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慧與資料專家

羅恩·施梅爾
人工智慧如何塑造未來


前 言
當今的勞動者正面臨這樣一個現實:雖然人工智慧(AI)未必直接取代他們的工作,但具備AI技能的員工無疑會取代那些不具備AI技能的員工。鑑於未來的勞動力需要具備AI能力,這將如何影響教育和學習?更重要的是,AI的廣泛應用和普及又將如何影響當今的教師和學生?
目前,教育生態系統正在經歷深刻且顛覆性的變革。AI不僅為教育工作者和學校管理人員提供了新的工具,也為學生提供了輔助學習的AI工具,幫助他們更深入地理解所學內容。

01
AI賦能的學習:自主驅動、自定進度、自我賦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聚焦這一熱門話題,薩爾·可汗(Sal Khan),以其開創性的可汗學院(Khan Academy)和教育領導力聞名,在他的最新著作《勇敢的新詞:人工智慧如何革新教育—以及為什麼這是好事》中寫道,人工智慧將如何徹底改變教育。從可汗的積極視角來看,他預見到,在不久的將來,人工智慧將透過將教育機會交到任何想學習任何主題的人的手中,實現終身學習。學生和教育工作者都將使用AI助手,這些助手可以根據所需的深度教育和提供任何主題的知識,並以最易於每個個體學習者理解的方式進行解釋。
進一步闡述這一觀點,研究公司Cognilytica提到“超個性化教育”的概念,它將提供我們所需的終身學習,從我們第一次學習說話和閱讀的時刻起,到在學術、工作和個人生活中不斷發展的教育需求。
(註解:Cognilytica 是一家專注於人工智慧(AI)、機器學習(ML)和自動化技術的研究和諮詢公司。該公司提供關於AI和智慧自動化的深入分析、報告和戰略指導,幫助企業和機構更好地理解和採用這些技術。Cognilytica 的研究涉及AI的應用、趨勢、技術發展以及如何在不同領域中有效實施這些技術。)
實際上,我們已經從學習的角度看到了人工智慧的影響,因為人們開始使用大型語言模型(LLM)系統來回答問題並提供見解,方式與他們過去透過網頁搜尋獲取資訊類似。隨著網頁搜尋結果被最佳化的搜尋結果、吸引眼球的標題和過長的文章所汙染,許多人失去耐心或無法集中注意力去閱讀這些內容,因此人們開始轉向AI驅動的系統,以便根據非常具體的需求提供直接、相關、符合上下文和適當深度的回答。如今,憑藉這種力量,我們手中掌握的能力使得當今教育系統中普遍採用的“一刀切”模式、線上學習、影片和線上學習相形見絀。毫無疑問,未來的AI賦能教育將是自定進度、自主驅動、深度響應且極度個性化的,滿足每個學習者的需求。

人工智慧驅動的超個性化教育即將到來 (圖片來源:GETTY)

02
教育機構面臨的人工智慧挑戰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從K-12教育到高等教育及更遠的領域,學習機構正在努力應對人工智慧日益擴充套件的使用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當AI系統為學生提供觸手可及的超個性化教育時,教育工作者需要重新思考他們如何確保學生掌握知識、學習關鍵的生活技能,並知道如何將這些技能應用到一個無疑會被AI顛覆的未來工作環境中。
一些學習機構目前採取了反應過度的做法,試圖在校園和學習環境中限制或禁止使用人工智慧。然而,這種做法註定會失敗。隨著人工智慧技術被嵌入到手機、裝置以及各種線上和桌面應用程式中,甚至融入到新興作業系統中,毫無疑問,任何禁止使用AI的嘗試都會適得其反。
與其試圖阻止學生必須掌握的技能,以適應未來的職場,教育工作者應該擁抱人工智慧的能力,創造新的定製化教育內容,提供AI增強的功能,確保學生能夠深入參與學習並應用所學知識,同時確保學生掌握關鍵的AI技能,以便在未來使用。正如教育工作者學會擁抱網際網路和網頁以增強學習一樣,他們也會逐漸認識到AI所帶來的必要能力。

03
“軟技能”迴歸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此外,隨著AI系統越來越依賴人類的能力來挖掘更多價值,我們將看到所謂“軟技能”重新受到重視,這些技能對於充分利用AI系統至關重要。為了從生成式AI中獲得價值,人們需要發揮創造力,提升批判性思維,加強與他人的合作,並改善溝通技巧。過去幾十年裡,隨著數學、科學、物理、生物學和工程等“硬技能”佔據主導地位,軟技能常常被忽視。令人意外的是,正是人工智慧使得軟技能變得更加必要,因為人們需要這些技能來更好地使用AI,從而提升硬技能。
這些教育變革恰逢高等教育面臨重大變革的時刻。許多人已經開始重新評估高昂的高等教育是否仍然值得,尤其是那些被視為名校的學校。隨著職場、教育方式和高等教育學位的價值發生變化,毫無疑問,人工智慧將在加速教育領域根本性變革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