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品牌 CMO 今天都有很強的流量焦慮:移動網際網路早就是存量博弈了,競品在投,更多的白牌也在投,自己要不要投?不投沒增長,投了轉化又不好,要不要繼續投?
焦慮的裹挾下,品牌不斷跟投,於是流量越來越貴,ROI 卻越來越差。
這個問題該如何解決呢?今年金投賞上,我在一個叫做“鯨鴻動能”的平臺身上,摸到了一點解題的思路。
先簡單介紹一下鯨鴻動能,它是幫助品牌在華為智慧終端生態裡做營銷的系統。鯨鴻動能和華為的關係,有點像巨量和抖音,花火和B站。
在金投賞鯨鴻動能專場圓桌環節,我作為主持人和幾個品牌高管聊了聊,他們都覺得:跨終端全場景營銷可能是流量焦慮的解藥,也是營銷未來的方向。
當時從活動現場回來,我就有感而發錄了個影片。因為在鯨鴻動能身上,我看到營銷 4.0 的火苗已經開始熊熊燃燒了。
01
跳出 App 在終端場景裡找增量
最近和很多品牌,尤其是大品牌交流,他們都說在做轉型,因為全域內容電商也沒那麼好做了。
這些品牌主要面臨兩個痛點:一是流量不夠,二是流量不準。
分享一個 QuestMobile 的資料:今年 9 月,移動網際網路月活使用者規模達 12.44 億,同比增長僅 1.7%。實際上,從今年 1 月開始,大盤的整體增速就已經跌破 2%,可以說是存量市場了。
存量市場裡依舊有增量板塊。最近兩年,品牌的流量增量主要來自超級 App —— 抖音、微信影片號、小紅書等 App 增速仍高於市場大盤。
但其實還有一個增量一直被忽略了,而且規模還很大,那就是智慧終端生態。
就拿華為來說,據 Canalys 資料,今年第三季度,華為手機在國內出貨量 1080 萬臺,同比增長 24%;其中相當一部分消費者不只買了手機,還買了手錶、平板,甚至汽車。根據官方公佈的最新資料,截至目前,鴻蒙生態裝置數量突破10億臺。
過去我們做營銷,都是從使用者衣食住行用需求出發,在手機App這塊屏的使用場景上做文章,但實際上,手錶、汽車,甚至家電現在也都有螢幕,智慧終端的多元化帶來了新的生態,而且相同生態的裝置間用一個帳號打通,不同裝置間場景流轉,就產生了很多新的機會。

金投賞圓桌討論環節,阿維塔的雍總對鯨鴻動能平臺優勢的總結我特別認同:多屏、多時、多人。
多屏指的是鯨鴻動能打通了以華為手機為核心,包括手錶、車機、耳機、平板、PC等裝置在內的生態,甚至華為線下門店陳列的商品樣品螢幕,也都是流量池的一部分。
多時指的是由於螢幕變多了,終端能夠覆蓋的使用者場景隨之增加,使用者時長也就相應拉長了。比如開車、運動這些場景,使用者不一定看手機,但可能會用車機、手錶,智慧終端滲透到使用者生活的更多場景中,人群可以被更加細緻地無限切分。
多人指的則是,在鯨鴻動能上,品牌內容不止投放給使用者,還觸達使用者身邊的家人、朋友、同事,幫助使用者做出正確的購買決策。資料顯示,目前華為終端雲服務使用者已經超過 5.8 億,截至 2024 年 10 月 31 日,全球超 8 萬個應用整合Ads Kit。平臺的人和我說,鯨鴻動能上線“智慧擴量”功能,能透過演算法去尋找相似人群,幫助品牌更好觸達潛在受眾,提高投放效果。
