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最優秀創業者背後的支持者。


3月3日,蜜雪冰城正式登陸港交所,開盤後市值迅速破千億,但全球投資者對他們的期待值,在此之前早已拉滿。
蜜雪冰城共引入5位基石投資者,除了老股東美團龍珠和高瓴,還吸引了M&G(英卓投資管理)、紅杉、博裕資本等機構,合計認購2億美元。
“2097”,是蜜雪的上市程式碼,是指他們的長期目標——做一家能延續100年以上的品牌(蜜雪誕生於1997年)。一些人可能覺得是空談,但最早投資他們的機構龍珠確信,蜜雪很早就認真思考這件事。
龍珠合夥人朱擁華回憶,有一次跟蜜雪冰城一位高管交流,對方突然問他,“你有沒有想過,到2049年新中國百年時,我們能代表中國在這個領域達到全球什麼水平?”
2021年上半年,龍珠成功投資蜜雪冰城,這筆融資曾經轟動一時,彼時後者剛解鎖萬店,處於爆發增長的前夜,搶籌激烈,市面上知名的消費投資機構,全撲在這個案子上。
好的投資專案,入場機會轉瞬即逝。後來我們看到,那也是蜜雪在IPO前唯一一次開放融資,而龍珠是首個確認的領投方。
在茶飲賽道,除了蜜雪冰城,龍珠還在2020年重注領投了古茗,有統計稱,二者分別是現製茶飲行業的GMV第一、第二名,古茗上個月也已成功IPO。
隨著兩家公司上市材料的更新,龍珠——這家由美團發起設立的市場化VC——也一下子被推到聚光燈下。
我們發現,龍珠的投資故事早已不止在消費。過去幾年,龍珠已成長迭代為一個多領域探索的投資機構,除了消費,他們還關注AI、關注機器人、關注一切前沿科技。

早期龍珠:重注茶飲,連開三槍
龍珠下重注的風格,最早要從投資喜茶說起。
2018年,龍珠拿出4億元投資喜茶,當時的喜茶門店數不過百家,剛剛開啟全國擴張。作為一家純財務投資機構,龍珠也剛成立不久,才募到第一期基金,資金量不算大,但還是果斷開了第一槍。
龍珠並非“喜歡”下重注,而是對於看準的賽道和機會,“敢於”下重注。
當時龍珠聚焦大消費裡的吃和喝,吃即包子、餃子、麵條、烘焙,喝即是奶茶和咖啡。對比之下,奶茶賽道優勢顯著,僅用四五年時間,新茶飲市場規模便從70億-80億元快速增至300億-400億元,屬於“受眾大,起速快”。
據36氪瞭解,選擇喜茶,龍珠一開始是從品牌視角下判斷,喜茶是“(行業)制高點”。
投資喜茶之後,龍珠對這個行業進行了更系統的研究。他們當時算過一筆賬,預計到2030年,茶飲整體市場規模會到3000億-4000億元,跟火鍋體量接近,存量門店40萬-50萬家。
按這個思路,茶飲就不會只有一家頭部機會,龍珠進一步將茶飲劃分為三個價格帶,10元以內、10元-20元以及20元以上。
在10元以內,蜜雪冰城品牌辨識度突出。不過,當時他們還沒有開放融資。但龍珠不想放棄機會,從2019年2月雙方初步接觸後,龍珠持續保持跟對方溝通。一直到2020年的夏天,終於等到蜜雪打來的電話。
回過頭來總結這個“龍珠成立以來談得最久的專案”,朱擁華告訴36氪,龍珠能投中蜜雪,是偶然也是必然,更是幸運地趕上了時代。“龍珠為能投到這麼優秀的企業自豪,並不是說在這個專案賺了多少錢,而是支援到了中國最好的公司,能真正代表中國跟世界上最好的公司去抗衡。”
做市場調研過程中也有意外發現。在下沉市場,龍珠關注到了古茗,當時古茗只有2000多家門店,但“運營很紮實、產品也很不錯”,蜜雪冰城管理層也曾跟他們稱讚古茗,這讓龍珠更加堅定。

