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鳳凰網財經
5月3日,被譽為“投資界春晚”的伯克希爾年度股東大會召開。
今年,巴菲特就將年滿95歲,這也是他執掌公司的第60個年頭。聚焦這場股東大會,鳳凰“K說聯盟”成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高階研究員邵宇,鳳凰“K說聯盟”成員、中航基金副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鄧海清,國泰海通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梁中華,在直播中展開了對談,解密巴菲特的現金部署與接班佈局,對時下熱門的關稅戰、黃金熱也進行了探討。

01
美股還沒到巴菲特抄底的心理價位?
在2024年,巴菲特大幅削減美股持倉,轉而持有更多現金,再次精準逃頂。在去年年底,伯克希爾公司的現金儲備超過330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在當下變幻的時局中,巴菲特的態度具有“風向標的作用”,外界關注著他將如何分配手上的鉅額現金。
在邵宇看來,巴菲特的下一步動作,還會繼續觀望,等待全球經貿變局告一段落,大局有一些輪廓後再進行操作。同時,巴菲特可能會關注新興市場資產配置的機會,例如中國和拉丁美洲這些具有“價效比”的資產。此外,他特地提到,巴菲特的處境相對特殊,作為美國投資人,很難做空自己的國家,這讓他處於矛盾的境地,以致於出現了現金囤積。
鄧海清則指出,美股估值在去年已創歷史新高,這顯然不符合巴菲特的投資理念,因此減持是其一貫的投資原則的實踐。關於後續動作,他認為巴菲特的核心邏輯是“抄底”,但目前美股還沒到巴菲特抄底的心理價位。
由此話題延伸,談及普通人是否可以抄底美股時,三位專家大都持審慎態度。
其中,梁中華態度相對樂觀,在他看來,短期內美國政策的不確定性仍然較高,但從中長期角度來看,則可能具備佈局價值。這是基於對全球供應鏈趨勢難以逆轉的角度做出的判斷,他認為美國長期仍會依賴中國等國的製造業,貿易摩擦終將緩和。
美元地位和美國經濟糾偏能力是美股長期價值的支撐,“在這樣的環境下,如果資產出現一些超調,可以逢低買入一些好資產”。行業層面,他建議關注大宗商品和核心技術領域,因為這是國家之間競爭博弈非常重要的兩部分。
邵宇對抄底美股則持謹慎態度。他認為當前政策博弈複雜,“美國通脹會加劇”,基本面並不支援抄底。在他看來,美股估值過高,頭部效應明顯,而人工智慧等技術尚未真正改變實體經濟,再結合流動性因素,他直言:“不穩定的基本面、變幻莫測的風險,還有流動性供給不足,三個層面都偏負面,要去抄底,還是需要一些勇氣的”,他明確表示,現在美股還跌得不夠。
鄧海清認為美股調整可能超出了歷史經驗,甚至可以考慮“崩盤後再抄底”。他將美國當前形勢與日本90年代央行加息衝擊股市和地產相類比,指出關稅將給美國帶來輸入性通脹,美國老百姓收入不增加,但物價翻倍上漲,這會考驗美聯儲加息的決心,如果加息,這幾點因素加在一起,“對美國股市的打擊可能是毀滅性的”。
因此,他判斷,“美股真正的險境,其實還沒有到來”。
02
巴菲特會進一步佈局AI產業鏈嗎?
巴菲特對於科技股和人工智慧的態度,也是外界關注的焦點。2023年,蘋果股票佔伯克希爾投資組合價值的約一半,而截至2024年底,蘋果僅佔其持股的22%,儘管如此,蘋果仍然為伯克希爾的第一大重倉股。更早前,伯克希爾大幅減持臺積電也曾引發熱議。巴菲特對科技股呈現出既依賴又矛盾的態度。
在梁中華看來,這是因為科技股代表未來經濟發展的長期方向,但行業格局具有較大不確定性,尤其是人工智慧仍處於早期階段,“你不知道過一段時間,一個新的演算法,或者是一個新的技術出來,會不會把現有的公司替代掉”。同時,價值投資的關鍵在於“以好的價格買入好的資產”,而當前科技股估值“偏貴”,所以需要等待估值相對偏低的狀態再佈局。
邵宇也提到,不止是巴菲特,投資者對科技股的矛盾態度普遍存在,既想追趕潮流又擔憂競爭格局變化,尤其是現在中國在科技方面的追趕還在加速。
“美國原來在專利跟演算法方面的優勢,被中國的工程化創新解構了”,邵宇表示,這導致其科技股原有的高估值難以為繼,“除非(它們)找到一個新的護城河”。同時,全球化格局的變化,也將影響估值體系。他提到,中國從科技到製造,再到人民幣貨幣的佈局,這一趨勢所帶來的估值提升,會有較大想象空間。
鄧海清則從巴菲特的投資策略出發,分析其科技股佈局的底層邏輯,指出巴菲特的科技股選擇本質上是“輕資產+高現金流”策略的體現。
但在鄧海清看來,巴菲特在投資上也有自己的時代侷限性,比如其投資邏輯根植於工業文明時代,即在他身體最好、學習能力最強的時候,而在網際網路與人工智慧時代,巴菲特的認知短板顯而易見,這種代際鴻溝導致巴菲特的核心能力圈仍停留在傳統領域,例如石油、汽車、消費股等工業文明標的。
但隨著伯克希爾新一代管理人阿貝爾上位,鄧海清觀察到,科技股的比重、網際網路公司的比重在變多,“這是工業文明走向網際網路文明的交接過程”。他預測,未來人工智慧在伯克希爾投資組合中的佔比將顯著提升。
同時,在鄧海清看來,巴菲特“不做空美國來賺錢”的核心理念,是伯克希爾未來最大的挑戰和不確定性,可能會在逆全球化浪潮中成為致命弱點。他指出,巴菲特過去幾十年的成功建立在美國霸權鼎盛期,“那時不做空美國是對的”,但如果未來出現“美元霸權衰敗、科技創新東昇西降”,這一理念已經不適應未來。
鄧海清表示,伯克希爾新管理層成長於全球化時代,卻要面對特朗普式的反全球化時代,“他們也沒有面臨過逆全球化”,這在未來也是一大課題。
03
巴菲特會買黃金嗎?
