖然更多了,但就業狀況更好了。
所以,當更多老人在自己原來的崗位上,創造出更多的財富,自己也更能消費,反而能促進社會經濟流轉,有利於產生更多的崗位。

那麼,為什麼年輕人超過35歲就不好找工作了呢?

35歲就業歧視,首先是從公務員、事業單位招考開始的。根據1994年釋出的《國家公務員錄用暫行規定》,報考國家公務員的基本條件之一是“年齡為35歲以下”。這個規定執行後,現在很多地方的很多部門、單位都規定,35歲以上就不能考公考編。
定在35歲這個門檻,最初可能是基於要把博士、博士後囊括進來的考慮。35歲前理論上可以完成博士、博士後的學習,基本上需要一路暢通,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不能耽誤,否則年齡就會超過這個線。
2022年,全國勞動力人口的平均年齡是39.72歲,勞動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從1985年的6.14年,上升到2022年的10.88年。不但受教育的時間長了,而且,現在技術的不斷發展,還要求終身學習,很多人是工作過一段時間再去讀研究生,讀博士,這樣年齡就會超過35歲,就不能考公考編了。
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的招考規定,會對社會有一種示範效應,企業也跟著不要35歲以上的求職者。
其實這個現象,也沒有輿論中宣揚得那麼嚴重,或者那麼普遍。實際上,不要35歲以上的人,主要還是出現在大城市中。
年輕人畢業了,很多人都要去大城市闖蕩一番,大城市永遠有無數的年輕人,這裡的企業選擇範圍更大,同等條件,有年輕的當然選年輕的、精力好的、工資又低的。
大城市容易出新聞,一家公司寫上不要35歲以上的人,一個35歲以上求職被拒的人,都會成為新聞。
於是,社會就產生這種印象,事實不斷增多,然後又不斷強化成堅固的觀念,到了現在,形成了一種社會共識。

雖然考公考編有不好的示範,但35歲以上求職難,主要還是市場因素和人口結構因素。

首先,35歲以上的人,在職場打拼接近10來年了,往往積累了一些業內人脈,很多時候找工作,都是以一種“託關係”的方式進行。反過來,企業在公開向社會招聘的時候,特別是基礎崗位要求上,就會寫上35歲以上的不要。實際上,他們只是在相對基礎性的崗位,不要35歲以上的人。
人在職場中發展,都是慢慢上升的,不斷學習新的專業能力,積累專業經驗,或者轉向一些管理能力,以及獲取各種資源,比如客戶關係、公司內部關係等等。
如果一個人在職場發展得不好,專業技能沒有跟上,管理能力也沒有發展出來,隨著年齡逐漸增大,不能升上去的話,對老闆而言,既然仍然乾的是基礎工作,那麼,當然年輕人好。這樣的人,就更可能會遭遇失業。而他們應聘的時候,因為技能欠缺,應聘基礎崗位,企業當然也會選更年輕的。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經濟不景氣,行業收縮,把管理崗、資深崗位的人都擠下來了。他們退而求其次,降崗求職,但對基礎崗而言,他們的能力是過剩的。而且,他們的資歷還成為一種難以管理的障礙,所以,企業也傾向於寫上35歲以上的不要。另外在一些大的網際網路平臺,所謂“大廠”,這種中高層的焦慮感會更加強烈,它們普遍又是媒體和輿論的出口,導致自產自銷的競爭、焦慮感,成倍放大。
可以前不是這樣的。
1978年,中國GDP總額僅為3679億。到了2016年,這個數字爆發式增長到765873億,名義GDP增加200多倍,各行各業的規模也相應擴大。
更龐大的行業規模,更大更多的公司,都產生出更多的管理崗位。與此同時,新技術出現製造出新的需求與新的行業,併為行業先行者提供更多的管理崗位。
每一個網際網路、通訊、移動的新貴,都產生出更多的管理層崗位,產生出龐大的新興產業。此外,中國還有龐大的人口紅利,大量農民、年輕人進入工業體系,進入低端崗位,替代了原本的城市工人,構成職場金字塔的龐大基底,支撐起更多的管理崗位。
於是,似乎每一個人都可以變為中層,公司永遠在擴大、部門永遠在增加,行業永遠在發展。
所以,以前沒有35歲以上就業難的現象,是因為行業、公司、部門都在膨脹,人人都能升得上去,同時,大量的年輕人填進金字塔的底部,成為被管理者。
而現在,年輕人沒了,來填金字塔底部的人少了。留在基礎崗位上的人多了,而且,當行業收縮,他們就會被年輕人淘汰掉。
所以,並不是年輕人在和35歲以上的人搶飯碗,也不是退休的人在和35歲以上的人搶飯碗,是人口結構,整個經濟走勢導致的。

明白了問題,就不難找出解決辦法,雖然解決起來,那也會非常難。

首先是考公考編要起到示範作用。好訊息是,2023年的公務員招考中,河南、貴州、天津、湖北、江西、廣西、四川、雲南、重慶、內蒙古這10個省份,已經放寬了部分崗位的年齡限制。
當下的考公考編年齡政策,實質上是偏好沒有任何社會經歷的畢業生。這其實並不好。
這些畢業生,走出學校就進入機關、單位,一輩子沒有在市場中去經歷一番,很難深刻地感受到市場執行、社會百態和人間疾苦。在公務員這個崗位上,就會不接地氣,甚至高高在上,缺乏同理心。
破除35歲這個門檻,招考那些年齡更大一些的人,這個人群涵蓋了更為廣泛的教育背景和社會經歷,能夠為政府機關帶來更多的視角和思路。他們在社會歷練了一番,懂市場、懂職場、懂社會,在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上,都會更貼近社會,更有同理心。
對於企業,國企在這個問題上也要起到示範作用。對於民營企業而言,這是自主經營的權利,不願意招35歲以上的,總會有很多理由去拒絕,強壓是做不到的。
但輿論社會可以做引導,讓企業明白,現在都延遲退休了,缺年輕人,要認清這個現實。
還有一個更大的層面,那就是大城市要不要把35歲上的人趕跑,並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進入。城市人口結構改變了,企業的招聘行為,也要隨之改變。
總之,企業總是受市場制約的,招不到人,總會改變,隨著老齡化的逐漸加深,不要35歲以上的現象可能會越來越少。
熱文回顧
已開快捷轉載,歡迎轉載
已開過白名單的公眾號,轉載請遵循轉載規則
歡迎關注更多深度文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