圖源:IC photo
2019年5月,龍珠董事總經理黃垚鑫第一次約到了古茗創始人王雲安,當時對方沒有融資的想法,不過,他們仍然保持了高頻的溝通。這是龍珠內部判斷專案的一個方法,“一次可能看不清,就多聊幾次,且每隔一段時間就聊幾次。”
在之後的交流中,這位創業者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事低調,能把公司的很多業務細節描述得很清楚,賬算得也明白,且對員工、加盟商都比較好。
從價格帶視角來看,古茗選的是和蜜雪、喜茶完全不同的路,他們聚焦10-20元區間,自建冷鏈供應鏈,把好產品以更低的價格賣到下沉市場。
2019年底,古茗決定啟動融資後,見了市面上各大知名基金,最終他們選擇了龍珠領投。
喜茶、古茗、蜜雪冰城,短短三年時間內,龍珠在同一賽道持續重注,這在大消費領域並不常見,也讓龍珠的投資風格在圈內有著明顯辨識度。只是,這並不容易模仿,既需要膽量,也考驗耐心,因為出手的機會可能只在一瞬。
“優秀公司的融資可能只有一輪,後續發展特別好的時候,又變得不缺錢了,或者估值很高,下不了手,”黃垚鑫說,“投資往往就是在企業從黑馬到白馬的那一瞬間。”

不止消費,押注“時代品類”裡最優秀的企業
龍珠內部,有一個“時代品類”的名詞,簡單來說,他們希望能抓住那些真正能定義一個時代的投資機遇。
茶飲是這樣的品類。在2019年時,龍珠內部已形成一個判斷,茶飲會有品牌能做到10萬家店。原因是,多數品牌會在10-20元區間競爭,市場集中度相對低;而10元以內的品牌集中度更高。從市場容量來說,預計10元以內區間,會有20萬家門店體量。
一旦認準類似的時代品類機會,龍珠就會堅定重倉。不只是茶飲,其他賽道也是如此,在基金成立前5年,龍珠投出去70億元,只投了20多個專案,平均一個專案三億多元。
敢於持續重注,一方面是看好品類的長期發展,龍珠在投資過程中,也不斷強化對優秀創業者的發掘能力。
比如,他們發現蜜雪冰城不僅產品定價便宜,閉店率也很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蜜雪的加盟管理做得很高效,選拔加盟商的程式很嚴謹,對門店選址、加盟商對當地的理解,都有明確的要求。同時,蜜雪又有強烈的利他精神。
有一次,蜜雪冰城一位高管跟朱擁華提到,某家門店的坪效不高,會建議把店裡的凳子擺好,在門口放些鮮花,貼點紅色的裝飾品,“顯得喜慶”,再出門迎一下顧客,坐在那多問一聲好,可能店效就上去了,朱擁華說,“他們教的都是很樸實的方法。”
在跟古茗以及更多專案接觸過程中,龍珠團隊強化了這種判斷,他們發現,優秀創業者的利他精神是發自內心的,“尤其是當企業遇到挫折時,這種價值觀特別關鍵。”黃垚鑫說。
抓住了線下連鎖的時代機會,黃垚鑫認為龍珠是幸運的。“放在20年前,很難想象一家品牌1年能開1萬家店”,他總結,強連鎖化能力的背後,是整個行業受益於線上、線下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以及連鎖人才的快速提升等。“我們希望做這些最優秀創業者背後的支持者。”
以茶飲為代表,龍珠早期很長一段時間聚焦在吃喝賽道,他們還投資了Manner、認養一頭牛、薛記炒貨、熊大爺等品牌,並陸續擴大消費投資版圖,吃喝之外,延伸到衣食住行等。
基於“時代品類”的視角,在2019年,龍珠投資了理想汽車。而這筆投資,最初是從消費的邏輯做的決策。
“如果把理想汽車當作純科技專案,我們當時不會投。”朱擁華說,當時的考慮是,科技是要為消費者服務,而EV(Electric Vehicle)是典型的產品。投理想汽車,一是認可他們的SUV定位,即“一家人的車”;第二,車大,“比阿爾法大”;第三,增程技術路線,能保證沒有里程焦慮。
龍珠在理想汽車C輪投資了2500萬美元,一年後,理想汽車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這是龍珠成立以來收穫的首個被投企業IPO。
而龍珠對EV這一“時代品類”的前瞻判斷,也在此後幾年得到更加清晰地印證。2024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達汽車新車總銷量的40.9%。這一年,理想全年交付量突破50萬輛,是首個達到這一里程碑的品牌,成為更多家庭用車的選擇。
理想汽車,也成為龍珠投資消費和科技的交叉點。這之後,龍珠的投資版圖,更加明確要“消費+科技”雙輪驅動。