因此,去年阿維塔 11 釋出時,品牌除了在超級 App 投放廣告,還和鯨鴻動能合作,進行線上線下“全場景營銷”。
線上,阿維塔在華為影片裡開設直播,透過雜誌鎖屏、應用開屏、瀏覽器資訊流、日曆預約等華為使用者高頻使用的場景,持續曝光提升熱度;此外,阿維塔還和華為運動健康 App 合作推出“悅跑之旅”活動,提高在運動人群的滲透率。線下,阿維塔亮相華為開發者大會,並透過官方指定VIP座駕、智駕體驗專區等合作,讓華為品牌勢能外溢到阿維塔。
02
從“人找服務”到“服務找人”
如果只是流量變多了,還不足以說跨終端全場景營銷是未來。裝置的疊加,曝光點位的堆砌,還是流量思維,終端生態對品牌最大的增量價值,在於對人群的洞察和場景的構建。
我在《我直說了,中國營銷已經大變天》那篇裡提到,營銷 3.0 時代帶來的不只是增長,更重要的是分化,比如內容電商起,貨架電商相對落;短影片、小內容種草起,大廣告大創意相對落。
這個過程背後的趨勢是,平臺方給到品牌的使用者資料越來越精細,演算法不斷迭代,品牌越來越懂使用者,就是我經常說的“以人為本”。
超級 App 的演算法推薦,依據主要是使用者的內容偏好或者主動搜尋,本質上是透過使用者的內容消費習慣,以及一部分商品消費習慣,洞察到使用者需求,連結到對應品牌,還是基於“人找服務”。
但終端生態在這個基礎上,更進了一步,真正做到了從“人找服務” 到“服務找人”的躍遷。
拿鴻蒙生態來說,在10億+的鴻蒙系統的裝置數的基座下,鴻蒙生態體驗貫穿使用者超過25%的全天時長,超過69%的華為手機使用者繫結不止一個華為裝置。這不僅是單純數量的疊加,就像前面說的,鯨鴻動能打通了多塊螢幕、多個 App,能提供多場景、連續的動態使用者資料。這一點單靠超級APP是很難的。
這也就意味著,鯨鴻動能平臺的全場景使用者洞察,比單個的超級 App 更加快速、精準、全面,在使用者需要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服務建議時,能提供更精準的參考建議。

就好比超級 App 是同事,Ta 只知道你工作的時候是什麼樣的;終端全場景生態更像閨蜜,你下班什麼樣,週末去哪裡玩,愛吃什麼,Ta 都能提供幫助。
之前我說,“雙微小快知抖 B”上的內容營銷像是立體音響。現在我覺得,在1+8+N鴻蒙生態全場景戰略下,手機、手錶、平板、電腦、車機等這些硬體生態,配合自研軟體生態和8萬多家三方APP, 就像是很多組音響組合起來形成的“空間音訊”,場景更連續,資料更立體。
那更快、更準、更全的使用者洞察,能給品牌帶來哪些機會呢?
圓桌現場,中免日上 COO孟總和我提到,從零售平臺的角度,鯨鴻動能有兩大優勢,一是營銷場景、觸達方式的豐富化,二是過程資料可運營,可以根據使用者的消費、行為習慣,去適配內容。
其實不光是電商零售平臺,很多知名品牌在 C 端使用者心智已經很深了,很多時候他們說“流量差”“轉化難”,說的並不是品牌整體,而是針對某個特定人群在特定場景下垂類需求的產品,這類產品不是大分銷大曝光的邏輯,而是私域運營的邏輯。
那終端生態是如何幫助品牌更精準定位和觸達目標客群呢?
