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大跌,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投資機會?

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美元 熊

近期,資本市場“東昇西降”現象明顯。一方面,以A股、港股為代表的中國資產價值重估正在進行時,先從科技領域開始,然後就輪到消費剛需、醫療健康、保險養老……繼續縱深推進(詳見本人前期在秦圈發文《把握好這一輪中國資產價值重估的好機遇》一文中的預判);而美股則持續下跌,其中以特斯拉為首的科技巨頭公司股價節節下行,前一段時間因羨慕美股持續走高而趨之若鶩的投資人,吃了一記“當頭棒喝”。
然而,值得留意的是,美股因“特朗普折騰”而明顯下跌,不少秉持價值投資原則的投資人卻收穫不少,其中知名華人投資家段永平,就因前期賣出不少美股科技巨頭的看跌期權,而斬獲了一大筆可觀的期權費,現在,又可以從容不迫地履行期權的行權義務來低位建倉這些好公司。
在下跌中的美股市場,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股價卻逆市創了歷史新高,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在去年三季度高位大量減持蘋果公司等科技股,此後其持有的現金量也創了歷史高峰,同時也配置了一部分能源與消費賽道的資產如“西方石油”“達美樂披薩”等公司股份,成了實施防禦策略的好樣板(詳見本人去年12月11日在秦圈發文《展望2025,我們的投資要做什麼樣的改變?》的解讀)。
看看股神們與市場逆向而行,對我們做好投資理財有何好的啟示?
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2025年給股東的信中披露了一組亮眼的資料:1965~2024年的60年間,其年化收益率高達19.9%,遠超標普500指數的10.4%;其市值增長55022倍,遠超標普500指數的390倍。
巴菲特每年執筆的股東信不僅是伯克希爾·哈撒韋的年度成績單,更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穿越市場週期的投資智慧。
總的來說,他的核心投資理念為投資者提供了清晰的借鑑方向:注重企業內在價值,買入擁有“護城河”的優質公司,並堅持長期持有和再投資,充分利用時間的複利效應。
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價值投資的核心理念四海皆准

價值投資的原則以企業內在價值為基準、長期持有優質資產、嚴守能力圈——這具有跨市場普適性。
投資的本質是“以企業所有者的視角評估資產價值” ,透過伯克希爾·哈撒韋60年5.5萬倍的市值增長驗證了這一理論的長期有效性。無論在美國市場還是中國市場,抑或在日本市場,這一邏輯均需植根於同樣的維度: 
1、企業質量:選擇具備持續競爭優勢(護城河)的公司。如品牌壁壘(美股的可口可樂,A股的高階白酒等)或技術壟斷(美股蘋果)、市場優勢(日本的五大商社)、使用者粘性與體驗優勢(如港股中的國內網際網路巨頭); 
2、長期複利:透過再投資積累資本,而非短期交易。如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60年僅獲一次股息,公司不斷將利潤持續投入優質資產,實現滾雪球般的資產增值效應;
3、風險控制:建立足夠的安全邊際以抵禦市場波動。價值投資大師們一直強調,投資的本質是“以企業所有者的視角評估資產價值”,而非追逐短期價格波動。
我們看一下伯克希爾對日本五大商社的投資邏輯:基於其低估值(成本138億美元)、高股息(2025年預計股息收入8.12億美元)及全球化業務佈局,他們透過發行日元債(只需要支付利息為1.35億美元)來投資,作為五大商社的投資標的估值低且分紅高,體現了“以低於內在價值的價格買入”的安全邊際原則。 
只要堅持上述價值投資原則,投資人在全球主要資本市場投資都能取得可觀的長期回報。