Think Big Picture,投在技術創新的“拐點”
如今業內提起龍珠,已經不僅是他們投消費,宇樹科技、月之暗面等專案,也讓行業看到龍珠在科技投資領域的專業度。
2021年,龍珠組建科技團隊,由合夥人王新宇帶隊,更加系統地看科技賽道。
不過,邁出這一步也有挑戰,他們需要花時間向創業者和LP解釋,為什麼龍珠也要投科技。
“核心是看好技術帶來的產業變革,”王新宇說,相比效率,從無到有的創新更重要,“如果從‘1-10’是10倍,從‘0-1’的增效可能是無窮倍。”換言之,新技術不僅是為了解決已有的需求,也能創造全新的機會。
總的來說,龍珠在科技領域關注兩個大方向,一是電動化,二是智慧化。這也是技術發生代際切換的時候才有的大機會,即世界從“Powered by Oil,到Powered by Electricity”。
具體來說,龍珠將這種方向進一步拆解為“三縱三橫”,其中“三縱”偏技術維度,包括半導體、AI、能源,“三橫”偏平臺和場景維度,即EV、機器人、硬體。其中,機器人是龍珠科技的重點關注賽道。
在這個框架下,他們投資了宇樹科技、月之暗面、數美萬物、紫光展銳、清純半導體、EcoFlow、咖爺科技等一批科技創新公司。
在擁抱新科技這件事上,龍珠同樣敢於下注。比如,在2023年7月,他們便以A1輪領投方的身份,早早投進了月之暗面,這是紅杉資本孵化之後,這家明星大模型公司第一次引入新的投資者。
那是大模型爆發式發展的一年,由於此前ChatGPT的問世,巨頭、人才和熱錢扎堆湧入,行業幾乎每個月都有新變化。
但在更早之前的2022年底,龍珠內部就明確大模型是值得投資的方向。這背後是龍珠科技風險投資的習慣——長期深入理解行業,建立對技術趨勢、成熟度、時間點的判斷和認知,並且具備全球化視野。
“技術是沒有國界的,要有Global Vision。”王新宇告訴36氪,投科技也是投人,人才是會流動和重新聚集的,而自2022年底,矽谷所有人都在聊AI,“除了AI對任何事都不感興趣。”
能在行業形成共識前投中月之暗面,也是龍珠對這個賽道及其中優秀創業者的長期關注。據36氪瞭解,龍珠團隊很早就有接觸楊植麟,他們發現,這位年輕的創業者不只是一位頂尖的科學家,而且很早對於商業、產品和戰略,有深入思考。在認知上“遵循第一性原理思考”,同時技術上領先,屬於“對的人,在對的方向”。
從龍珠科技投資案例來看,有些專案偏向下重注,有些則是少量資金參與,但這並非龍珠對技術發展看好與否判斷的唯一標準。原因是,龍珠一方面非常希望能重注,支援創始人走得更長遠,但細分行業有各自的特性,創始人在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想法,龍珠願意“尊重創始人和行業規律”。
事實上,創新技術的發展也是如此,無論是新能源車,還是機器人、AI,一項新技術的匯入對產業帶來的影響,往往不是一條線性曲線,所有人都知道,拐點很重要,但發現拐點需要專業認知和足夠多的耐心。
在2024年,龍珠投資了宇樹科技,但王新宇與創始人王興興結識早在2016年。王新宇回憶起,他們兩人有一次一起散步,討論機器狗的商業化空間,“也有很多不成熟的腦洞,比如做成類似旋轉木馬的東西,帶著小朋友玩。”