就拿聽歌這個場景來說,不同人群對音樂的喜好不同,聽歌的時間、場景、裝置千差萬別。比如我經常在車上用音響聽音樂;公司的很多同學在通勤路上、工位上用耳機聽;很多人睡眠不好,會在睡前用手機外放聽歌。如果能夠捕捉這些差別,就能更精準地把握使用者需求。
對鯨鴻動能來說,背後既有華為音樂這樣的App,也有耳機、車機、智慧屏這樣的硬體裝置,對生態的完整覆蓋就成為了他們的優勢:平臺可以把使用者在軟硬體上的使用行為結合起來分析,不只猜得到你想聽什麼,還能猜到你在什麼樣的場景下聽。
對場景的深入洞察和構建是終端營銷平臺的核心能力。不同人群生活方式不同,在不同場景下,消費和服務需求不同。鯨鴻動能的思路,就是從品牌人群的生活方式入手,先對場景進行大分類,再把大場景細分,比如運動健康大場景下,可以拆出輕鬆健體、健身塑型、戶外探索等小人群,小場景。有了這些洞察,品牌能夠把更精準的產品和服務,透過不同的生態硬體+軟體組合,配合各種 App,高效、精準觸達使用者。
而且,隨著鴻蒙生態的不斷完善,觸點越來豐富,由觸點延伸出來的場景濃度也會越來越高。鯨鴻動能的朋友和我說最近平臺又挖掘出了許多節點和場景的組合,比如世界睡眠日(睡眠場景)、山野音樂會(戶外場景)、 車展節點和出行結合等等,在不斷提升消費者體驗同時,幫助更多品牌增長。

03
無感、便捷的營銷才是好營銷
如果說場景越來越更豐富、資料“更快更準更全”是品牌對營銷 4.0 的期望,那使用者視角下,營銷 4.0 時代最大的變化或許是“無感”。
簡單回顧一下:
1.0 時代,營銷=硬廣,以大曝光為主。
2.0 時代,PC 普及,電商興起,“人找貨”的時代到來。這個階段硬廣開始沒那麼有用了,品牌開始爭奪品類詞,要麼掏錢買搜尋引擎的競價排名,要麼優惠促銷,用價效比脫穎而出。
現在的 3.0 則是貨找人,品牌在長短影片、在直播間、甚至在朋友圈觸達使用者,讓使用者逐漸習慣在消遣娛樂中購物。
但這也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消遣娛樂與購物是割裂的,很多使用者慢慢變得“反營銷”了。
過去很多無效營銷,問題在於內容沒有展示給對的人。
現在很多無效營銷,問題在於很多使用者本身已經反營銷。
3.0 時代是貨找人,那 4.0 時代呢?服務找人,或者說人與貨雙向奔赴。
品牌的追求一直是能在合適的時間,透過合適的媒介,把最匹配的內容傳遞給最契合的使用者。演算法推薦下,超級 App 在內容和使用者匹配上已經有進步了,但在時間和媒介上還有侷限。沒辦法,消費者使用App就是來回訊息/刷影片/看新聞/搜尋的,這是 App 的生態位、立身之本。
但全場景、全時段線上的智慧終端,就有能力幫品牌做到這一點。
比如去年夏天極端高溫肆虐,雅詩蘭黛就透過鯨鴻動能,在華為天氣玩了一把跨界營銷。
華為天氣的活躍使用者中,相當一部分是護膚人群,如何將“高溫痛點”轉化為“體驗爽點”以及“品牌熱點”?雙方基於天氣標籤+目標城市及人群定向,構建了推廣觸發機制:只要目標城市出現高溫預警,就會自動觸發品牌防曬產品推送,讓產品成為服務,匹配完美場景。
很多消費者其實對這類服務式營銷並不反感,尤其是一些特殊節點,比如節慶、畢業季,相比傳統廣告,終端上“適時而現”“適需而現”“應景而現”的新營銷玩法,更容易在使用者心中留下印象,佔據使用者心智的短名單,用“無感”的營銷帶來“有感”的轉化。
04
總結
營銷 3.0 還在不斷迭代,但在鯨鴻動能身上我已經看到了營銷 4.0 的輪廓。
之所以說是輪廓,是因為還有很多創新的空間。
金投賞上,鯨鴻動能負責人演講裡的兩段話,我特別贊同:
“被流量裹挾,結果一定是白牌化。”
“所有的焦慮良藥是品牌,品牌的關鍵是創新。”
硬體、軟體、AI,每個單拎出來都不新鮮,但將它們真正統一、協同起來,就成了新物種,誕生出無數新場景、新觸點的組合。
如何用好這個新的營銷載體?這就需要品牌深入瞭解終端生態,深入交流、共同探索。我也期待,隨著鴻蒙生態進一步豐富,場景洞察更加深入,更多優秀的品牌可以透過鯨鴻動能實現商業增長。
作者 | 羅霽
編輯 | 刀姐doris
【寵粉福利】掃碼新增刀姐本人微信👇get最新營銷思考

(請勿重複新增,通過後請及時自我介紹)
關注刀姐doris看更多品牌分析和採訪
或關注刀法研究所看更多新消費、新品牌、新營銷一手報道
聯絡我們/
小助手微信:digipont001
商務聯絡:DigipontBD
如果喜歡,讓我知道你在看吧