巴菲特曾說黃金是不下蛋的雞,對黃金的投資態度保守,不過最近一年,黃金漲勢兇猛,伯克希爾是否會藉助黃金大宗商品或者是另類資產對沖潛在的貨幣風險?未來黃金是否還具備投資價值?
對於黃金話題,三人均承認當前“美元霸權動搖”和“地緣政治不確定性”推高了黃金的短期需求,但對其長期角色看法迥異。
在梁中華看來,存在伯克希爾投資黃金的可能性。他指出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找到好公司,具備可以長期持有和資源稀缺性兩個特點,這本質上也是在尋找一些類黃金的資產,過去優質公司因為能創造高實際回報而被青睞,但現在的背景下,“未來投資難度會不斷的加大”。雖然黃金不產生利息,但黃金可以長期儲藏,來實現財富的保值和增值,來跑贏紙幣的發行,這在貨幣超發的背景下具有吸引力。
此外,伯克希爾也牽涉到代際的傳承,時代變遷也將迫使公司調整投資框架,所以“未來伯克希爾是有可能關注黃金這些大宗商品的投資價值的”。
梁中華對黃金長期價值持樂觀態度,他強調當下各國的信任危機“具有不可逆性”,例如西方國家凍結俄羅斯外儲後,即使解凍,也無法挽回信任,這種背景下黃金配置具有戰略意義。同時,針對年輕人追高虧損的問題,他則建議可以“逢低佈局”,因為黃金長期來看,仍能對沖貨幣體系變革帶來的風險。
鄧海清持另一種觀點。巴菲特不投資黃金,他認為深層原因是“巴菲特不做空美國”,做多黃金就是做空美元。在他看來,黃金的財富屬性源於“國際權力秩序的安排”,它並不是天然財富,它的價值其實與權力更迭密切相關。比如,黃金成為財富象徵是大英帝國擊敗西班牙帝國後,把白銀踢下寶座,扶持黃金的結果。
對於投資建議,他表示,買黃金無法獲取時代的紅利,例如2000年買黃金與買超一線城市房產的收益,是天差地別的,在他看來,黃金更適合“亂世保值”,但“註定不可能發財”,年輕人投資黃金“更像是賭博而非理財”,建議普通投資者更應關注科技革命等時代紅利。
邵宇則相對中立。他解釋,之前巴菲特不買黃金,是此前黃金的收益對於追求高回報的投資者吸引力有限,但近三年黃金價格飆升,反映出貨幣體系背後的深層危機,包括通脹、地緣衝突、及美元信用受損等。近期特朗普政策加劇黃金短期波動,蘊含著“川普表現越傻,黃金漲得越多”的邏輯,但黃金劇烈震盪背後,美元霸權衰退才是背後的根本趨勢,“特朗普只是加速了”。
邵宇指出,如果國際結算逐漸脫離美元,黃金可能成為多元貨幣體系中的公約數資產。儘管當前黃金存在超調風險,但其在財富配置中的必要性提升已經是必然的。
附註:
梁中華 國泰海通證券 首席宏觀分析師
執業證書號 S0880525040019
相關報告:
1. 全球貨幣變局研究一:“賬工具”:貨幣的進化歷史
2. 全球貨幣變局研究二:“不同尋常”的黃金牛市
3. 全球貨幣變局研究三:黃金多大空間:一個參考的數量模型
4. 全球貨幣變局研究四:“信任”漸退:全球貿易、貨幣的大遷徙
5. 全球貨幣變局研究五:美元會崩潰嗎

當一條美人魚溺了水,中產新寵何以失控?
曾經年薪百萬的機長,如今開起滴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