價值投資在實踐上面臨各種挑戰

無可否認,美國股市的法治環境、透明度與創新活力為價值投資提供了沃土。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取得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賴美國資本市場的穩定性,例如利用保險浮存金進行長期投資,以及依託美股“稱重機”屬性(長期反映企業價值)實現複利。典型案例如蘋果公司的生態系統護城河,其一度佔據它持倉的50%,貢獻了超千億美元利潤。
然而,在面臨估值泡沫長期持續之時該如何應對?考驗著投資人的耐心以及定力。例如,美股從2009年的金融危機底部出發,向上的趨勢持續了15年,到2024年底標普500預期市盈率22.3倍(高於10年均值18.6倍),於是它把現金儲備提升到歷史最高水平的3342億美元,並連續9個季度淨賣出股票;但市場一直不改向上的趨勢直到今年1月。直到市場中的絕大多數投資人不再相信市場會調整之時,大的調整終於不期而至。
另外,美國特朗普總統的上臺,其執政風格則以政策劇烈波動為特徵,多變且折騰,加上美聯儲加息與否與財政政策的不確定性,讓投資人信心受損。
巴菲特對此也做了非常有前瞻性的調整,如增持公用事業,以對沖各種波動。
至於中國股市,則兼具高增長潛力與高波動性,市場走向受政策導向、市場情緒、資訊不對稱等非公司自身價值性的因素較大,投資人對價值投資在中國股市適用性始終存在疑慮。
比如,部分行業(如網際網路)護城河受政策影響顯著,需動態評估監管風險;而科技成長股估值長期偏高,不符合價值投資的基本原則。
而由散戶主導的市場導致A股換手率全球領先,投資人持股時間長度全球最短。
不過,上述的挑戰多隻能影響市場的短期走勢,並不能改變價值投資的長期有效性。

價值投資的未來在於融合與迭代

價值投資大師們過去的成功經驗,已經驗證了價值投資在美國的成熟市場的長期有效性。而伯克希爾公司在美國市場取得成功的基礎上,也實現了從美國到日本的價值投資實踐的突破:
他們於2019年7月開始買入伊藤忠商事、三菱商事、三井物產、住友商事和丸紅這日本五大商社巨頭的股票,截至2024年底,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持倉市值飆升至235億美元;其持倉成本僅138億美元,而投資浮盈達97億美元。
顯然,價值投資的理念與方法,跨文化、跨市場均有效。而巴菲特在投資日本股票中採用的“日元債務+股息套利”模式,展示了價值投資與金融工具的結合來把握利差機會並對沖匯率風險的魔力,成為價值投資跨市場融合與迭代的絕佳的成功案例。
文章開頭提到的華人價值投資大師段永平先生,在過去A股、港股低迷之際,不斷買入茅臺與騰訊這兩家中國公司的股份,到現在,中國資產價值重估已經在進行中了,段先生在未來一段時間因此獲利豐厚絲毫沒有懸念。
上述投資大師們跨市場投資的成功例子,向我們呈現了價值投資普適性與本土化的共生路徑。
總而言之,我認為,價值投資的核心理念——聚焦內在價值、長期持有、嚴守能力圈——具有跨市場普適性,只要與本土經濟特徵深度融合,在不同市場同樣可以取得成功,A股與港股當然不會例外。
以A股與港股為代表的中國資產,經過過去幾年的深度調整,其估值已經處於歷史的低位,以去年9月底的宏觀政策轉向為拐點,已經在一輪以“中國資產價值重估”為主線的向上趨勢之中,加上太平洋彼岸的折騰,也把一部分偏好政策確定性的資金推動A股與港股,因此,我們不應低估A股與港股這一輪向上週期的時間長度以及空間高度,投資人應積極配置中國資產以把握機會。
文章的開始就闡述這一輪中國資產價值重估先從科技領域開始,然後就輪到消費剛需、醫療健康、保險養老……繼續縱深推進。
在最後順便再友情提示一下:中國的有真正科技含量以及應用護城河的網際網路巨頭都在港股上市,但國內消費行業的龍頭都在A股,而醫療健康、保險養老等公司一般都在A與港股兩地上市,不過在港股的價格要比在A股低得多,價效比高才是硬道理。以價值投資為原則,投資人應該是知道該如何選了。
 /// END /// 
No.6257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黃凡

「 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入市有風險 」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影片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