圖源:IC photo
龍珠真正決定投資宇樹,則是等到這家公司發展的一個“拐點”,即“決定做人形機器人的時候。”
在龍珠的理解裡,宇樹科技不只是一家科技型企業,更是一家平臺型企業。在未來,這個平臺上能長出各種應用,無論是工業場景還是家庭場景。而同時擁有四足和人形,平臺化潛力會大很多。
“如果用智慧手機的發展類比機器人,iOS和安卓是Smartphone的平臺,而同期的Windows Mobile就不是,所以選對技術路徑和平臺很重要。上一代機器人更像Feature Bot,而人形機器人則更接近Smart Bot。”王新宇說,儘管當下還沒辦法斷言,但人形機器人成為下一代平臺的可能性更大。

龍珠投什麼?聚焦“消費+科技”
相比於科技賽道的火熱,大消費領域在近些年進入發展的新週期,但龍珠仍然看到很多新的變化,他們認為,“投資的機會就來自於變化”,未來,會更關注價效比消費、國際化和精神消費的結構性調整機會。
在AI爆發式發展的今天,龍珠也在繼續發掘新的科技投資機會,對他們來說,“消費+科技”雙輪驅動,正是順應時代“科技+”的需求,“美國沒有網際網路公司,全是科技公司,而中國無論是網際網路起家還是消費電子起家,接下來都必須成為一家科技公司。”
中國有龐大的經濟體、出色的技術人才資源、完善的產業鏈體系,一定會成長出大體量的全球性企業,在龍珠團隊看來,“任何有科技含量的東西,都值得被中國人再做一遍,且一定能做得更好,甚至能做到世界領先。龍珠在做的,就是挖掘這樣的創業者,並支援他們。”
科技創新浪潮下的醫療賽道,也是龍珠關注的領域,由龍珠董事總經理郭學婧帶隊進行探索。
2022年初,龍珠投資了普方生物的A+輪,這家專注開發抗體偶聯藥物(ADC)——主要用於抗腫瘤領域——的創新公司,後來在2024年以18億美元被併購,創下了醫療賽道最高併購紀錄。
普方生物是龍珠在Biotech賽道正式投出的第一個專案,並很快得到了市場的驗證——兩年後估值翻了近9倍,投資人成功完成退出。
看準大的行業機會里的“時代品類”,找到其中最優秀的創業者,並投在技術創新的“拐點”,普方生物也成為龍珠在醫療領域投資探索的縮影。
任何一家VC,要走得長遠,都要有一套自己的專業投資邏輯,並且能夠在市場上被反覆驗證。
從古茗、蜜雪,到理想汽車、月之暗面、宇樹科技、普方生物……如果說專案是VC最好的名片,這些年,行業對於“龍珠投什麼”的認知也逐漸豐滿和立體:多領域探索、市場化運營,不止消費,還有科技,未來或許還會有更多。
事實上,無論消費還是科技,甚至在任何領域,如果把時間維度拉長,真正穿越長週期的企業和品牌都寥寥。龍珠確信——機會永遠有很多,但真正的好專案很少,抓住時代大背景裡的行業機會,龍珠希望投到最好的創業者,支援到最優秀的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